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汇编文档格式.docx
《初中化学说课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说课汇编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说教材,其次说教法,再次说学法,最后说的是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课题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章的内容,化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一节是初中化学的开始,为以后学习物质,元素等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所以,内容不仅是第….章的基础,也将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含义,并且学会运用….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注,只要有点实验的都可以这么说)2。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是让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讲授与讨论,谈话与交流相结合等方法。
充分利用实验教具,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逐步建立……的概念,真正领会它的含义。
再去应用,解释现象,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进行联系运用,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更是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中老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重视探究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提示学生观察角度到呢个,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题的内容。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理解….之后,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可以通过习题等方式,通过精选的习题来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同学生交流,谈论,再归纳总结。
让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等,使学生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基本环节及其注意事项
一、说课基本要求
1、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案完整、板书设计合理,语言流畅。
2、直接切入标题,多余废话不说,大标题应板书在黑板中上方。
3、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三维目标”。
4、板书设计应简洁、工整、大方,板书书写应和说课同步进行,不要等到最后再进行,不要让评委等待你写板书。
5、说课小结能起到由厚变薄、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用。
二、说课基本步骤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准备从四个方面进行:
(宜开门见山、直接切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宏观把握,说课时语言分段、清晰、适时停顿)
2、教学目标(必须设定三维目标)
3、教材重点和难点(透彻分析教材得出,重点和难点不宜太多)
(二)说教法(教学设计思路,说出教学实践、行为的理论依据)
常用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设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桃子”。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
(四)说教学过程(重要的环节)
1.情景导入(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启发思考、迁移类比、重难解析、归纳总结等。
2.板书设计强调科学、有效、结构化,小结可以不板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若能注意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妙。
三、说课注意事项
1、开头话语不宜过长,最好直接切入课题,语言应干脆利落。
2、说课过程中尽量脱稿,注意与评委进行目光交流,最好面带微笑。
3、说课语言声音宏亮、口齿清楚、使用普通话,不要重复、停顿、迟疑次数不能较多,注意语言的过渡、承转要顺畅,若能做到言简意赅、抑扬顿挫则更好。
4、教材分析要全面、重点突出,如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应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5、教学过程和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各环节应合理分配时间,把握重点,教学过程应略讲。
6、教法和学法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
教学环节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启发思考、迁移类比、重难解析等。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立意要高,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等能力。
7、板书设计应线索分明、科学新颖、版面布局合理,字号稍大、工整大方、书写速度不宜太慢。
8、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若作业能兼有拓展延伸旧知、引入后续新知等功能则更妙。
以上为说课基本环节及其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空气》这一课题的第一部分《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
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
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
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过渡:
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
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
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
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
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燃环境:
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
进而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引发学生讨论发言:
比如“拿一个食品袋,将其自由放置,欲将其密封,发现里面有气体使其膨胀”等等。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既然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又离不开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由什么组成的呢?
第二环节:
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投影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意在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2-1并抢答以下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然后演示实验2-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氧气。
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操作(注意细节,先后顺序,速度等),分析讨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补充为什么这个实验用红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质。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并体验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组成。
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剩下的气体中含有氮气,那么还有其他气体吗?
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意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严谨的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
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通过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
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然后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顺便做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以上所学。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应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会做误差分析;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
(3)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以及会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类别。
课下查找资料说明空气中的各个成分各有什么用途?
哪些是你觉得最有趣的?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空气》说课稿板书本着简洁、直
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
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藉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关系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原子更“基本”。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通过论证原子模型的合理性,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跌宕起伏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对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认识。
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教师通过投影电解水的微观模拟图,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再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
紧接着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原子核带电吗?
电子带电吗?
整个原子显电性吗?
为什么?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结构。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播放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的录像以及粒子流向正极偏折的微观模拟动画,让小组讨论后交流共享:
①如果你是汤姆森,如何得出“被激发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存在于所有原子中”这一结论?
②原子中能只有电子吗?
通过分析讨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推出结论—反思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证意识。
然后展示出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原子模型,经历科学假说的建立过程,增进科学体验。
(2)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中有关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假如你是卢瑟福,猜想原子内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通过自学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质量大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增进成功体验。
然后展示出卢瑟福的“有核行星”模型,对比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如同小蚂蚁与足球场之比。
以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作比,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体会原子核的“小”。
同时也衬托出α粒子散射实验的巧妙和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
然后给出信息:
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
质子、中子、电子的带电情况和质量数据,并提问:
①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②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意在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推证: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质量≈中子质量(远大于电子质量)。
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
核外电子到底是如何排布和运动的呢?
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想像的样子。
然后给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讲解:
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
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
有点排在第二层?
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然后通过课本回答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然后以氯原子为例,让学生互相练习说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教师提问:
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会带来什么规律吗?
在化学变化中有什么影响吗?
然后引导同学看课本并共同总结规律。
然后投影演示钠与氯气发生氯化钠的动画。
引导学生探究:
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
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可能会设计:
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是4;
②氯原子的最外层7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这样层层递进,生动的情景、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较好地暴露了学生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
教师进一步提问:
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
应当叫什么?
如何表示?
离子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叫离子?
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并交流讨论。
最终总结并投影到大屏幕上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
(1)原子的构成以及各个粒子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关系。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意义。
(3)离子的形成。
自己画出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并完成课后练习。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②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关键是创设恰当的情景,组织好活动与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探究为主线,通过教师设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归纳,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
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