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989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历史名人选Word文件下载.docx

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

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

”(《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修水县人。

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

(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

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

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

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

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

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

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

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

”就此中了第一名。

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

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风斩竿竿。

”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

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

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

七年中,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

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

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由是诗名大震,两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至死不逾的友谊。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

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

天圣八年

(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

景佑元年

(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欧阳修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被降知夷陵县。

康定元年

(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

庆历三年

(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

五年,杜衍、范促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疏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

皇佑元年

(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

神宗熙宁五年

(1072)卒于家,谥xx。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

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

苏轼评其文说:

“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他的散文深入汪出,既精炼又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

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悼亡忆旧、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写的多是男女爱恋、离情别绪一类的题材。

但格调较高,技巧娴熟,不乏艺术珍品。

例如为人们所称道的《踏莎行》,末尾两句: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

又如《朝中措》开头两句: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除文学外,经学有独到见解,金石学有开辟之功,史学成就尤伟。

他的独生子欧阳发等曾作了一个统计,所著将近二十种,仅《四库全书》收录或存目就有十三种。

以现行《欧阳文忠公文集》和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的《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为较全。

晏殊(901-1055),字同叔。

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

北宋著名词人。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

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

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

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

范镇在挽词中说:

“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

”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

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

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

“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

”(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

”(《渔隐丛话》引《西清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

”(《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

”(《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xx几道

晏几道(约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

殊幼子(一说第七子)。

临川人。

北宋词家。

一生清狂磊落,纵弛不羁,曾为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

小山身出高门,不慕势利,黄庭坚称他是“人杰”。

他的词风农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南(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白雨斋词话》)他的《小山词》存词二百多首,多为小令,其艺术造就也表现在这些小令方面。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整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

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

词风接近李煜。

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

至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连认为“作文害道”的理学家程颐听了,都得笑着说:

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

(《邵氏闻见后录》)

小山词从《珠玉》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异。

在描写上,比大晏深细,而无大晏的含蓄;

在修辞上,有大晏的婉丽,而无大晏的清润;

在感情上,比大晏浓挚;

在思想上,则不及大晏的深广。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

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

(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

父朱松,进士出身,对二程理学窥研弥深,因不附和议,得罪秦桧,失官居家,以教书为业,恪守孔孟之道。

其父对朱熹要求严格,不仅以儒家经书对他进行严格教导,而且对他讲授“古今成败兴亡大致”,教育他关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抗金必胜思想和信念。

朱熹严守父训,刻苦读书,青少年时代,精心研读儒家主要著作,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和各种格致之学,学业猛进,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

曾任南康军两年零一个月。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天祥所处的时代,是昏君当道人,奸臣弄权,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的时代。

天祥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作百余首,成就很高。

他的诗歌可分为德佑前后两个阶段,德佑以前,是一般的文人诗,虽然其间有一些诗篇是抒发忧时之感或揭露统治集团的矛盾和罪恶的,但更多的却是题咏匆匆、酬应琐屑之作,无以别于一般调弄笔墨的文人之所为。

虽然如此,仍有不少佳作。

他每遇登临、写怀的题材,辄抒发其“颇觉忧时鬓欲斑”的感叹,不作无病呻吟。

即使是罢官归隐文山时的诗篇,也具有“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的雄心壮志。

他的登临写景的诗篇,并不措意于模山范水的工巧刻划,而着重于触景生情,其目的在于言志。

他的咏怀感兴之作,并不重视含蓄衬托之类的手法,常是那种“丈夫开口即见胆”的坦白率真的风格。

他深受江西诗派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的影响。

德佑以后,由于天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激烈变动,并亲身体验到亡国的惨痛,他的爱国主义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的诗词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他的古体诗,气势磅礴,笔力劲遒。

他的律诗,言简意赅,主题显豁,对仗工整。

他的绝句,凄厉高亢,明白如话。

他的诗篇,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天祥的作品很多,收入《文山集》二十一卷。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

吉水县人。

明初学者、文学家。

解缙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他首先提议并亲自主持《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初由解缙率领一百多人,用一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文献大成》。

成祖以其内容不够宏广,于是又加派了姚广孝、刘季篪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重加修辑,用了五年时间,于永乐六年

(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纂修,是建立在明代以前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雄厚基础之上的,它是一大批知识分子集体劳动的结晶。

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二千册(卷帙及册数,明清人记载各有出入,此据缪荃孙所考)。

广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

内容诰繁,巨细并蓄。

“上溯虞夏商周之奥,下及濂洛关闽之传”,“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祖《永乐大典.序言》)。

元朝以前的佚文秘典、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及其他各种技艺,尽在其中。

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制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博的百科全书,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

鸦片战争后,《永乐大典》遭到帝国主义的劫掠;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内征集,加上国外归还,《大典》合成七百三十卷,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再吐芳菲。

近年来又陆续搜集到六十三卷及零页,仍由中华书局缩印出版。

况钟(1383-1443),字伯律。

靖安(今靖安县)人。

明代官吏、诗人。

况钟不仅刚正廉洁,而且孜孜爱民。

前后各届苏州知府都不能与他相比。

他在任期间,先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

贪官污吏动不动对百姓处以酷刑,他先后酌情予以减免者近一千四百余人。

同时,他协同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为百姓奏免赋税粮七十余万石。

他兴利除弊,不遗余力,锄豪强,扶良善,是明代著名的清官。

因此,百姓对他奉之若神。

正统六年

(1441),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当地官民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

他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纪念他。

对于他的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优秀传统戏曲《十五贯》作了较深的刻画,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宋应星(1587-1661?

),字长庚。

奉新人。

明代著名科学家、诗人。

他一生最大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著有《天工开物》。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今山西太原市人。

长寿元年(629年),被贬为彭泽县令。

仁杰原为唐朝大臣,以明经(唐制六科取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举(推荐、选拔),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

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

武则天即位后,仁杰于天授二年(691年),入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同平章事(即宰相)。

其时,遭酷吏来俊臣诬害下狱,几乎丧命。

后密使其子上诉武则天,得免死,贬为彭泽县令。

仁杰抵彭泽县,正值大旱,他即上疏为灾民减赋税,疏云:

“彭泽百姓,齐营水田。

臣到县已是七月,百姓嚣嚣,群然告歉,询其所自,皆云:

春夏以来,并无霖雨,救死不苏,营田失时,不可改种。

今总不收,将何活路,乞免民租。

”朝廷见疏,特降制(帝王命令)江洲,蠲免彭泽民间租税。

他又把受冤在押的三百多名犯人,释放回家过春节,但要他们节后返回。

囚犯大为感动,如期返狱。

民感其德,运土成墩,建祠祈颂。

祠虽早毁,但彭泽旧县址黄岭乡“纵囚墩”的地名却世代相传,成为美谈。

卢肇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个状元。

他是宜春县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杨桥乡观光村(分宜在宁朝时才划原宜春县的文标等八乡立县)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

开僖二年

(1206),因痛恨韩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

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

(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

他在《荆溪集自序》中曾回忆过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

“余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

„„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

”他在诗中也曾明确表白: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潜)谢(灵运)行前更出头。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之三)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也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如《悯农》、《观稼》、《农家叹》、《秋雨叹》、《悯旱》、《竹枝歌》、《插秧歌》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

但上两类作品数量并不很多。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

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期辛派词人中成就较大的爱国词人。

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

他出生的第三年,长期和南宋对峙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即为崛起于北方的蒙古贵族统治者太宗窝阔台所灭。

蒙古贵族统治势力强大,对南宋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加剧了民族矛盾,使南宋朝廷的处境更加困难。

加上赵的昏庸无能,一切听任奸臣贾似道的摆布,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辰翁的诗词,绝大部分是感怀时节,悼念故国之作。

诗如《苏李泣别图》,颂扬苏武,惋惜李陵:

“事已矣,泣何矣?

苏武节,李陵诗。

噫!

”元末人陶宗仪评为“痛快、严峻、抑扬、感伤”,颇能得其旨意。

《送李鹤田入浙、赴赵春谷招》诗中,“行人点点过汴宫,空馀艮岳一拳土”二句,表现了诗人极度凄楚的心情。

表现民族气节、爱国思想的有《六州歌头.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

后半月闻报,赋比。

》全词所写,尽是冷嘲热讽,淋漓痛快,读后令无限愤恨。

德佑二年

(1276),伯颜率军攻陷临安。

景炎二年

(1277),辰翁作《xx》,序云: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又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时临安已沦陷二年,南宋大部分土地相继陷落,只剩广东一隅,看来难以支持下去,大有“江南无路,鹿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之叹,这就是作者所谓比起李清照来“悲苦过之”的地方。

宋亡后,辰翁有一首写亡国之痛的《柳梢青》,词云: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倾吐了诗人对故都汴京的怀念;

对身伏山中,家人离散,处境凄惨的回味;

特别是对临安陷后,爱国志士逃往海上,仍奋力抗击,直至殉国的坚贞操持的钦敬之意!

朱耷(1626-1706)。

谱名统,有雪个、个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别号。

南昌人。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

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

他热爱戏曲艺术,收藏元人杂剧达千种,各本佳句,都能口诵。

他约在二十八岁

(1577)时,始作《紫箫记》,因被时人议为影射“秉国首揆”而辍笔。

但他志向未泯,十年后

(1587)又改为《紫钗记》。

由是一发而不可止,于一五九八年弃官返乡后作《还魂记》(《牡丹亭》);

一六零零年夏作《南柯记》;

一六零一年秋作《邯郸记》。

这四大传奇均有梦境构想,故并称“临川四梦”。

显祖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文化伟人之一。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