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
3.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
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
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
周人的这一制度( )
A.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4.《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5.《左传》记载:
“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
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
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
6.《礼记•大传》:
“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
7.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8.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统治秩序崩溃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王室日趋衰微D.宗法制受到冲击
9.“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政治制度可能是( )
A.西周宗法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西汉郡国并行制
D.元朝行省制
10.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材料表明柳宗元( )
A.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11.下表是秦始皇时期所任丞相的情况,此表反映了秦朝( )
姓名
籍贯
任相时间
位序
吕不韦
濮阳
庄襄王元年至始皇十年
右
昌平君
楚
始皇元年至二十一年
左
隗壮
?
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
王绾
冯去疾
韩上党
始皇三十四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李斯
楚上蔡
A.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
B.以地域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
C.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
D.大事上存在明显的制度局限
1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滞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13.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辽阔疆域管理的一种重要行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周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齐国和鲁国分别是姜尚和周公长子伯禽接受周王分封而建,姜尚和伯禽受封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作为受封的诸侯,他们要为周王尽哪些义务?
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你是否一切都要听命于周王?
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出现什么新变化?
(3)综合上述史料中周王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1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
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不得照抄原文)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
1.B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
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B;
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是按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
君主制指最高权力者的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
D是秦朝开始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故选B。
2.C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
由题干描述可知赵国夺取了周王的祭地,周王却通过郑朝用三十金取回来,说明此时期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
A项中“开始”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出;
材料中体现的是分封制,B项错误;
D项说法与周朝历史不符。
故选C。
3.D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由于周王室是一个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国家,因分封同姓而形成了所谓的“兄弟之国”,这些“兄弟之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同盟。
为了与异姓国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以利于政治力量的加强,各国统治者更需要利用婚姻为纽带,互相依靠或牵制,这使得与异姓国通婚成为必要。
故D选项正确。
4.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根据题干信息,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D项错误。
故选A。
5.D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体现出“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故D项正确。
不是同族的人,必定不同心,文化成为区别种族的主要标准,而非地域,故A项错误;
商朝已出现宗法制,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国破坏分封制,故C项错误。
故选D。
6.B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必要性和嫡长子继承的内容,故A、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爵位世袭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7.B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说明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以君权为中心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对应的是B项,正确;
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并未形成,A项错误;
西周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并未消亡,C项、D项错误。
8.D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姓不婚”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根据材料文字“吴晋两国”“打破了‘同姓不婚’基本原则,实行联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了受到冲击,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文字“诸侯”、“长伯”、“仲”、“叔”、“季”、“卿大夫”、“士”、“庶子”、“世官”可知涉及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等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更谈不上形成大一统的格局,D项不是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符合题意,正确;
A、B、C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B 【解析】 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根据“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可判断秦朝能够公天下的制度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
“其为制,公之大者”可知他没有直接攻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虽然材料“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可见对其制度有微词,但更强调“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故C项错误;
题中材料所说的“公天下”不是指人才选拔,故D项错误。
11.A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表明秦始皇大致同时设左右丞相,互相牵制,体现了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A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丞相的籍贯和任职年限,与地域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无关,排除B;
C只是涉及丞相的职权,与题意无关,排除;
材料和丞相制度的局限性无关,排除D。
1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所述,各朝各代对诏书传达的重视程度都很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诏书对于中央的重要作用,诏书的快速传达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
C项不是目的是结果;
D项错误,不是材料的目的。
13.
(1)理由:
姜尚是功臣;
伯禽是王族。
(2)义务:
服从命令、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
(3)不是。
理由:
诸侯代表周王行使地方统治权,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问题: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
14.
(1)影响:
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或框架)。
(2)作用:
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成为中外现代国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