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汇编Word格式.docx
《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汇编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自我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
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第二阶段: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2、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开发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对话,通过“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等,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一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学不到的东西;
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帮助,通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帮助,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要切实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形成教师自由争论的气氛。
3、专业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加,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而导致形式化。
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
“导是为了不导”,专业研究人员的现场指导要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不包办代替。
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既要把说够,给人予鼓舞;
又要把问题说透。
给人予启迪。
只有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
技能型教研:
含各类培训、比赛等,如:
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新课程培训、三笔字比赛、演讲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竞赛……
实践型教研:
包括导师带教、教学观摩、教学探讨、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尝试教学、……
评价型教研:
如何评课(评课的基本要素)、多元化评课、优质课评比、教师教学常规考核、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评选推荐……
研究型教研:
课题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论文交流、专题研究、教学年会、集体备课……
四、校本教研的若干规定:
1、学校领导要带头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并把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与任期工作考评挂钩。
2、成立学校学科教研组,教研组长要制订好学期教研计划,负责本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并做好活动的记载和总结。
3、成立学校课题组,课题组长要制定好学校课题的研究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结题总结工作。
4、建立教师培训、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和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5、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把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并与评职、评优挂钩。
6、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来寻求解决的方法,搞好自己的小课题研究。
7、学校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要根据教师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组织探讨研究活动,举行公开研讨课,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8、学校课题组要根据学校的县级立项课题和学校研究的课题开展研究与实验,要组织理论学习、重视过程的展开、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总结,要让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专业成长。
9、学校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取得一定成效的教研组、课题组予以表彰奖励;
对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
10、
对上公开研讨课的教师在上交打印的教案和教学反思后根据其上课级别分别在有关考核中加分;
对参与同伴互助,点评帮助的教师在上交有关打印材料后在有关考核中按上课教师加分值的二分之一加分。
2校本教研学习制度
现代学校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有专家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
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课程的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必须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扎扎实实地搞好校本培训,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特制定本学习制度:
1、每2周组织教师一次集中集体学习,由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2、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
转变教学观念,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观念,依“标”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要搞好自学,每学期学习一本理论书籍,要求深入理解,写出读后体会;
每月学习若干理论杂志,摘记文摘卡。
同时做好自学信息资料的收集、积累。
4、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
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学期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每月一次教研组学习、每周一次网上学习、每天一次个人自学;
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5、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尽可能让每一位老师一个学期都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外出学习要做好学习笔记,回校上汇报课或在教师会上汇报收获及体会并上交书面汇报材料。
6、本学习制度与教师的教学常规考核挂钩,与教师的师德考核挂钩,与教师的评职、评优挂钩。
3校本教研课题制度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
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因此,整个实验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
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此特制定本校本教研课题制度:
1、建立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学校要有总课题(县市级立项课题),教研组要有子课题(校级立项课题),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个人研究小课题(校本教研课题)。
2、每个学期教师都要根据自己任教年级学科,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提出自己的研究小课题,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学校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要根据教师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组织探讨研究活动,举行公开研讨课,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4、学校课题组要根据学校的区级(市级)立项课题和学校研究的课题开展研究与实验,要组织理论学习、重视过程的展开、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总结,要让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专业成长。
5、根据校本教研课题取得的成效,学校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制度
附:
校本教研课题表
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
所属年级
学科
教师姓名
你有哪些解决思路:
准备研究的课题
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3、研究步骤及条件分析。
(可另附纸)
校本培训制度
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工作任务和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一、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教师。
二、培训师资:
学校领导、本校骨干教师、聘请专家教授。
三、培训内容:
1.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教育法规。
2.学习学校规章制度,贯彻学校工作意见和部门规划。
3.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汇报、活动总结和评比。
4.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讲座和实践活动。
5.多媒体初级中级培训。
6.师德师风。
四、培训时间和途径:
每月2次,集中组织本校培训、专家教授讲座。
五、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
1.教务处是学校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负责校本培训的计划、落实、考核和管理。
2.所有参训教师都要有学习笔记。
3.每学年结束,所有教职工必须上交学习笔记,由教务处检查。
5校本教研对话交流制度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要让教师在对话交流中得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自我反思中成长,让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进一步落实校本教研活动,特制定校本教研对话交流制度:
1、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对话交流活动,学校把参加活动的情况与教师的教学常规考核、年度考核、评职评优挂钩。
2、每一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对话交流活动,对学校安排的交流活动,教师都必须参加,对无故不参加者,在教学常规考核和师德规范考核中予以扣分。
3、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参加校本教研对话交流活动不得少于3次。
4、对参加校本教研对话交流活动积极的教师,学校给予表彰,在评定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时予以优先。
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集体备课。
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教学研讨
通过校级、片级、学区级、区级各级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进行研讨,教师要积极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说课、评课、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分析
通过教学的个案分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对成功的案例,进行总结推广。
教学反思交流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
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
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
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通过教学反思的交流达到同伴互助。
互动沙龙
互动沙龙是教师与专家的对话。
教师、专家、教研人员互动参与,平等对话。
专家、教研人员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势,而学校、教师则改变被动局面,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构建全新的教研体制。
行动研究
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解决教师的实际工作问题。
这种研究不是在教学之外另抽时间做研究,而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
6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课改为导向,改进和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课改中面临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并使学校逐渐成为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学校。
二、教学研究理念
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三、遵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要针对课改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实施“面对面”的研讨。
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课改中的疑虑和困惑。
2、实效性原则。
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注重实效,力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实的教学效益。
3、实践性原则。
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注重给教师反复实践的机会,使理念学习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产生1+1>
2的效能。
四、分组形式
1、全校分成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每个组设组长一人。
2、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备课组,各组设组长一人。
五、教研活动任务
深入了解并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六、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开展互动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
是指教师自我对话,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和校本教研活动计划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政策。
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1—2节能给人带来思考和问题的教研课,撰写教学行为叙事案例2篇,研究性论文(或课题)1篇。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互动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
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营造教研活动中民主轻松的氛围,使活动中有不同的呼声,群体有不同思想,鼓励老师坚持已见、百家争鸣。
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带到活动中,以促使老师们不断学习,共同提高。
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加强对课程理念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专业教育报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的教育思想。
另外,学校还将利用校内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聘请省内外教研专家到学校讲学,引进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想,促进本校教师专业成长。
七、具体措施
1、完善学校三级校本教研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研大组、备课组三级校本教研制度。
规定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活动双周轮换,校级教研活动一学期开展2—3次,校级教研活动以统一的新课程理念、课标、教育思想学习和案例分析,课例评析、典型课观看、讨论为主:
教研大组活动则以学科的针对性业务学习,案例分析,好课评析,课例研讨、备课为主;
备课组教研活动除固定双周活动时间外,因其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备课,教学研讨,案例分析,问题探讨解决等活动。
2、开展“十个一”创优活动
“十个一”创优活动指的是教好一门学科,当好一名班主任,培养一批特长生,转化一个双差生,上好一堂教研课,设计一份最佳案例,出好一份优秀试卷,搞好一个实验课题,写好一篇实验论文,开出一次教学讲座。
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学校定期对其考查,学期末还将对教师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选表彰。
3、推进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继续开展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使这一活动在要求每位老师都参予的基础上,从单纯的上课向上探讨课、精品课转化。
对青年教师每学期中必须开2节这样的课,其所在的教研大组的成员必须参予,另外必须邀请教导处、校长室等有关领导参予。
每次课后,对自己的上课情况做好反思,并以此为例上交案例一份。
4、开展两评比,启动教师论坛
学校每学期精心组织的一次论文和案例的评比活动,对评比的结果给予导向性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归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对教师撰写的论文要求从教育实际出发,针对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要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理论一大套,却没有一点实际东西,另利用每次教师例会前的20分钟,组织两个教师每人10分钟,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论坛。
5、继续开展教学开放展示活动
利用教育局组织安排的教学展示周活动时间,精心组织活动,推出学校的骨干教师、名教师。
同时向外校、家长和社会开放、促进家长和社会对课改的认识和关注。
6、强化新课程按月反馈的研究制度
学校每月按不同主题举行一次课改研讨会,重点探讨课改中碰到的问题,学校亦将相关成立课改教师教研组,以年级和学科为依据,两种形式,每月中一次以年级中各科教师研讨为计,另一次以各科教师组合研讨为主。
7、深入开展课程研究与实验
一方面要做好新课程的各种立项课程,尤其要围绕课堂教学重建,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学校课程开发这一重点,深入进行实验和研究,以推进新课程实验。
8、逐步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估制度。
九、教研活动的要求
(一)教研活动管理要求
1、落实组织,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并对语文、数学、综合三大教研组设立以教研组正、副组长为负责人的责任机制。
2、各组长要作好教研活动计划,做到教研活动记录和总结反思。
3、班子成员要按要求每月下年级参加教研活动两次。
4、教研活动要有主题,要精心组织开展、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5、参加活动情况与期末评估直接挂钩
(二)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地开展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形成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积极主动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4、加强学科的沟通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十、校本教研教研组的奖励制度
1、每学期开展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评比。
2、对参与教研活动积极的教师,多提供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把学习和培训作为福利进行奖励。
3、与奖惩细则的有关条款挂钩,在精神奖励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与教师期终的考核评估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
7校本教研奖惩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营造校本教研的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特制定本校本教研奖惩制度:
1、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在教师教学常规考核中予以加分;
在教师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
在师德规范考核中予以加分。
2、加分值,根据活动开展范围大小决定,分校级、中心校级、县级三个档次。
活动主要参与者(如上研讨课的教师)加全分,参与同伴互助者加二分之一分。
3、对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在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定时予以优先。
4、对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优先。
5、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贡献的教研组和个人,学校将给予奖励。
6、对无故不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在各项考核中予以扣分。
7、对不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采用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聘任时,降低一级聘任。
8、校本培训考核与评估制度
一、学校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学校考核评估的范畴,纳入校长的目标管理中。
二、教师参加培训的成绩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教师参训的情况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做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
开展各教研组、课题组的达标验收和示范课评比活动,对校本培训工作中的先进组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三、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估小组,每学期定期从教师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质量、师生关系、教学基本功、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
1、结合专题讲座内容和教材,进行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书面考试。
2、全体受训教师分学科听同一名教师的一节课,听后当场写出书面评课意见。
3、开展师生调查、评价教师活动等。
4、理论学习部分,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落实,进行多种形式考核。
(1)理论知识、专业知识,通过书面测试进行考核。
(2)理论、专业知识应用通过各种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考核。
5、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成果展示,论文介绍考核;
6、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书面测试、实际操作进行考核;
7、学历教育,以取得证书为准;
8、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考勤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以上考核合格者可根据“校本培训学时计算方法”,折计成每年校本培训30学时。
不合格者要通过相应的培训或自学提高自己,待下一次组织测评合格后方可计入。
教师在一个培训周期(五年)内,至少要达到150个学时(包括集中专题培训、技能培训、学术活动与课题研究、主讲公开课、听课、撰写论文)。
除完成培训任务外,在竞赛中获奖及发表论文等均算入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