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994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课堂小练习】

解释各句中的“若”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逍遥游》)

(2)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________(《鸿门宴》)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师说》)

(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6)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________(《过秦论》)

(7)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________(《孔雀东南飞》)

(8)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________(《项脊轩志》)

答案 

(1)像,好像 

(2)如,及,比得上 (3)你 (4)差不多 (5)如果,假如 (6)这,这样,如此 (7)这样 (8)你的

66、善 

【造字本义】 

善,吉也,(《说文》)吉祥的意思。

【推导提示】本义是“好,美好”。

“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

有道德的人是“好人”。

有道德的事是“善事”。

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

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循正道象登山一样难,走邪道却像山崩溃一样迅疾容易。

比喻学好不容易,学坏却很容易。

长袖善舞:

喻有所凭借,事情容易成功。

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

从善若流:

从,听从;

善,好的,正确的;

若流:

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同“从善如流”。

(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

——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②好

晋鄙听,大善;

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晋鄙如果听从,很好;

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③友好的,亲善的

不如因而善遇之。

——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②好的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

——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①交好,亲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②长于,善于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③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卫灵公》)

——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④喜欢,羡慕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王曰:

“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说:

“很好!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

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

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

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解释各句中的“善”字: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劝学》)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鸿门宴》)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劝学》)

(4)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六国论》)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鸿门宴》)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________(《归去来兮辞》)

(7)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琵琶行》)

(8)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好事,好的行为,善行、美德 

(2)交好,与……友善 (3)善于,擅长 (4)好,完美 (5)好好地,友善地(6)喜好,羡慕 (7)复合词,善才:

唐时对琵琶师的通称,后也指琵琶师或曲师 (8)善于,擅长

67、少 

【造字本义】不多,多的反面意思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

“稍,略微”指程度轻;

“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

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

受,接受。

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寡闻少见:

听的少,见的少。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出自】:

汉·

扬雄《法言·

吾子》:

“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

读音一:

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论积贮疏》)

——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2)动词

①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②削减,减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贾谊《治安策》)

——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③瞧不起,轻视

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

陈寿传》)

——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

shà

o

(1)名词,青年,少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衡少善属文。

(《张衡传》)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②小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触龙说赵太后》)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

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

——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

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

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

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

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

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

”太后以为然,色少(稍微)解。

解释各句中的“少”字: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赤壁赋》)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________(《醉翁亭记》)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说》)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兰亭集序》)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陈情表》)

(6)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________(《五人墓碑记》)

(7)险以远,则至者少________(《游褒禅山记》)

(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口技》)

(9)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10)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________(《念奴娇·

赤壁怀古》)

答案 

(1)一会儿 

(2)数量少,不多 (3)年少,年轻 (4)年龄小的 (5)年少的时候 (6)通“稍”,稍微,略微(7)数量少,不多 (8)通“稍”,稍微,略微 (9)减少 (10)复合词,多少,这里表示很多

68、涉 

【造字本义】徒步淌水过河。

【推导提示】本义是“徒步渡水”。

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

进一步引申出“经历”。

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涉猎:

广泛地阅读而不求深入钻研。

涉世:

经历世事。

涉事:

接物处事。

涉笔成趣:

涉笔,动笔。

趣:

风趣,意味。

一动笔就画出或写出富有意趣的东西。

涉海登山:

渡过大海,攀登高山。

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

亦作“涉水登山”。

负重涉远:

背着重东西走远路。

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同“负重致远”。

动词

①徒步渡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察今》)

——澭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

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③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驱赶着中原的士兵远征,进入江湖地带。

④经过,经历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报任安书》)

——现在您又遭受意外之罪,过一个月,就临近十二月了。

⑤漫步,散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小门却常常关闭。

⑥阅览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顾炎武《复庵记》)

——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

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解释各句中的“涉”字:

(1)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指南录〉后序》)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孙权劝学》)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________(《归去来兮辞》)

答案 

(1)渡水 

(2)视野所及,多用于阅读 (3)漫步,散步

69、胜 

【造字本义】胜,当也。

从力,朕声。

【推导提示】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寻幽探胜:

探,寻求。

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

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罪不胜诛:

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罪不容诛:

诛,把罪人杀死。

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形容罪大恶极。

shè

ng

(1)名词,胜利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2)动词,

①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

——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

②超过,胜过

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

――在朝霞的映照下,江边的花比火还要艳丽。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

③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

——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

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

(2)副词,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

心忧,酒醉不胜(能承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解释各句中的“胜”字: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________(《六国论》)

(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________(《六国论》)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琵琶行》)

(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________(《项脊轩志》)

(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________(《滕王阁序》)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________(《鸿门宴》)

(7)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8)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岳阳楼记》)

(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陈情表》)

答案 

(1)胜利 

(2)战胜,取胜 (3)胜过,超过 (4)优美的风景 (5)盛大的 (6)胜任,经得起 (7)尽,完 (8)优美的 (9)能承受,经得起

70、识 

【造字本义】識,知也。

—《说文》君子是识。

【推导提示】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

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

为了更好的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寒腹短识:

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识微知著: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不识东家: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shí

①懂得,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

——懂得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一方能取胜。

②认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同样是沦落天涯的人,相见何必一定要曾经互相认识?

③识别,觉察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听出了(焦仲卿)马叫的声音,急忙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

(2)名词,知识,见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问说》)

——除了“学”,没有办法发现疑问,除了“问”,没有办法增加知识。

zhì

,通“志”

(1)名词,标记,记号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

——(王)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当初)封装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2)动词,记住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于是笑着对苏迈说:

“你记住了吗?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

“吾辈当识(记住)之。

解释各句中的“识”字:

(1)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滕王阁序》)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____(《琵琶行》)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________(《声声慢》)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论语》)

(5)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________(《伤仲永》)

(6)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________(《孔雀东南飞》)

答案 

(1)知道,明白 

(2)认识 (3)认识的,熟悉的 (4)通“志”,记住 (5)认识 (6)识别,觉察

71、使 

【造字本义】使,伶也。

—《说文》。

按,伶者,令也

【推导提示】有两个基本义:

一是连词,假使;

一是叫,让。

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

),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如臂使指:

像胳膊支配手指那样。

比喻指挥如意,没有牵制。

《汉书·

贾谊传》: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使蚊负山:

使,派,令;

负,背。

派蚊子去背山。

比喻力不胜任。

《庄子·

应帝王》:

“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①命令,派遣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列传》)

——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过秦论》)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②叫,让

试使斗而才。

(《促织》)

——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咬斗,结果获胜。

③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分作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

④使唤

人皆得以隶使之。

——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

⑤致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

——致使天下的人,口里不敢说,心中却充满了愤怒。

⑥出使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商相如列传》)

——您实在找不到人的话,我愿意捧着宝玉前去出使。

①使命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②古代官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派人)捧着宝玉来了。

(3)连词,假使,如果

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

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

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

“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

杜牧论曰:

“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解释各句中的“使”字:

(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过秦论》)

(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阿房宫赋》)

(7)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阿房宫赋》)

(8)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使者 

(2)出使 (3)命令,派遣 (4)叫,让 (5)命令,派遣 (6)致使 (7)假使 (8)派遣

72、是 

【造字本义】直也。

从日、正。

凡是之屬皆从是。

【推导提示】本义是“正直”。

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

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

“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莫衷一是:

莫,不能。

衷,决断。

是,对。

意思是不知哪个是正确。

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不确定结论。

师心自是: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

自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习非成是:

意思是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1)形容词,正确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了。

①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是世俗人的共同的毛病。

②是,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3)代词,这,这个,这样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4)助词。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冉求!

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

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

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

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

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解释各句中的“是”字:

(1)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________(《滕王阁序》)

(2)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________(《始得西山宴游记》)

(3)张良是时从沛公________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六国论》)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师说》)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_____(《陈情表》)

(7)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念奴娇·

(8)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归去来兮辞》)

(9)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________(《祭十二郎文》)

答案 

(1)判断动词 

(2)这个 (3)这(时),当(时) (4)这(种情况) (5)此,这样 (6)此,这样 (7)判断动词 (8)正确,对 (9)宾语前置标志(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