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227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1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1.面的旋转

后卫中心小学 杨吉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

(重点)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

教具学具:

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添   补

1.实践活动: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轮。

(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问题1:

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点动成线)

问题2:

彩带所在的辐条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线动成面)

思考:

转动形成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2.观察、思考:

第4页第2行三个图:

①很多小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进一步感受“点动成线”

②汽车雨刷运动,感受“线动成面”。

③转门,感受“面动成体”。

→揭示课题。

板书:

面的旋转。

1.动手操作

观察、思考

说出发现

 

 

 

2.观察、思考

说出发现

齐读课题

 

 

3.指导学生同桌活动——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①长方形绕一边旋转一周得到圆柱。

②直角三角形绕一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圆锥。

③半圆绕直径旋转一周得到球体。

4.找一找——在第2页下面的图(生活)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5.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与圆锥的实物与立体图形,探索圆柱与圆锥各自的特点。

(看、滚、剪、切)

圆柱: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曲面。

……

圆锥:

圆锥有一个面是圆,有一个是曲面。

……

6.认一认——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直观图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①画出直观图;

②在图上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3.同桌活动,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交换活动

说出发现

汇报发现

归纳结论

4.观察图形

  →说出名称

5.认真观察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归纳特点

齐读特点

6.自学课本,初步认识名称

→图文结合,正确认识名称

 

7.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1~5题。

①、②找“圆柱”、“圆锥”。

③找出圆柱、圆柱,写名称,在图上标出底面半径和高。

④想一想,连一连(旋转得到的图形)

⑤解决实际问题。

8.指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编题考考同桌→展示学生作品

9.课堂小结。

(知识、行为、效果)

7.独立完成

组内交流

全班订正

 

8.独立编题

→交换完成

8.小结→评价

 →质疑→解疑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圆柱          圆锥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      圆锥有一个面是圆,

有一个面是曲面。

……              有一个是曲面。

……

课后反思:

 

 

 

 

2.圆柱的表面积

后卫中心小学 杨吉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

圆柱体、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添 补

1.谈话引入:

出示圆柱体,要给这个圆柱的表面进行包装,需要包那些面?

要多少纸张?

求需要多少纸张也就是求这个圆柱的什么?

2.板书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读课题、开教材,应该知道什么?

预设问题:

①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那些面)?

②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成什么形状?

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④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5~6页,尝试解决“试一试”。

1.观察

→思考

→回答

 

2.读课题

看教材

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3.自学教材

→解决问题

 

 

4.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那些面)?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5.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你能用什么方法将它转化为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6.圆柱的侧面展开有的成长方形、有的成正方形、有的成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形状改变但面积不变,我们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7.⑴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

⑵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正方形,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

⑶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行四边形,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

8.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4.操作学具

→交流→汇报

5.剪→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6.思考

交流

补充

7.思考

→交流

→汇报

→补充

 

 

8.汇报总结

 

9.完成教材第6页“试一试”

  →“练一练”

10.给各自的圆柱形学具表面进行包装,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

(先测量出所需数据,然后再计算)。

11.检测:

做一个圆柱形铁皮桶,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12.小结评价:

①知识小结

②表现评价。

9.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

10.同桌合作

→交流汇报

→评价

11.独立完成

→全班订正

12.梳理知识

→汇报补充

→评价表现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

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成长方形、成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3.长方形面积=  长  ×宽

↓        ↓     ↓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4.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3.圆柱的体积

后卫中心小学 杨吉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关键)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教具学具:

圆柱体拼割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添    补

1.思考回答:

①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③柱子是什么形状的?

水杯里的水又是什么形状的?

④这么粗的柱子,它的体积是多少?

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圆柱的体积

3.怎样计算水杯里水的体积

出示装满水的圆柱形水杯。

①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②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杯水的体积吗?

(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处数据后再计算)

4.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预设问题:

①什么叫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③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

5.自学课本第8页,自主探究提出的问题,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1.思考

回答。

评价

补充

 

2.读课题

 

3.观察回答

思考交流

汇报评价

 

4.提出问题。

 

 

 

 

5.自学课本,标注重点、疑点。

 

6.猜想圆柱的体积

7.尝试验证猜想

①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沿这些扇形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的扇形越多,拼成的越接近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③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④用教具演示,验证公式

8.引导学生总结公式推导

6.回答猜想

7.尝试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补充

评价

→用学具操作

8.总结推导过程

 

9.完成教材第9页“算一算”、“试一试”。

小结: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

①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必须先求出面积,再求体积;

②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直径或周长,一求半径,二求底面积,三求体积

10.指导学生编题。

11.检测:

教材第9页“练一练”1。

12.小结评价: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评价学习表现。

9.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汇报

评价

 

10.编题→解答

11.独立完成。

12.梳理知识

→汇报补充

→评价表现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1.变化的量

后卫小学蒋正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重点)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

3.初步认识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表格、图像和关系式等多种形式。

教具学具:

教学情境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添    补

1.出示教学情境图,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变量。

导语: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如:

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

车开得快,去目的地要的时间就少。

像年龄、身高、速度、时间这样相互依存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板书课题:

变化的量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

①你还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互相依存的变量?

②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可以怎样表示?

3.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观察情景图

听教师讲解

联系实际思考

齐读课题

 

2.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3.自学课本

→尝试回答

 

 

 

4.活动一:

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①表格中出现了哪些量?

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② 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样变化?

③小结:

人的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④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5.活动二:

骆驼的体温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