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393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6、宏观环境:

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

7、微观环境:

是指影响个别行政系统的特定环境。

8、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行为模式等,可归纳为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9、国际社会环境:

是指一国在于外国或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国际关系的发展、重大国际事件、战争与和平、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及共同关心的其他事务。

10、民族区域自治:

就是在主权国家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1、国家民族:

又称“国族”,是一个主权国家中各民族的总称。

12、国家民族意识:

是一个国家各民族成员对本国共同祖族的承认,包括民族认同感、自尊心和忠诚心。

13、宗教信仰自由:

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不得强制、干预人们的自由选择。

14、国际意识:

是人们关于国际问题的知识、观点、立场及其理论体系的总和。

15、独立自主:

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系统都要从本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地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第三章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

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它发挥程度又约束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2、职能关系:

指不同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和管理主体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3、经济职能:

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4、文化职能: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方面的管理,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的。

5、社会职能:

广义社会职能是与政治职能相对的概念,包括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在内;

狭义社会职能指除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对社会生活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第四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

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

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

就静态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

狭义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间组织:

是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非正式组织:

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等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地人际关系。

4、行政组织机构:

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派和和排列组合方式。

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

5、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即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6、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即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的行政组织职能制,亦可同级机关和每级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组合方式。

7、管理层次:

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应由工作量来决定。

8、管理幅度:

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数量。

9、编制:

狭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

广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10、编制管理:

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管理。

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个方面。

第五章行政领导

1、领导:

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

2、行政领导:

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和。

3、行政领导的职位:

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相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

4、行政领导的职权:

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

5、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6、行政领导者的权威:

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可以对领导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指引效果的影响力。

7、民主集中制:

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制度。

8、民主制:

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当家作主,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

9、集中制:

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现合理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的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识统一、行动一致的基本保障。

10、集体领导:

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即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团全体成员讨论,做出决策和决定,已经决定,必须共同遵守。

11、个人分工负责制:

是领导集团内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保证集体领导实现的重要措施。

12、行政首长负责制: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具体形式,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13、行政领导方法:

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

14、行政领导方式:

是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形式。

15、行政领导艺术:

是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体现,是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形成的,它属于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权变性较强的部分。

16、授权:

是上级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职责,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权。

主要有授权留责、适度放权、量能放权、逐级授权、授权追踪等方式。

17、领导者素质: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内在素质,即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形成的本质性能力,亦即领导能力。

它们是领导者任职的内在根据和条件,统称为领导者素质。

二是指这些要素和能力的发展程度或实际水平。

亦即领导者素质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用以描述和揭示现实领导者的实际状态、水平。

18、公共领导:

就是强调具有公共性的领导,具体而言,是指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管理工程中,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体现公共精神而进行的高层次管理活动。

第六章人事行政

1、人事管理:

是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它既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即如何让人做事和事得其人,所谓人事两相宜或适人适事,又是一门科学,即研究人事管理活动的科学。

2、公共部门:

是指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履行公共事务职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分为纯粹公共部门组织、介于纯粹公共部门组织与私营部门组织之间的准公共部门组织。

3、私营部门组织:

指的是只提供“私产品”的组织,主要是一般的工商企业。

4、人力资源管理:

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活动的总和。

5、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6、公务员的义务:

指法律关于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的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7、公务员的权利:

指法律关于公务员可以享受某种利益或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它与公务员的义务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8、综合管理类职位:

指履行综合管理以及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是那些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机关内部管理工作的职位。

9、专业技术类职位:

是指那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

10、行政执法类职位:

指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

11、公务员录用:

指国家有关机关按标准、通过法定方法和程序,从社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并与其建立公务员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

12、公务员考核:

指有关机关按管理权限,对公务员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活动。

13、选任制:

是指按有关法律、章程的规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确定任用对象的任用方式。

14、委任制:

指由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内,直接委派特定工作人员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

15、公务员培训:

指国家有关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位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6、公务员交流:

指有关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法定形式,在公务员机关内部变换公务员的职位,或把公务员调出公务员机关任职,或将公务员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公务员机关担任公务员职务的活动。

交流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17、调任:

指公务员机关根据工作需要,从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到公务员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以及公务员调出公务员机关任职的活动,它涉及公务员职务关系的产生或消失。

18、转任:

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在公务员机关系统内跨地区、跨部门的调动,或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转换任职。

19、挂职锻炼:

指公务员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下级机关或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经受锻炼,以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20、公务员回避:

指为保证公务员机关公正和严格执法,当公务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当与其所处理的事务存在一定利害关系时,使其回避的一种限制性规定。

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

21、公务员申诉:

是指公务员对公务员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处理的行为。

22、职位聘任:

是公务员机关与所聘公务员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的一种任职方式。

第七章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

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公共预算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公共管理的关键。

2、预算编制:

是指各部门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和支出预算,编制本部门预算,再由财务部门汇总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过程。

3、预算审批:

是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赋予其合法性的过程。

4、预算执行:

是各个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筹集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开展各项活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

通常涉及预算收入执行、预算支出执行和预算变更。

5、财政管理周期:

预算执行包括一系列循环的周期,这一周期也称为财政管理周期。

6、预算调整:

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债的数额增加的部门变更。

7、政府决算:

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各级政府在年度内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结果。

简答题

1、社会主义条件下,行政管理不上轨道和管理不善,必将产生的两种严重不良影响:

一是严重影响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誉和形象,直接损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是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声誉和形象,大大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始终体现民主法治的原则精神。

2、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行政学最先创立于美国的原因。

(1)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立国较晚,历史还不太长,因而较少受旧传统的约束和影响,不那么保守,容易发挥在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优越于封建社会的创新、进取精神;

(2)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

(3)美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但在实际运作中,强总统制较为突出,行政权力和行政作用不可低估,人们通常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于行政方面,并在行政方面多下功夫,包括对行政管理改革的研究;

(4)美国政治学和法学领域,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3、我们把研究行政管理学的视野放宽一些,需注意的是:

(1)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吸收临近、边缘、相关、交叉、渗透学科的知识,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2)在同类即管理类学科中,尤其是管理科学和企业管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颇有可以相通之处,应对他们的发展动态密切留意,从而受到启发;

(3)学科的国际化使我们眼界大开,看到各国学者的意见和经验,大可参考借鉴;

(4)学科的应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弄清国情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这门学科。

4、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对象:

我们要研究的是行政组织的构成、运作、执行过程和效果,以及内部管理等的规律。

①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

在我国,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②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③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④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往往令人难以捉摸。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管理主体、客体、管理原则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表现其矛盾的特殊性,这是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根据。

(2)内容: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理论体系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日趋完善,基于对行政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①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②行政管理学是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③行政管理是由主体发动而作用于客体的有序管理;

④行政管理是一个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活动的活动过程;

⑤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获得必不可少的保障;

⑥行政管理有效地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服务,其本身必须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⑦行政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各种改革模式不断出现;

⑧现代高科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推行电子政务已现代行政管理学着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3)方法:

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和事实就是。

5、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20世纪30年代即已引进的行政学,但在当时时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兴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

(2)解放初期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及其中断。

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

(3)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明显的摆在人们面前,推动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新认识,在往后的20多年里,我国行政管理在恢复重建的同时获得迅速和健康的发展。

6、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①行政管理本土化要求的提出,是合乎客观规律的事情。

但是在一般习惯上,常需要不断地提醒,有时甚至需要大声疾呼才能引起注意和予以重视;

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尚且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对于引进科学需要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典范,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继续为之努力奋斗,因此,行政管理学研究必须本土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行政管理应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

①在中国所行何政、为何行政、如何行政。

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政,为的是对这一伟大事业做应有的贡献,而敬业、乐业、保持勤政、廉政,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②既然行政管理应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那么对中国行政管理的研究者而言,不能仅以掌握引进学科知识为己足,而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方面面有较多和较深的理解,才能有具体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不致文不对题,格格不入。

始终严格按照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去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实行民主政治、依法行政和科学行政。

(3)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学。

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从它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四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而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做到和做好全面协调的不二法门。

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意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考虑,以科学发展观来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学是完全必要的。

1、行政系统的界线的含义、功能及其特点。

(1)行政系统的界线:

(2)两种功能:

一是抵抗外界环境干扰,以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

二是过滤来自外部环境的投入和行政系统自身的产出,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

(3)特点:

行政系统的界线具有开放和可渗透性。

任何投入和产出都是通过这种界线而输入或输出。

由于行政系统不可能接受所有外部环境投入和对各种外部环境提供相应的产出,因而,其开放性、可渗透性又有一定的限度。

正式这种特点使行政系统界线能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过滤和筛选。

这样,行政系统界线既开放又不完全开放,既渗透又不完全渗透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它既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对独立清晰地边界,又是连结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纽带。

这一概念是我们区分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基础。

2、行政环境的含义及其构成。

(1)行政环境:

①外部环境:

②内部环境:

(2)根据各种因素性质上的差异,行政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①自然环境:

指在行政系统界线外、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事物。

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②社会环境:

指在行政体统界线之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3、行政体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行政体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互相影响、互相依赖。

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产生,又能能动地选择和塑造外部环境。

同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又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1)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①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②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③行政体统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④行政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才能生存和发挥其功能作用,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服务于社会。

(2)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

①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的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投入;

②行政体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和控制外部环境;

③总之,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系统,行政系统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

行政系统首先从其社会环境中吸取物质、信息与能量,接受社会环境的要求或支持;

然后又经过自身的加工,将其转换为路线、方针、政策与具体的行政行为,输出给社会环境,以满足社会环境需要,并推动社会发展。

(3)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影响个别行政系统的特定环境。

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它们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只是方式、角度不同而已。

4、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

②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的发挥和部门设置;

③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

④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2)生产关系与具体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②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5、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系统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的特征。

(1)直接而广泛;

(2)命令强制;

(3)企业被动适应。

6、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国体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2)政体规定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3)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4)政治生活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

(6)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

(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着行政体系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7、文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关于行政系统一般行为的期望对行政体统的影响

①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系统的管理范围有不同的期望;

②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系统的输入、输出有不同的期望;

③对行政体统的认同程度决定群众参与行政输入方式的差异。

(2)关于行政系统首脑权力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血统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世袭;

②唯意志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超人意志;

③法治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人民委托,并通过体现民意的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3)关于行政系统运行方式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