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设计心理学因素的UI设计 2Word文件下载.docx
《浅析基于设计心理学因素的UI设计 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基于设计心理学因素的UI设计 2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userexperience
绪论
截止到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缓慢增至11亿,就拿微信来举例子微信的日活跃用户量达到了10亿,已经超过了月活用户量8亿的QQ。
就连刚刚诞生一周年的微信小程序也有将近60万个并且拥有2亿的日活用户量、覆盖逾100万开发者和2300个第三方开发平台。
这些APP软件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UI界面设计的支持,而界面设计的背后更少不了设计心理学的功劳。
下面将以设计心理学角度一一浅析基于设计心理学因素的UI设计。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与UI设计的定义
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用户对于产品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上的一门的学科,也是设计师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
设计心理学同时也在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用户对产品需求的心理同时也有设计者在创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设计对社会及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其中共同性具有表现对产品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
对产品的好恶态度,从而引发肯定和否定的情感,最后反映在产品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上。
这些都是消费者具有的共性心理。
差异性表现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购买行为。
什么是UI?
UI是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UI设计又称界面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美观、操作逻辑的整体设计。
UI设计分为实体UI和虚拟UI,互联网说的UI设计是虚拟UI,软件设计可分为两个部分:
编码设计与UI设计。
UI的本意是用户界面,是英文User和Interface的缩写。
从字面上看是用户与界面2个部分组成,但实际上还包括用户与界面之间的交互关系。
好的UI设计不仅是让软件变得有个性有品位,还要让软件的操作变得简单舒适、自由,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举几个例子类似微信、今日头条、微博等APP
与之相应,UI设计师的职能大体包括三方面:
一是图形设计,软件产品的产品“外形”设计。
二是交互设计,主要在于设计软件的操作流程、树状结构、操作规范等。
一个软件产品在编码之前需要做的就是交互设计,并且确立交互模型,交互规范。
三是用户测试/研究,这里所谓的“测试”,其目标恰在于测试交互设计的合理性及图形设计的美观性,主要通过以目标用户问卷的形式衡量UI设计的合理性。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测试研究,UI设计的好坏只能凭借设计师的经验或者领导的审美来评判,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第二章UI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原则
如今在许多常见的互联网UI界面或APP界面的设计案例中,都大致会出现这样的类似现象,设计师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恨不得将网站或app中的所有功能,通过文字或图像陈列出来就好像门户网站似的,为的就是吸引用户的点击。
但是种类繁多的功能陈列往往会使用户眼花缭乱使用户体验度大大折损,这样的界面不仅失去了界面所要体现的重点也失去了一个好的UI界面所要具备的简单舒适、操作自由的特点,更给用户造成了严重的视觉负担,无形中对用户的阅读产生了压力,影响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
正如著名的“果酱”实验最终验证的结果“当人们有太多的选择时,最后什么都不会选”
用户体验设计和心理学、行为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始终还是不变的,就像把手放到烛火上,依然会感受到灼伤感一样,基本的规律始终存在。
在UI设计中更加不能忽视设计心理学,因为人类大脑的这些原则,决定了用户对设计作何反应、如何相互作用。
冯·
雷斯托夫效应
雷斯托夫效应(vonRestorffEffect)又称新奇效应(noveltyeffect)以及隔离效应(isolationeffect)。
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儿科医生海德维希·
雷斯托夫(HedwigvonRestorff,1906-1962)在1933年提出了这一理论。
在实验中她让实验对象观看一系列相似的物品。
如果其中某个与众不同很特别,比如说有聚光灯照射或放在与其他物品不同的光影条件下,那么相对比其他物品,被实验者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物品。
冯·
雷斯托夫的实验告诉我们,某个元素看上去越是违反常理,反而会越引人注目、受到更多关注,特殊的事物更容易被人牢记,从而侧面刺激观察者的兴趣。
这条原则能以林林总总的方式实现到UI设计中。
若想要让某个界面、某个活动版块或某个icon变的引人注目,就要使它变的特殊起来,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尺寸、色彩、留白面积或者结合当时的活动做一套新的界面设计等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是设计心理学中必学的理论之一,它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同时它也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人在最初首要满足的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Safetyneeds)”人生安全、健康保障、资源财产的所有性、家庭安全、道德工作岗位的保障,整一个机体都是人类在追求安全机制的需求、“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亲情、友情、爱情,它是人类情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大家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这是人类的天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加需要细腻的关怀、“尊重(Esteem)”有了前面三个的需要后,建立在他们之上的是被尊重的需要,在满足于生理心理安全之后人类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产生了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站在金字塔顶尖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化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需要,马斯洛在理论中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金字塔是用来表现一个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经历的五个步骤,人人都会有需求,只有在某一层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后,才会有下一层需求的出现。
若是将这个理论应用在设计中,一个好的UI设计最核心的功能就应该是解决人的需求,在开始这一个项目时,该好好分析此金字塔分析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是处在金字塔的第几层。
这一个设计将如何激发用户群体向更高一层迈进。
费茨定律
1954年,当时担任美国空军人类工程学部门主任的保罗·
费茨(PaulM.Fitts)博士,对人类操作过程中的运动特征、运动时间、运动范围和运动准确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Fitts定律。
定律内容:
从一个起始位置移动到一个最终目标所需的时间由两个参数来决定,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的大小(上图中的D与W),用数学公式表达为时间T=a+blog2(D/W+1)。
该定律指出,使用指点设备到达一个目标的时间,与当前设备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距离(D)和目标大小(S)有关。
[3]
在UI设计中费茨定律告诉我们在页面中,大而近的目标区域更加意味着使用者不需要做太多精细的调整或手势就可以轻易的达到目标,反之若目标区域小且远则意味着使用者将需要做一套较长的动作才能正确的对准目标区域这将耗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并且会给使用者带来一种难以使用的不良印象。
所以费茨定律给我们带来了4个启示:
一、icon等可以被点击的对象需要进行合理尺寸的设计,若想突出重点可以将要突出的图标放大起到容易被点击到的作用。
二、屏幕的边缘和对角更加的合适放置类似菜单栏或导航栏的元素,从而增加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三、出现在使用者正在操作对象旁边的控制菜单会比下拉菜单或工具栏更容易被打开,因为不需要移动至屏幕的其他位置便可操作。
四、要让不常用或危险的icon元素难以被点击,如投诉、举报、拉黑等按钮。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为:
人的视觉是具有整体化、简化处理图形倾向的,因此,当一个不完整的图形出现在人的视觉当中时,人的视觉思维会倾向于自动将其补全,使其变成一个已知的、完整的、常见的、整体图形,即“完形”。
打个比方说,当你看到一个圆形,但圆形的边上有一个很小的缺口,你的大脑会倾向于将它识别为一个完整的圆形。
格式塔心理学有五个法则都广泛在UI设计中运用。
一、相似法则,人类的潜意识里会根须形状、大小、颜色等外在因素将视线内的一些相似元素组成一个整体,若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在大小一致的前提下颜色和形状比重不一样的图形,人们更容易把颜色一样的看成是一个整体而忽略掉它的形状不同。
二、接近法则,元素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到我们对视觉的感知,通常我们认为互相靠近的元素属于同一组合中,而那些距离相对较远的元素则是另一类的。
三、封闭性法则,人类的眼睛在观看事物时,大脑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区分每一快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部分组合起来使其成为更易于理解的一个统一体。
若是缺了一部分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将其补齐成为一个整体甚至都不会觉得奇怪。
但是这个过程可以刺激到大脑的体验欲望,在UI设计中为了更加吸引用户阅读通常会使用这一法则。
四、连续法则,人类的视觉是具备一种视觉运动的惯性,会追随一个方向延伸,以便把元素链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在UI设计中这是最常用的一个法则,通常运用于banner与banner的切换中。
五、主题与背景的关系,人类在观察一件事物时通常会不自觉的将视觉区域区分为主体区域和背景区域,在UI设计中合理的突出主体虚化背景也是常有的现象。
7±
2原则
1956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
A·
米勒最早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神奇的数字:
2”。
他注意到人类的记忆广度大约为7个单位(阿拉伯数字、字母、单词或其他单位),称为组块。
后来的研究显示广度与组块的类别有关,例如阿拉伯数字为7个,字母为6个,单词为5个,而较长词汇的记忆广度低于较短词汇的记忆广度。
通常,口头内容的记忆广度(阿拉伯数字、字母、单词或其他单位)强烈取决于朗读这些内容的时间[2]。
另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到人类记忆标准的广度,因此难以将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的能力限制在许多组块内。
根据乔治·
米勒的研究,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人类短时记忆广度大约为7个单位。
即每次只能处理5~9件事情,所以它处理复杂问题时将信息分成块和单元。
在UI设计中通常将这一法则运用在导航中,导航栏模块通常不会超过9个,使用底图导航栏不会超过5个。
3次点击原则
三次点击原则最初是网站设计的著名原则之一,原意为在网站的任何信息都应该在最多三次单击后被找到,放在UI设计中这个原则也相当的适用。
根据该原则,如果用户在3次点击之后仍然无法找到需要的信息和完整的页面功能时,用户可能就会放弃这个软件。
三次点击原则在UI设计中是在构建软件大框架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它警示了设计师们在设计之前一定要明确好该软件的逻辑架构。
第三章设计心理学在UI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交互设计之父的阿兰·
库珀曾说过“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了,在UI设计领域有很多被时间所验证的设计心理学法则与定律被认作了标准,下面就来具体分析这些法则与定律在UI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雷斯托夫效应下的“支付宝”
雷斯托夫效应表示,某个元素看上去越是违反常理,反而会越引人注目、受到更多关注,人们容易记住特殊的物体。
例如支付宝下方的标签栏中“首页”“财富”“口碑”“朋友”“我的”这4个图标相对应的5个页面,当图标对应到相应的页面时,图标的填充色就会变成支付宝的品牌色蓝色,而其他图标则是灰色的线框。
这样用户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现在处于哪一个操作界面。
再有就是,在支付宝下方的标签栏中“财富”与“朋友”显得特别与众不同,其通过图标的差异化来吸引和引导用户注意“财富”和“朋友”中的内容变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微信”
马斯洛需求层次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指人在生活中,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到生活最高层次的阶梯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首要动力,若是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是不会考虑更为长远的事情的。
微信从三个方面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第一,微信在“支付”类目中可以看到微信与“唯品会”、“美团外卖”、“生活缴费”、“滴滴出行”合作,通过买衣服、订外卖、线上叫车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人在满足基础的生存要素之后所提升的安全心理要素的阶段。
用户在使用手机APP时最害怕隐私泄露,在微信的设置页面里还有一个专门的隐私设计,可以关闭“附近的人”、“摇一摇”、“允许对方通过手机号/QQ号搜索到自己”等功能。
具体在“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关闭“朋友圈”功能,或者进行“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选择开放的时间范围等功能,这无疑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三)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指的是人们在满足安全感之后会追求再上一层的心理感受,人们希望自己有朋友、亲人、爱人等,有秘密分享者与交流情感思想的人,而这一项需求的满足也是微信运营之初的主要功能-即时通讯,人们可以任何时间在微信上进行聊天,分享自己感受,也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好友的动态,相互点赞,从而满足人们对社交的需求。
(四)尊重需求
在达到社交层次之后,人们往往希望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并从中得到别人的尊重,被圈子、社会所认可。
微信运动就有这样的效应,通过计步来显示出自己在走路或者跑步方面的运动量,好友之间成绩第一名将展示自己的“封面”,并且互相点赞,鼓励和监督对方锻炼身体,步数的计数也可以造成朋友之间良好的竞争,当收到很多点赞与评论,心理就会有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
(五)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自己有独立的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多的人以帮助他人为已任。
微信的钱包扩展应用里就有腾讯公益,例如在大病医疗救助栏目中会展示一些先天或者后天的疾病患者的信息,还有贫困人群关怀栏目能帮他们筹集生活费,有对特殊群体关爱栏目,比如对烈士父母、孤儿、饥饿儿童送去温暖,也有对大自然的保护栏目,这些栏目可以让正在幸福的人们去传递幸福,传播正能量,从而达到自我的实现。
2原则中的“QQ音乐”
1956年乔治米勒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他最终发现,在短时间内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7(±
2)项信息块,在记忆了5-9项信息后人类的头脑就开始出错。
在UI设计设计张总7±
2法则也是被广为应用的。
例如在QQ音乐中导航栏的选项就只有6个这样做一是可以清晰的展示出所需要展示的内容,二是不会超出数量影响用户的选择降低用户的用户体验。
如果导航栏或选择项中的内容很多,可以用一个层级结构来展示各段或子段落,但需要注意该选择项深广度的平衡。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土豆视频”“微信”“美团外卖”“小红书”
格式塔来源于德语的“Gestalt”,意思是“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指的是人们在看待物体时在视觉上有自动补全的倾向,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包括五种常用的法则分别为:
相似法则、接近法则、封闭性法则、连续法则以及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一)相似法则
人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大小、颜色等,将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组成整体,根据我们的潜意识分类,由此可看出在人的潜意识里,对于形状和颜色的“比重”不一样,一般来说,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把颜色一样的看成一个整体,而忽略掉形状的不同。
正如在土豆视频中当已经有几个平行的功能点,但又想突出一个功能时,就可以把“拍摄”做成特殊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放在最中间,这样用户能一眼看到突出的“拍摄”部分。
而再细看该部分又和其他是一个整体并不突兀,从而达到吸引人的作用。
(二)接近法则
元素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到人的视觉感知,通常我们认为互相靠近的元素属于同一组,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则不属于。
在微信“聊天详情”页面中列表以及文字展示,设计师将功能相似的放在一起,利用接近法则的原理使他们在视觉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做能使界面功能变得清晰易懂。
(三)封闭性法则
人的眼睛在观看时,大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如苹果的LOGO就算被咬了一口,但是我们还是能一眼看出这是一个苹果。
就是因为它存在着不完整性才会使人们关注到它,更想了解不完整的后面是什么内容。
原则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比如在美团外卖的屏幕页面中,设计师将可滑动的banner图露出下一模块一点的内容,从而勾起了用户的好奇心,使用户继续的往下滑动。
(四)连续法则
连续性原理是指视觉上人对物体有一定的延伸性。
微信的即时通讯页面里最后一条只显示部分消息框,而视觉系统就会告诉使用者,下拉还有其他消息,使用户有向下翻阅的欲望。
(五)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我们在看任何东西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将视觉区域分为主体和背景,而且会习惯把小的、突出的那个看成是背景之上的主体。
在小红书中,设计师将背景和主体的用明暗的关系将两者区分开来,从而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费茨定律中的“XX地图”
费茨定律是指从一个起始位置移动到一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由两个参数来决定,到目标的距离(D)和目标(W)的大小,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t=a+blog2(D/S+1)。
在页面中,目标大而近的区域就意味着用户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做太精细的调整就可以轻易的到达目标,反之小二而远的目标区域则意味着用户将需要做一系列精细的调整动作才能到达最终目标所在位置。
这将耗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降低用户的体验感给人一种很难用的感觉。
目标越近初始化动作因为幅度小而超出目标区域的风险也就较小。
例如在XX地图中最常用的功能按键“路线”就在最中间最大的位置其次的“发现周边”以及快捷操作功能的“小度助手”,这样做不仅能在视觉上增加用户对它们的相关性认知,还可以减少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和距离。
第四章设计心理学在UI设计中的作用
UI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在充分了解UI设计的概念时更要懂得创新的必要性,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结果。
相较于国外,UI设计也是最近10年才在我国新奇的的一门学科。
它需要合理的标准,专业的、知识,敏锐的经济与视觉感受,建立在专业知识完善的基础上,在设计中得到创新。
UI设计、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审美观念与设计心理学并存,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对软件产品的要求,根据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与创新。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与人是分不开的,APP的策划与设计是以设计师的主观意见和思维为首位。
产品的最终设计往往都是设计师与产品经理来决定,而设计心理学的存在则是以心理学的角度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设计产品,所以站在一款良性的、适合面向大众的app上来说设计心理学在UI设计中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
其在UI设计中的体现贯穿了整一个设计项目,设计师可以综合应用设计心理学来满足不同的用户群体对APP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有效设计。
恰当的心理表达能够让UI设计更具有灵魂。
艺术与心理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用户,在用户满意度上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章结束语
由于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用户对于app产品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UI设计的发展。
UI设计应在满足用户的最低需求上,追求更加科学的设计,迎合现代化的发展。
设计师应积极研究心理学,在设计中满足不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而为国内UI设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户对于产品使用后的反馈意见也要重点关注,时刻了解什么样的设计更受用户欢迎,产品还有哪里不足,不够人性化。
设计心理学对于UI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用户对于UI设计产品的要求早就不仅是停留在能用就好的需求上了,界面的美观性、合理性、简易性也受到重视,良好的UI设计创新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体验该产品以及提高用户粘性。
UI设计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也更要符合大众的心理,因此UI设计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中的设计心理学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