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0350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docx

最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中低产田项目区位于土龙山镇某项目区位于土龙山镇,倭肯河河流西岸,是我镇的农业生产重要基地之一,开发面积8000亩。

这里是我县重点商品粮基地,区域内雨量季节分配不均,经常是春寒、夏旱、秋涝,春季农作物出苗不齐,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受限,秋季多雨区内形成内涝,大面积地块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项目区内全部属于中低产田,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低下,严重制约农民增产增收。

项目区内农民为了解决增产增收的问题自发进行改造,项目区内多以大豆、杂粮、玉米为主,由于区域内地形凸凹不平,农户种植很不规范,再加靠天吃饭,农作物需水不能及时补充,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尽管农民想尽千方百计,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的增产增收问题。

2003年春旱,农民播种后,没有出苗区域内几乎绝产,2008年雨水大’由于内涝,造成3-4成年,2011年春季多雨,农民仅播种了三分之—地块,其余都闲置了严重影响农户增收。

多年的在耕种经验告诉我们,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改造、靠天吃饭的耕种理念,很难实现夺取高产高效的丰收农业生产,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是这里农民的迫切需要,符合农户的意愿和心声,在此处建设开发区,用科学先进办法,将低洼易涝地块改成布局合理,水利设施配套,桥涵道路通畅,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田现代化综合生产区,是实现农业增收的

必由之路。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治理项目,是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建立高标准的农田生产区,是提高水稻单产,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增加强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项目区属平原低洼,大部分耕地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田间排灌系统配套差,排灌设施残旧等原因。

为此,我们经认真的勘察和分析研究,2011年定为我镇中低产田改造治理项目,计划在本区域内进行0.8万亩连片中低产田改造,以提高该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我镇农综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0.8万亩,其中有机水稻养成基地0.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0.4万亩。

总投资850万元,计划对项目区西部的0.8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建设方面将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并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主要项目为:

1)修建机电水井12眼、泵站12个、晒水池12个,

2架电10公里。

3硬底化排灌沟渠10公里,打开挖排水渠道5公里,

4兴建桥涵闸陂槽20座,

5建排水站1座;

6水稻大棚区5处,4万平方米,150栋(60mx60m)。

7修建田间机耕路5公里.种植农田防护林0.Ol万亩。

8培训农民50期,科技示范推广新技术20个项目工。

9测土配方施肥0.8万亩。

工程实施将安排在2011年秋季至来年的初春期间进行,基建项目约需3-4个月工期,即由2011年11月-2008年4月。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共需投入资金2200万元,资金来源分别为:

中央财政资金16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200元,项目区镇、村及群众自筹资金200万元,土地流转龙头企业200万J∖jO

1.4、效益估算。

项目的实施,首先可大幅提高项目区的经济效益,预计项目区改造后的粮食单产将较改造前提高200公斤,年增加产值416万元,并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的种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有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培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现代农业意识,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及有机、绿色食品标准化农田的建设,均对项目区农民及周边地区农民产出强烈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通过项目区的综合治理及有关生态工程建设,可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镇成立领导小组,由镇委党委书记亲自抓,镇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及我县制定的有关农综开发项目工程、资金、招投标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项目进行管理.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资金使用及财务处理规范合理。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黑龙江桦南县土龙山镇位于三江平原第五区横岱南麓,桦南县城西北部,势东高西低,土质肥沃。

区域面积448.8平方公里,农村人口5万人,城镇人口2万人,北面环山,西南傍水,东临201国道,佳桦、依饶公路纵横全镇,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为主,以发展民营企业和旅游业为辅的重镇。

曾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镇和“六个好乡镇”荣誉称号。

我镇计划在2011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区4个村具有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地域开阔,农民积极性高,连片种植面积大的特点。

2.1.2,水文气象

我镇地理座标为北纬46o20Γ,东经130o12Γo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第二积温带。

全年NIoC。

的有效积温平均在250OCO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43毫米,年平均曰照时数2550小时,年平均气温2.8Co,全年无霜期为120-135天。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土龙山镇地形、地质复杂,土地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方面,以平原丘陵为主。

土地类型分为水(旱)田、旱地、山地三大类。

目前龙山村、振山村耕地万亩耕地,的作物占用情况为:

粮食作物1∙84万亩,蔬菜0.3万亩,甜菜及其他经济作物0.3万亩’土壤类型属黑土草甸土和水稻土。

地表虽有小起伏,但整体平整,土层厚度约80-10OCm,地表坡度小于3。

有机质含量在3-5之间,PH为中性偏酸,土壤结构良好,水资源渗漏缓慢,属优质水田改造区域。

随着今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强。

由于我镇历来是桦南县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近年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在做好耕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我镇将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加强硬底化排灌渠道建设,改土增肥,发挥耕地潜力,提高耕地产出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改造我镇的中低产农田,提高全镇粮食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

2.1.4。

水资源,项目区内有八虎力河、倭肯河、来财河、松木河等河流流过,水资源在多雨年景能满足灌溉需求,遇到干旱年景,河流就会出现断流现象,灌溉需要井水,区域内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在50-80米深,单井出水量60-80吨/小时。

2.1.5o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内大部分是旱田区,部分水稻,面积8000亩,种植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

开发潜力,项目区域改造为水田,成功实施后能够实现7500亩有机水田种植,200亩鱼类养殖区,300亩观光农业生态园。

农业生产比原来增加3倍以上产值。

2.1∙6,自然灾害,

2.2社会经济状况

2.2.II项目区内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涉及4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为人,

农业劳动力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内总面积万亩,到2010年已形成万亩粮食0.5万亩蔬菜,0.033万亩水产,0.8万亩林产品及畜牧业等五大农业商品基地,发展了IOO多户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种养大户,建立了桦南县万亩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体现出具地方特色和科技生产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

2.2.3,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水平,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其中大豆单产4500斤/亩,玉米1200斤/亩,水稻单产IloO斤/亩,总产达万斤。

按着当地良田比较,项目区生产水平比较低,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块低洼不平,雨季内涝,农田基础设施较差,排灌系统不完善,急需改造。

2.2.4,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畜禽养殖为辅,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3.2亿,农民人均收入6050元,项目区内人均收入4500元,可见项目区农民收入较低’如改造水田后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民人均收入。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项目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整,所在土龙山镇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水产站、水利站为本区服务,各村有农业技术服务网点,高中级农技术人员38名,农民技术员20名,科技示范户80名,生产技术上都采用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

3、基础设施现状。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所在土龙山镇有控制区防洪排涝及灌溉用水的中小排水站、泵站2个,但多数排设备老化,排灌能力低,距离项目区较远,难以迅速有效地对项目区进行排灌。

近年来,我镇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修筑和加固倭肯河、松木河等河段的堤防防洪堤围工程15公里,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的防洪能力。

灌溉方面,由于该项目区较平缓开阔,没有蓄水量较大的灌溉水源,没有灌溉井,没有排灌的干支斗渠。

总体来说,计划实施旱田改水田的项目区,可供利用的灌溉地下水源是充足的,但水利骨干工程则相对较薄弱,配套较差。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的田间缺少机耕路和田间道路,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交通运输,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区内没有硬底化排灌渠道,无法对项目区进行快速排灌,水的利用率也低。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区内农田高低、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了规模化生产,项目区土质肥沃,保水性良好,但没有灌溉井,农户很难一家—户实施水田改造,从而使粮食生产水平低下。

区域内农田防护林面积较少,不能有效保护农田基本建设,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

由此看来项目区需要架电打井,修筑田间路和硬底化排灌配套水利工程,促进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3.3,农业机械和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有大型千万元农机合作社2个,IOO马力以上整地机械台套,收获机械30台套,插秧机械120台套,农用机车560台套。

区域内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达80%的标准,由农机服务队1个,农机技术人员30人。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交通便利,城乡公路纵横交错,村级路面硬板化,为人民生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项目区电力资源充沛,风力发电,农业用电都并入国家电

网,,排灌所需电力可随时保障,项目区需架输送电线路10公里。

第三章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我镇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点,水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IS水源充足。

一是年降雨量大。

全镇平均年降雨量达1450毫米;二是过境客水丰富。

新兴江主干流全经我镇’全长14公里,年总流量达18亿立方米,稳定我镇的水资源供给。

2、大小水库、山塘较多。

我镇现有小型水库3宗、山塘6宗,共计控制集水面积34.7平方公里,总灌溉库容900万立方米。

3、项目区正常情况下利用降雨和陈帝咀、五尺峡、石碑等水库水基本满足生产用水,如遇严重干旱时可提取新兴江水灌溉。

我镇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在汛期如遇暴雨,往往因河涌侧贯,加上排灌系统及设备差而造成洪涝灾害。

只要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可不断提高供水能力,完全可以满足今后发展的用水增加。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节水工程,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就可以逐步解决农业用水供需矛盾问题。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现代化农业耕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项目区土地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排灌能力低’一旦遇到洪水及特大暴雨,松木河三水下来,往往因排洪除涝慢而造成减产甚至失

收。

水利设施落后是造成项目区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2)种植方式与粮食创高产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近年农民大量施用化肥而忽略增施有机肥,致使土壤肥力普遍下隆,有机质和乂p、K的含量严重不足,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板结、酸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同等的投入,粮食增产幅度却越来越低。

3区内的农业结构与市场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由于项目区农民种植观念改变缓慢,种植结构调整不合理,农民靠种地产作物,采用老式农业生产方法,同等的投入,粮食增产幅度却越来越低,所以项目区改造有机水稻种植势在必行。

我镇所规划的新塘璽,除水稻外,还十分适合发展经济作物,但由于排灌设施未完善,未能进一步开发,目前仍局限于水稻种植和少量经济作物种植,土地潜力远未能充分发挥。

(④标准化农田建设跟不上形势及生产发展之需。

由于缺乏规划,加上各家各户分散种植,既不利于排灌,也不利于耕作,机耕路不配套则造成机械化难以操作的原因,以上都影响到区内产业布局安排,不利于今后规模化经营,基地化生产的实施。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我镇现有耕地4.05万亩’目前用于种植水稻的有1∙84万亩,种植蔬菜及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耕地已达

2.21万亩。

从现有的1.84万亩水稻田来看.由于受排灌设施配套不完备,部分设备残旧老化,田间排灌渠系硬底化程度低,造成仍有相当一部分农田灌溉条件较差,生产水平较低。

4.05万亩耕地中,约有1.05万亩是属于骨干工程完好率较高(80%以上),田间工程配套较好(配套率85%以上),灌溉保证率较高(90%以上)的高产农田。

其余的3万亩农田则受上述制约因素影响的中低产农田,粮食生产长期在300—400公斤徘徊,需进行改造治理,其中适宜进行连片治理(丘陵区2000亩,平原区18000亩)的农田近2万亩。

为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高产稳产,今后要加强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改造治理。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继续做好农田基本建设。

实施农综开发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综合治理,立体改造,可全面提高项目区的整体农业经济效益。

因此,项目区的建设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可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三可促进农业区域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形成;四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我镇土地的治理项目有以下有利条件:

1农业资源条件较好。

我镇的项目点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实施改造改造增加粮食单产的潜力很大,并可增强塑区发展立体经济的能力,对指导我镇改低工作有积极意义。

2)有一定基础的水利设施和排灌系统。

我镇项目点有大小电排站、泵站2个,通过对现有排灌站的设备进行改造,清理河涌,可大大改善项目区的排灌功能,尤其是修建硬底化排灌系统,可彻底改变排灌状况。

(W农民有改低的愿望和积极性。

近年,我镇农民对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积极性较高,但由于水利设施滞后,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因此,农民对改低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支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这项目的建设。

可知,在我镇新塘塑实施农综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改变我镇农业生产现状,解决妨碍生产发展因素,建立高标准粮产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的一项有效措施。

进行该项目建设,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五、项目规划设计

(-)指导思想。

以提高粮食单产和扩大土地的适种性为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采取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实行综合治理,连片改造,连片开发,改善项目区内生产条件,应用推广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多种经营能力,做到改造一片,提高一片,成功一片,把项目区建设成为"鱼米之乡”。

(二)选项原则。

1、有0.7万亩耕地可连片开发,且开发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能较快形成较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

2、有丰富的可利用水资源。

3、项目区有一定的水利设施基础。

4、项目区设在农民收入较好且稳定,容易落实自筹资金的村委会。

5、项目区村委会农民改低愿望强烈,开发热情高。

(三)建设标准。

1、水利方面:

1防风、:

能抵御十级台风。

2灌溉:

排灌配套完善,做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

3治渍:

地下水位降到田面50Cm以下。

4治涝:

十年一遇曰降雨量3天排干。

2、土壤条件:

要建成耕作层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以上,含氮0.3%以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且无毒质。

3、机耕路:

田间机耕路全面达到相通,拖拉机、收割机可自由进出,道路、机耕路配套好。

4、田间实施林网化。

5、良种良法:

全面采用优质高产良田,实行粮食高产规范化栽培及抛秧技术,做到精耕细作。

6、产量高:

要逐步建成亩产达到吨粮田。

(四)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

2007年我镇农综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总投资399万元。

根据我镇的生产现状和项目选择的原则,该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设在我镇新塘塑,农田整治按•排得出,灌得进”要求,规划每IooO亩面积设置一条硬底化主灌渠,200亩面积设置硬底化支灌渠,同时合理配套主排渠和副排渠。

在•渠相连”的基础上实现"路相通:

塑区中心纵横各修筑一条3米宽的机耕路,并配套好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使机械不但能在塑区行走自如,还能方便上下农田。

璽区四周及机械路两旁种植

防护林,同时配合农田平整,田间规划及改土增肥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标准化农田格局。

六、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开发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45万亩,改良土壤0.4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25万亩。

通过开发改造,使项目区每亩年增产稻谷15OkgI年增加粮食105万kg,年新増产值126万元。

同时’通过种植各种蔬菜及稻菜轮作等,可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内容。

我镇的项目区建设以整治水利设施为重点,并配合有关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实行综合改造治理,其中:

1、水利措施。

(1)开挖疏浚排灌渠道(5m3∕s以下)18km共计14400m3o

①[现有排灌渠道比较狭窄、渠底浅不利于排灌必须进行扩宽加深共计Skmo

(2)利于今后农田排灌水方便、通畅,实施排灌渠系分家,在现有渠道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开挖,共计IOkmo

(2)衬砌渠道20.5km1采用渠底铺混凝土,两侧砌砖衬水泥面,确保渠道坚固耐用,同时每段主排灌渠道每相隔150米修建一座桥涵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共计10座。

两者需完成土方7277.5m3、石方247.2m3s碇方1487.76m3s砖方4886.84m3o

(3)改造泵站、排灌站1座。

现有配置的排灌设备已残旧老化,排灌功率较低,远未能适应现有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计划改造现有设备,新增一台2000千瓦/时的抽水泵机组.起到速排速灌的效

用。

(4)输变电线路配套1.5kmo部分输变电线路出现老化不够过流,未能适应改造排灌设备电流过流的需要,必须要更换一部分线路,共计1.5kmo

2、农业措施。

(I)改良土地。

在进行水利设施整治的同时,按照高产农田的标准要求,对项目区的0.7万亩中低产田进行增肥改土,拟对每块低产田连续三年推行增施石灰、磷肥、农家肥,冬季种植绿肥及稻杆回田等措施,以全面改良项目区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土地肥力。

②)机耕路。

项目区共修建机耕路5公里,机耕路宽5米,路面铺石粉。

按项目区现时机耕路状况,完成工程建设需挖填土方7329m3o(3)农业科技推广:

计划在项目区建立水稻高产栽培示范片0.25万亩,通过示范推广,增加优质粮种植面积0.25万亩,开展镇级和村级干部、群众科技培训班共2500人次,并健全镇、村的农技网络,增强农民的科技技能,提高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

3、林业措施。

营造0.0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完善农业生态环境。

七、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1)投资依据:

基建工程投资估算主要依据当前农村实际田间工程建筑成本和劳工价而制定。

项目管理费用及科技培训费用估算则依照项目前期正常运作和在项目点内实行农业科技推广各自所需费用标准来确定。

(2)投资估算:

根据项目设计规划,资金来源构成及当前的工程造价进行估算。

2007年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共需投入资金399万元,分别用于:

0)水利设施工程335.15万元,其中开挖疏浚渠道

ISkm1投资17.5万元,衬砌渠道20.5km投资299.15万元,修建渠系建筑物10座投资10.5万元,改造排灌站1座投资6万元,配套输变电线路1∙5km投资2万元。

②农业措施工程45.5万元,其中改良土壤0.4万亩投资15.5万元,建机耕路5km投资30万元。

③林业措施投资4万元,营造农田防护要0.01万亩。

科技推广投资10.25万元,其中技术培训2500人次,投入5万元,示范推广立项2项共计5.25万元。

⑤前期工作费4.1万元。

2、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国家农综办及市农综办有关文件对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配套要求,我镇新塘塑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所需的399万元资金按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为1:

1:

0.6的比例构成,分别为:

中央财政资金153.46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22.76万元,

(地)市级财政资金15.35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5.35万元,自筹资金92.07万元。

由于项目区涉及的村委会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且农民要求低改的积极性高,故完全可以通过镇府、村集体和农户筹集该部分资金。

八、综合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我镇项目区合共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按照■项目规划”及"增产措施”,预计项目区三年内的粮食亩产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IoOkgI年增加粮食105万kg,按优质谷1.4元∕kg计,年增加产值达147万元。

同时,项目区由于条件改善,可逐步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预计改造后3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项目区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实行稻菜轮作、种植优质、高产、价值高等经济作物,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预计整个项目区年种植业产值可达到3220万元(以一半种稻,一半种蔬菜计算),年增加产值2380万元(与单一种稻比较)。

短期经济效益和中、长期经济效益均较显著。

2、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和生产条件,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通过科技培训和良种良法推广,创造良好的科技促生产的氛围,从而为项目区农业今后向深层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项目区还将以其高质量的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础设施,科学的生产管理及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而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项目的实施,还推动项目区逐步建设和完善一个从品种选育、改土增肥、栽培管理到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生产的迈进,可见,实施本项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新増除涝面积0.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45万亩,改良土壤0.4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25万亩,营造防护林0.01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九、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1、组织机构设置。

镇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镇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农办、财政所、水利会、林业站及审计站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镇农办具体组织,协调项目的工程建设和管理。

2、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和管理均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关文件制度要求及市制定的《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工项目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法》等有关制度,并按有关要求对各环节实行严格管理.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年度开发任务完成,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3、运行管理与维护。

项目竣工验收后即移交投入使用,由市农综办与镇办理移交手续,落实管护主体,镇水利会协调村委会做好渠道定期疏浚清淤除草及保养维护方面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确保工程能更长时间发挥其效能。

十、环境影响与评价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