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768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一、项目背景

驿道镇是某市经济比较薄弱的镇街之一,位居某东部,以农业生产为主。

项目区位于驿道镇莱海路三元段以北塔岭地带,属剥蚀丘陵区,土层薄,有机质含量地,地下水资源短缺,干旱严重。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决定了项目区四季变化明显、年际降雨不均的气候特点。

某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79.1mm,72%降水集中在6~9月份,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分配不均,春旱、秋旱较为严重,尤其今年以来,累计降雨仅有398mm,是某市18年来干旱最严重的一年。

因而该区地表水水资源量也明显不足,唯一可利用的白云洞水库之水,却因渠道老化失修和田间水利工程不配套而得不到利用,农田灌溉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项目区内地势高低洼不等,最大高差约54米,且80%以上的土地位居现有塘坝、谷坊和放水渠以上,受经济条件所限,塘坝、谷坊不能配套发挥效益,土地连年荒凉已屡见不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镇党委、政府决定对塔岭一带土地进行综合开发,通过维修改造塘坝、渠道,建设扬水站和高位水池,配套风力提水设备,铺设地下管道等工程,解决区域内优质核桃、板栗、葡萄、粮田等农作物的灌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1、项目范围

项目区东起东香村,西止北冯村,南自王河支流千岁河,北至河南村,涉及大香、东香、三元、北冯、东冯、张家庄、北障、河南8个行政村,总人口0.45万人,耕地面积0.83万亩,开发面积0.5万亩,四至范围明确。

2、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拟建设扬水站4座、风力提水站1座、蓄水池5座,渠道维修、清淤、改造15公里,整修田间道路10公里,植树1.5万棵,铺设地下管道约3.05万m,改造中地产田发展节水灌溉0.5万亩。

其中,优质核桃0.35万亩、板栗0.5万亩,葡萄粮田各0.05万亩,架设输电线路2km,购置变压器3部。

3、建设建设工期

项目计划2007年4月开始进行初步设计,7月份动工建设,2008年3月底全部竣工。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工程投资

项目总投资270万元,其中水利建设投资237.5万元,农业措施10万元,林业建设4.5万元,农业科技11万元,项目管理费7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筹措,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08万元,省财政扶持资金76万元,市财政配套11万元,县财政配套21万元,农民自筹54万元。

四、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种植业产值921.8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为950.9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2113元。

五、组织领导和管理

市政府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开发办、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审计局、驿道镇政府等单位分管局长或镇长为成员,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和管理。

下设工程组、财务组、监理组、审计组,分别负责工程施工技术指导、财务管理、质量监督、工程审计等工作,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某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某湾东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6°59′~37°28′、东经119°33′~120°18′之间,北、西濒临渤海,海岸线总长108.7km,东、东南与招远和莱西市相接,西、西南与昌邑和平度市为邻。

南北长约53km,东西宽约68km,总面积1878km2。

项目区位于某市东部驿道镇莱海路三元段以北塔岭地带,东起东香村,西止北冯村,南自王河支流千岁河,北至河南村,涉及大香、东香、三元、北冯、东冯、张家庄、北障、河南8个行政村,总人口0.45万人,耕地面积0.83万亩,开发低产田0.5万亩,四至范围明确。

2、水文地质

某市境内有王河、白沙河、小沽河、南阳河等15条河流。

其中:

王河属季节性河流,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冬春及干旱季节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326.8平方公里,流向自东向西。

项目区则属王河流域,位于王河和王河支流千岁河之间。

某市位于胶东隆起区西北部,沂沭深大断裂的东侧,隶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

由于长期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和断裂盆地,后期受沉积和剥蚀的影响,东部花岗岩地带形成低山,变质岩地带形成波状丘陵,项目区则位于这一地带。

市域内主要断裂构造分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多为北东或北东东向,较大的有新城~朱桥断裂;三山岛~仓上断裂;驿道~柞村断裂等。

本项目区属于驿道~柞村断裂带,地下水以风化岩裂隙水及接触岩裂隙水为主,水量在2m3/h以下。

3、气候特征

某市地处中纬度山东半岛中部,濒临渤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大陆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

春季(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

夏季(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

秋季(9-11月)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

冬季(12-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某市平均年日照时数2664.8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为125.9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12.9℃。

境内极端最高气温达38.9℃,极端最低气温-17℃。

≥0℃的活动积温是4300~4500℃,≥10℃的活动积温3800~4100℃,能够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制的需要。

境内霜日常年平均为69天左右,初、终间日数165天左右,无霜期常年190天左右。

最大冻土深度58厘米,冻土多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

某市年内季节和各月份分布不均匀。

多年平均为579.1毫米,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71年降雨量最大,为845.3mm,最小的1981年只有304.9mm,是最大值的36%;年内降雨量不均,汛期6~9月占年平均降雨量72%,尤其7~8两个月降雨量为296.0mm,占全年降雨量的52.6%。

暴雨强度较大,据饮马池雨量站测定,24小时最大降雨为217mm(发生在1997年8月20日),最大3小时降雨115mm(发生在1998年7月25日)。

以春旱、秋旱为主的季节性干旱严重。

境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943.7mm。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冬季和晚秋以西北风为主,其余季节以东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2米/s,4月份最大,平均为4.1米/s;9月份最小,平均为2.3米/s。

4、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内地形高低洼不等,地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85.5~139.7米(黄海高程),地貌类型主要以剥蚀丘陵为主。

土壤多为棕壤土,表层以粗砂土和渣土为主,土层薄,花岗岩、片麻岩硬底,有机质含量低。

区内80%以上的土地位居现有塘坝、谷坊和白云洞放水渠道以上。

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地处剥蚀丘陵地带,耕地0.5万亩,土体薄于60cm,表层多为粗砂、渣土,有机质含量低,无灌溉条件,干旱严重。

多年来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灌溉一直是等雨浇地,靠天吃饭,高效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平均亩产量仅650公斤,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本次开发,通过水利设施配套、产业结构调整、田间道路整修,农业生产条件将有巨大改善,农民收入将有显著提高。

6、自然灾害

项目区旱灾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危害重。

以春旱危害最大,其次是夏旱、秋旱,冬旱虽有发生,但危害较小。

春旱达到了十年六遇、秋旱十年三遇的程度,还有涝灾和雹灾,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涉及8个行政村,共有1510户,0.45万人,有农业劳动力0.15万个。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涉及的村庄土地总面积1.2万亩,耕地0.8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亩。

项目区内现有土地面积0.65万亩,其中耕地0.5万亩,林地0.01万亩,水域面积0.04万亩,未利用土地0.02万亩。

项目区现有粮田0.46万亩,花生蔬菜等其他作物0.04万亩。

3、农业生产条件

该项目区道路基本畅通,白云洞水库放水渠道环绕项目区底部边缘,渠道附近有塘坝谷坊17座,有充足的水资源开发条件。

现状产业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区内80%以上耕地靠天等雨浇地,遇上旱天就无法播种或面临绝产,年平均产量仅有650公斤左右,今冬就有约0.4万亩耕地没有播种。

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4218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4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8元。

5、农业科技体系状况

该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村,道路信息畅通,村两委有专人分管农业科技,镇水利站、农机站、农技站、农林站、土地管理所共有农业技术人员33人。

三、基础设施状况

1、水利骨干工程状况

项目区基础设施较齐备,现有17座塘坝、谷坊,完好率80%以上;白云洞水库现有干渠15公里(含部分项目区外渠系),支渠5公里,环绕项目区,但因多年失修老化,塌陷、淤积严重,已无法将水送到本区,经维修改造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2、田间工程现状

受经济、地理等条件所限,项目区灌溉工程一直没能配套,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受到限制。

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拥有中型以上农业机械5台,150KW;小型机械130台,1200KW。

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交通条件比较优越,莱海公路从项目区南部横穿而过,威乌高速频临该镇,交通方便。

项目区附近有1万伏农用高压输电线路一条,电力设施配套后,电力供应有保障。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

项目区属剥蚀丘陵,属花岗岩、片麻岩地区,水资源短缺。

而区内土地80%以上位居现有塘坝、谷坊和放水渠以上,地面最大高差约54米。

受经济条件所限,可被项目区利用的原有渠道等基础设施塌陷渗漏严重得不到维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项目区内因缺少灌排工程设施,塘坝有水得不到利用,农业生产无保障。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受灌溉条件和耕地土壤肥力低所限,高效经济作物得不到发展,农业种植仍以小麦、玉米为主。

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创收困难。

3、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掌握了解的不多。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是落实“三农”政策的需要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足够的水源做保障。

根据项目区的农业规划情况,计划大面积发展核桃、板栗、葡萄等高效林果作物,而要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常进行,使旱岭薄地变成“聚宝盆”,必须首先搞好水利配套工程建设,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项目区内现有水利设施尽管数量较多,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基础建设至今没有配套、完善,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农业灌溉困难。

早期建设的白云洞水库放水渠也已老化失修,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才能将水顺畅地送到项目区、提高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旱灾能力,这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当地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所以实施该项目非常必要。

2、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的建设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工程。

通过项目建设可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地面植被覆盖率、林木覆盖率等,可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探索和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上级部门、专家、社会机构参与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专家的意见和群众的意愿充分有机结合,在项目区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镇政府提出了实施该项目的申请。

通过对项目的立项条件,资金配套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认为以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增加科技含量为中心的开发方案是完全可行的,其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