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007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Word文件下载.docx

B.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C.何以战(《曹刿论战》)

D.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解析】A项“以”为动词,“认为,以为”。

B项“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与例句中“以”用法相同。

C项“以”为介词,译为“凭借”。

D项“以”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每小题3分)

(1)孔子云:

孔子说:

“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

(2)父子之严,不可以狎;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

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略。

4.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教子观?

请谈谈你从中获得的现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启示。

(6分)

教子观:

①教育孩子要严慈并重,不可一味溺爱。

②要公平对待孩子,不因孩子资质差异而区别对待。

启示:

①不能一味溺爱孩子;

②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

【解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以“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提出自己对溺爱孩子的看法,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以“父子之严,不可以狎;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和“人之爱子,罕亦能均……更所以祸之”表明自己的教子观,由此即可得出第一问答案。

第二问只要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的需要,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呵斥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还认为道理本来就是这样。

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再去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养成败坏的品德。

”是很有道理的。

俗谚说:

“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

”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

应该拿生病来作比喻,难道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

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

实在是不得已啊!

简略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其实聪明俊秀的(孩子)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该加以怜悯。

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二、(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①。

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

“是何祥也?

”诸宰臣曰:

“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

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景俭独曰:

“谨按《洪范五行传》:

‘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

’又《春秋》云:

‘冬无愆②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

“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

列传·

卷四十》)

【注释】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

②愆:

(qiān)过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累迁洛州司马/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B.寻转凤阁侍郎/寻病终(《桃花源记》)

C.景俭独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D.于是再拜谢罪/再而衰(《曹刿论战》)

【解析】A项中两个“迁”的意思分别是:

调动/贬谪;

B项中两个“寻”都是“不久”的意思;

C项中两个“独”的意思分别是:

唯独/老而无子的人;

D项中两个“再”的意思分别是:

两次/第二次。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C)

而忽生此花

A.国险而民富(《隆中对》)

B.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

A项“而”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B项“而”表修饰,无实义;

D项“而”表承接,可译为“就”。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

陛下恩德扩大到了草木,所以能使秋木第二次开花。

(2)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本应)帮助皇上依据天理来治理万物,可是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我们作为臣子的罪过啊。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表现了杜景俭的什么性格特点?

群臣认为秋天生花是吉兆,杜景俭认为秋天生花是凶兆,你是怎样认为的?

请阐述理由。

正直、大胆、敢言。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我认为秋天生花既不是凶兆也不是吉兆,而是因为那个时间段的光照、温度正好符合梨花开放的条件。

【参考译文】杜景俭,冀州武邑人。

少年时应试中明经举,多次升职至殿中侍御史。

(他)又升任洛州司马。

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曾用秋季院内长出梨花一枝而问宰相说:

“这是什么吉祥之兆?

”诸宰相答道:

“陛下恩德扩大到了草木,所以能使秋木第二次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

”杜景俭唯独说:

“按《洪范五行传》:

‘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成为灾难。

’《春秋》也讲:

‘冬天没有过于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寒冷的气候,春天没有寒冷的风,秋天没有苦雨。

’现在已到了秋天,草木发黄凋零,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

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

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宰相,(本应)帮助皇上依据天理来治理万物,可是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我们作为臣子的罪过啊。

”因此拜两拜而谢罪,武则天说:

“爱卿真是好宰相啊!

三、(2018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欧阳珣,字全美,吉州庐陵人。

崇宁五年进士。

调忠州学教授①、南安军司录②,知盐官县。

以荐上京师,遇国难,及出使,加将作监丞。

金人犯京师,朝议割河北绛、磁、深三镇地讲和。

珣率其友九人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

及事急,会群臣议,珣复抗论当与力战,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

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

时宰怒,欲杀珣,乃遣珣奉使割深州。

珣至深州城下,恸哭③谓城上人曰:

“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一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

”金人怒,执送燕,焚死之。

(节选自《宋史·

卷二百零七》,有删改)

【注释】①教授:

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②司录:

官名。

③恸哭:

放声痛哭,号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及出使/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珣复抗论当与力战/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C.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D.金人怒,执送燕/执策而临之(《马说》)

【解析】A项“及”的意思分别是“等到/比得上”;

B项“复”的意思分别是“又/回答”;

C项“宜”都是“应当”的意思;

D项“执”的意思分别是“逮捕/拿着”。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D)

焚死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宋何罪之有(《公输》)

C.无怀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D.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解析】D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

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C项“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6分,每小题3分)

(1)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

(欧阳珣)极力陈说祖宗留传下来的土地,(哪怕是)一尺一寸也不可以割让给别人。

(2)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

(如果)不抗战就割让土地,以后想要夺回来就理屈了。

4.“金人犯京师”时,欧阳珣的看法与群臣有何不同?

请结合文章对欧阳询“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

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的观点进行评价。

欧阳珣认为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主张力战。

群臣想割地,主张讲和。

我认同欧阳珣的观点。

金兵侵犯,如果奋力抵抗,最后战败了失去土地,也尽力了,以后再从金人那里夺回来就是理直气壮的;

如果不奋力抵抗,为了讲和轻易割让土地,那么以后再想夺回来就会理屈的,因为当时割让时是自愿的。

【解析】阅读文言文,从“珣复抗论当与力战”可以看出他主张力战,从“朝议割河北绛、磁、深三镇地讲和”可以看出群臣主张讲和。

注意对欧阳珣观点的评价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欧阳珣,字全美,是吉州庐陵人。

崇宁五年中进士。

(后来)担任忠州学教授、南安军司录,盐官知县。

因人推荐到京城,恰逢国家有难,等到受命担任使者时,被封为监丞一职。

(当时)金兵侵犯京城,朝廷大臣商议割让河北绛、磁、深三镇给金国讲和。

欧阳珣带领他的九个朋友上书,(欧阳珣)极力陈说祖宗留传下来的土地,(哪怕是)一尺一寸也不可以割让给别人。

等到事态紧急之时,恰逢大臣们在朝廷上商议(割让土地这件事),欧阳珣又与大臣们进行激烈争辩并主张与金兵作战,战败失去土地,以后夺回来也理直气壮;

当时宰相发怒,想要杀欧阳珣,就派欧阳珣奉命出使(金营)割让深州。

欧阳珣到深州城下,对城上的将士大声痛哭着说:

“朝廷被奸臣害苦误国到这种地步,我现在送死来了,你们应当努力以忠义报效国家。

”金人发怒,就把(欧阳珣)逮捕到燕京,用火把他烧死了。

四、(2018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周祯传

周祯,字文典,江宁人。

元末流寓湖南。

太祖平武昌,用为江西行省佥事,历大理卿。

太祖以唐、宋皆有成律断狱,惟元以一时行事为条格,胥①吏易为奸,诏祯与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定律令。

少卿刘惟谦、丞周祯与焉。

书成,太祖称善。

洪武元年设刑部,以祯为尚书。

寻改治书侍御史。

明年出为广东行省参政。

时省治初开,正官多缺,吏治鲜劝惩②。

香山丞冲敬有治行,以劳卒官。

祯为文祭之,闻者感动。

一时郡邑良吏雷州同知余骐孙、惠州知府万迪、乳源知县张安仁、清流知县李铎、揭阳县丞许德、廉州知府脱因、归善知县木寅,祯皆列其政绩以闻。

寅,土司。

脱因,蒙古人也。

于是属吏益劝③。

三年九月召为御史中丞。

寻引疾④致仕⑤。

帝初即位,惩元宽纵,用法太严,奉行者重足立⑥。

律令既具,吏士始知循守。

其后数有厘正,皆以祯书为权舆⑦云。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二十六》)

【注释】①胥:

古代的小官。

②劝惩:

奖惩。

③劝:

勉励。

这里指受到勉励而努力。

④引疾:

托病辞官。

⑤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⑥重足立:

即重足而立。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

形容恐惧。

⑦权舆:

起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用为江西行省佥事/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B.书成,太祖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C.吏士始知循守/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D.律令既具/各具情态(《核舟记》)

【解析】A项“用”都是“任用”的意思;

B项“善”的意思分别是“赞许/擅长”;

C项“始”都是“开始”的意思。

D项“具”都是“具有、有”的意思。

祯皆列其政绩以闻

A.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B.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C.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项“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

B项与例句“以”都是连词,译为“来”;

C项“以”有“以至”的意思;

D项“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

(1)香山丞冲敬有治行,以劳卒官。

香山丞冲敬治理有政绩,积劳成疾,死于官位上。

周祯写文章祭奠(他),听到的人都很感动。

(2)帝初即位,惩元宽纵,用法太严,奉行者重足立。

太祖刚即位时,有鉴于元朝的宽纵,使用法律很严,奉行者战战兢兢。

4.文中主要讲述了周祯哪几件事情?

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分)

参与制定律令书;

为积劳成疾死在官位上的香山丞冲敬写悼文和为其他有政绩的官员上奏表彰(或宣传地方官吏们的功勋和政绩)。

效果:

激励了地方官吏更加努力工作;

周祯所制定的法律书为明朝的法律条文修改提供了依据。

【解析】由“诏祯与李善长……等定律令”和“香山丞冲敬有治行……祯皆列其政绩以闻”即可概括出第一问答案。

由“于是属吏益劝”及“其后数有厘正……皆以祯书为权舆云”即可概括出第2问答案。

【参考译文】周祯,字文典,江宁人。

元朝末年流亡到湖南。

太祖平定武昌,任用他为江西行省佥事,历任大理卿等职。

太祖认为唐、宋都有完成的法律审理判决案件,唯独元朝以一时的判案行事为法律条文,小官容易违法邪恶行事,诏令周祯与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人制定律令,少卿刘惟谦、丞周祯也参与此事。

律书写成后,得到太祖的赞许。

洪武元年,设置刑部,任命周祯为尚书。

不久改任治书侍御史。

第二年出任广东行省参政。

当时省治刚开始实行,正官大多空缺,吏治缺少奖惩。

一时郡邑贤吏雷州同知余骐孙、惠州知府万迪、乳源知县张安仁、清流知县李铎、揭阳县丞许德、廉州知府脱因、归善知县木寅,周祯列举他们的政绩上奏。

木寅是土司。

脱因是蒙古人。

于是属吏更加努力。

三年九月(周祯)被召为御史中丞。

不久因病辞官。

法律制定以后,吏士开始循守。

其后多次修正,都以周祯的书作为依据。

五、(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

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①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②。

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③,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汉从之,乃示弱挑敌④,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列上言⑤,秋毫无私。

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票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

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

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节选自《后汉书·

张堪传》)

【注释】①世祖:

光武帝。

②谒者:

官名,郎中令之属官。

③吴汉伐公孙述:

吴汉,刘秀部将,转战各地,曾率军攻灭割据蜀地的公孙述。

④示弱挑敌:

显示软弱,诱使敌人出来应战。

⑤悉条列上言:

全部依照规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世祖微时/微斯人(《岳阳楼记》)

B.不宜退师之策/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赏罚必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D.堪率数千骑奔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解析】A项“微”的意思分别是“地位不高,没有名望/没有”;

B项“策”的意思分别为“策略/鞭打”;

C项“信”的意思分别为“实情”/通“伸”,伸张;

D项“率”都是“率领,带领”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C)

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C.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解析】C项和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译为“凭借”;

A项“以”是连词,译为“来”;

B项“以”表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为“用”;

D项“以”是介词,译为“把”。

(1)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十六岁时,在长安求学,志向美雅,能够自励,儒生们都称他为“圣童”。

(2)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于是他令百姓在狐奴开垦稻田八千余顷,劝谕百姓耕种,因此使郡中殷实富庶起来。

4.渔阳官员百姓为什么都乐意为张堪所用?

结合文段说说张堪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赞赏。

张堪在渔阳追捕打击奸猾之徒,赏罚一定按实情,率骑兵抵御匈奴入侵,垦田劝百姓耕种,使渔阳富庶。

张堪清廉不贪的品质值得我们赞赏。

【解析】第一问结合第二段内容“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和“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来理解。

第二问应结合全文始终,紧扣“个人品质”来理解分析。

文中张堪从小就养成清廉不贪的品格,曾把先父留下的百万家财送给兄长的儿子。

张堪还帮助吴汉打败公孙述,后又在狐奴开垦荒地,指导那里的百姓致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才能。

张堪面对足以使自己十代成为巨富的财产,丝毫不动心,如数上交朝廷,受到人们称赞。

【参考译文】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是南阳大姓。

张堪幼年丧父,他把先父留下的数百余万财产都让给了侄子。

十六岁时,在长安求学,志向美雅能够自励,儒生们都称他为“圣童”。

光武帝没有显赫时,了解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他)。

等到即位之后,中郎将来歙推荐张堪,征召拜为郎中,经三次迁升为谒者。

派他负责运输缣帛,并送战马七千匹,交给大司马吴汉讨伐公孙述,在途中追任他为蜀郡太守。

当时吴汉的军队仅剩下七天的军粮,暗中准备船只打算撤兵。

张堪听说后,急忙驱驰去拜见吴汉,论述公孙述必败,不应(考虑)退兵的策略。

吴汉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显示弱引诱敌人出来应战,公孙述果然亲自率兵出战,结果在城下被击杀。

成都被攻下之后,张堪首先占据城池,检查府库所藏财物,收敛珍宝,全部列出名单上报,一点都没有装入自己腰包。

(他)安慰招抚城中的官员百姓,蜀地的吏民都非常欢悦。

(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被征召回京拜为骑都尉,后又领骠骑将军杜茂军,在高柳击败匈奴,被任命为渔阳太守。

他追捕打击奸猾之徒,赏罚一定按实情,官员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

匈奴曾出动一万名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骑兵数千名奔袭攻击,大败敌兵,渔阳界内从此安定无事。

六、(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6分)

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

“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

”逵曰:

“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④,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⑤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⑥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

“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⑦也。

【注释】①贾逵,东汉人,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②《三坟》《五典》:

文中泛指古书。

③牒:

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④扉屏:

门扇屏风。

⑤闾里:

里巷。

⑥襁负:

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⑦舌耕:

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明惠过人/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而归居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C.闻邻中读书/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未尝有教者入门/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解析】A项两个“惠”均为通假字,通“慧”,译为聪明;

B项两个“居”意义均为“居住”;

C项两个“闻”意思分别为:

“听见,听到/使……听到”;

D项两个“尝”意思均为“曾经”。

2.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B)

其姊韩瑶之妇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C.马之千里者(《马说》)

D.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解析】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

C项“之”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D项“之”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

(1)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时间,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2)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粮食),而是靠不知疲倦地讲解经书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4.文中贾逵求学与《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求学有何共同点?

请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同点:

勤学刻苦。

读书求学要不怕辛苦,勤奋苦读。

只要努力奋斗,终会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贾逵五岁的时候,聪明过人。

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

(她)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

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

姐姐对贾逵说:

“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

”贾逵说:

“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

”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时间,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在里巷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

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都亲口教授他们经书。

赠送给他的粮食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

有人说:

“贾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