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9266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第三章项目建设评价的必要性可行性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第五章规划设计

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

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第一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第一十一章结论和建议

附件

1、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群众筹劳议案的审查意见

2、项目区关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作议案

附表

1、农业综合开发县基本情况表

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概算表

4、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效益预测表

附图

1、县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图

2、县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位置图

3、县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状图

4、县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图

省县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运行与全球化接轨。

入世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尤其是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冲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主要是农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优势农产品缺乏集约化经营;部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卖难、价格持续下跌;加上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这已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为此,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近两年来,县马宁镇、冷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十六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特点,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一果一猪”(沙糖桔、温氏优质肉猪)主导产业,并结合多种经营带动农业全面发展。

先后建成马宁年产6万头仔猪的温氏种猪场、年产30吨丝稠的方怀丝稠公司;建成冷坑3000多亩沙糖桔华天达生态园、2.1万亩黄栀子基地等。

由于县粮食种植面积大,虽然每年投入对农田改造有一定的投入,但由于未改造面积大(有18多万亩),造成大部分易旱易涝,农田投入大、产出低的现象。

如粮产区的马宁镇、冷坑镇,两个镇虽有连片耕地面积6万亩以上,但由于排灌设施落后,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只有20%,造成2007年晚造插秧期间面积0.4万多亩受旱影响,而水库、三坑水库的水源却没能充分利用,水源源头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全县机耕设施落后,全县58.56千瓦的大型九保田拖拉机只有一台,大部分农田耕作还是用小型拖拉机或耕牛耕作,农田机耕率低于其它县区。

因此,我县积极争取把马宁镇、冷坑镇两个粮产大镇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投入,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点带面,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建设标准》、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申报2008年度新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通知》(粤财农综办[2007]17号)等文件。

1.3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1.3.1项目范围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要求,结合马宁、冷坑两镇的地形、地貌和农业耕作区,经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把位于马宁、冷坑两镇属灌区东至五星村,西至马宁村,南至苏沙村,北至富礼村的连片集中的中低产田1.1404万亩作为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开发区。

1.3.2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规模1.1404万亩,涉及马宁镇的新龙村、富礼村、明星村、东升村、钢铁村、珠岗村、马宁村、苏沙村及冷坑镇的五星村共9个村委会,共5332户,2.6145万人,农业人口2.5621万人。

1.3.3项目建设内容

1.3.3.1水利措施

①衬砌渠道27.85公里,③清淤渠道152.48公里;④修建渠系建筑物18个。

1.3.3.2农业措施

全项目区1.1404万亩全部稻草回田、增施农家肥,培养地力。

修建砂砾料填筑的机耕路2条,共8.513公里。

1.3.3.3科技措施

引进和繁育优良品种,建设绿色农业推广示范区,建立优质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1.3.4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在2008年完成马宁、冷坑两镇连片1.140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1.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78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省财政资金24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0万元。

投资估算:

①水利设施投资571.76万元;②.农业措施投资145.24万元;③.科技措施投资44万元;④.项目管理费19万元,包括前期规划、勘察、设计、工作经费。

1.5效益

1.5.1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2万亩。

1.5.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年节水量136.85万立方米。

1.5.3生产周期从每年一、二熟到一年三熟,提高复种指数。

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亩产达850公斤以上,比无项目增产100公斤,并能减少灌溉成本、提高品质,增加产值;撤消低值作物番薯、木薯等,改种无公害蔬菜、柑桔等高效作物。

预计项目区将增加农业产值2442.709万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844.796万元,人均增加收入323元。

1.5.4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为26.903%,项目财务净现值为1787.4584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02年,项目投资利润为23.2%。

1.6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了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项目区所在的马宁镇、冷坑镇分别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农业副镇长任副组长,农业办、财政所、规划建设办、农技站、水利站、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部门领导任组员,统一领导和管理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

领导小组下设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规划、实施和协调管理各项工作。

项目区所在村委会也相应成立组织机构、配足管理人员。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县位于粤西北部,全县管辖19个乡镇,322个行政村。

灌区位于县冷坑镇西面和马宁镇东面,两镇交接。

东至五星村,西至马宁村,南至苏沙村,北至富礼村。

项目区涉及9个村委会,版图面积108.97平方公里。

2.1.2水文气象

县灌区属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区,无霜期310天,年平均积温7645.9℃,年太阳总辐射量113.4卡/cm2,年平均气温20.8℃,最冷1月,平均11.8℃,极端最低温为-3.9℃,最热在7月,平均28.4℃,极端最高气温40.6℃。

年平均日照1850.8h。

年平均降雨量1820mm,年蒸发量1519.7mm,雨量集中于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6%,空气相对湿度平均80%,年平均风速1.0米/秒,最大风速24.4米/秒。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属于山区县,总土地面积62.46万亩,总耕地面积41万亩,水田面积34万亩。

灌区主要农田用水受益于水库。

灌区总受益面积1.4万亩,其中有中低产田1.1404万亩。

全灌区水田面积集中连片,平坦开阔,属山区中的小盆地,土壤属沙质壤土,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中等偏下,其中有机质含量为1.9%,磷、钾含量分别是1.6ppm和22ppm,PH值为5.5。

2.1.4水资源

县位于浽江支流的上游,水资源丰富,全县水资源总量50.8亿立方米/年,现工程可供水量42300万立方米/年。

水灌区主要受益于属于中型的水库,灌区多年增均产水量2503万立方米,现工程可供水量162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灌区年灌溉总用水量为1602万立方米,灌区水源充足。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水灌区共有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的中低产田1.1404万亩,占81.46%,旱坡地0.2596万亩,占18.54%。

灌区耕地经过多年的耕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地力逐年下降,养份比例失调;水利缺乏资金投入,田间的排灌渠道多年来未有进行硬底化建设,积淤严重,清淤困难,加上常年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在很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增强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布局,可更好地发挥土地的增产增收潜力。

2.1.6自然灾害

灌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不均,每年夏天雨季受水涝灾害,农作物受到严重的破坏,有些年份甚至减产,生产不稳定;春、秋两季易旱,特别是水尾田,2007年晚造受旱面积1000多亩。

2.1.7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内涉及的9个村委会总人口2.6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621万人,农业劳动力1.502万人(2006年)。

2.2.2土地利用现状

灌区所涉及的9个村委会的版图面积共108.97平方公里,即16.34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855万亩,占13.37%;林地13.4万亩,占81.98%;果园0.113万亩,占0.69%;水域386亩,占0.236%;居民点0.6084万亩,占3.722%;土地利用率较高。

但中低产田多,亟待治理。

2.2.3农业生产水平

灌区涉及9个村委会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目前已形成优质稻、沙糖桔、贡柑、桑蚕、肉猪、鱼塘、蔬菜、优质稻等支柱产业。

其中水果1万多亩,优质肉猪1000多头,优质蔬菜600多亩,淡水养殖面积173.2多亩,水稻面积1.8万亩。

近年来,由于我县提出的“一果一猪”主导产业的口号,种植沙糖桔面积、养殖肉猪的数量迅速扩大,目前已有沙糖桔面积1000多亩,优质肉猪1000头。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06年灌区所在的马宁镇级财政收入114万元,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28元。

2006年冷坑镇镇级财政收入141万元,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7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69元。

项目建设的村委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3998.5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所在的两个乡镇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镇有农业服务中心、畜医站等农科单位,镇设有农业办公室、林业站、水利管理站等。

两个镇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人,其中中级职职称3人,初级职称10人。

村级科技示范户5户。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水灌区受益于水库,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主要排、灌渠道总长39.1公里,但骨干完好率低,只有20%,田间工程配套率20%,灌溉保证率60%,渠系利用率50%,灌区水源充足,排灌设施落后。

2.3.2田间工程现状

多年来,灌区在各级农建部门的支持下,对灌区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整治,农业生产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由于每年投入资金有限,整治面积不大,水利设施还未有配套,还处于比较低的耕作水平。

2.3.3农业机械及农业服务设施

2006年,灌区9村委会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0.864千瓦。

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台,58.56千瓦;手扶机31台,330.864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0台套,413.3千瓦。

2.3.4交通和电力

项目区位于怀城至蓝钟风景区公路两旁,镇村道已实现道路硬底化。

交通便利。

项目区所在两镇现有0.5万伏变电站1座,高压输电线路16公里,低压线路49.6公里,年用电量86.8万千瓦时。

供电设施齐全,可满足两镇工农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旱涝灾害是目前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灌区主要受益于水库,由于灌区面积大,水利设施滞后,灌区上游易涝,下游地区易旱;另外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水尾田经常出现春旱及秋旱,生产很不稳定。

如2007年晚造插秧期间,有1000多亩水田受旱灾影响,农户只能通过抽水、人工挑水来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大大增加种生产成本。

3.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较低

灌区农田设施多年来未有整治,排灌设施滞后,骨干水利完好率只有20%,田间工程配套率20%,灌灌溉保证率60%,渠系利用率50%。

主要原因是排灌渠、支毛渠均是泥渠,渠道淤积、堵塞严重,排灌能力差,常常出来“小旱没水灌,中雨也成涝”的状况。

3.1.3机耕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覆盖率低

项目区内机耕设施落后,机耕路总长7.9公里,未形成一个生产道、田间道路相互贯通、布局均匀的道路体系,田间道路一般为2.5米以下的土路,只能供田间作业人员徒步或小型简单农机具通行,大型农机行走不便或无法通行。

区内地势平垣,但田间路小、弯多,基本上按自然分布,未形成网络化。

项目区内农机化水平较低,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0.864千瓦,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台,58.56千瓦;有小型拖拉机330.864千瓦。

手扶机31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0台套,413.3千瓦。

机耕面积较少,部分农田还用耕牛及人工耕种。

3.1.4生产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低

灌区农业生产普遍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属粗放型生产,由于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地力降低。

2006年,该项目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9686亩,且农民种植品种莨莠不齐,产量和质量没有保证;种植蔬菜、甘蔗也是以自产自销为主,没有规模农业,经济作物比例低,平均亩产值只有1282元,形成投入大,产出低的不良现象。

3.1.5科技含量低,栽培管理不规范

灌区9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栽培管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普遍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符合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方向

近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为中心,以工程建设为主,坚持从易到难的开发原则,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已基本摆脱了紧缺局面,标志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开始进入了追求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从粗放生产过渡为高效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3.2.2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世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

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按照人们生活改善和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预测,全国粮食需求将达7亿吨,比目前增长41%;人均粮食占有量将达到430公斤,比目前增长16%;而耕地面积由目前的9930公顷下降到9000万公顷,下降9%;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水资源也逐步减少,人均水资源径流量将由2300立方米下降到1728立方米,下降25%。

届时粮食单产必须比目前提高55%以上,肉类产量比现在提高60%以上,才能满足2030年人口峰值时的需要。

在资源紧迫约束、需求强刚性的背景下,如何确保21世纪我国食物安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灌区耕地的95%是中低产田,季节性干旱缺水和水涝又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本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结合科技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全面进行土地治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既符合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方向,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项目的实施将加速当地农村经济上新的台阶。

3.2.3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农民脱贫奔康步伐的的需要

项目区地处典型的农业山区镇,种植业在国民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绝大部分的收入还是来自农业。

但是,目前项目区农业生产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农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低,农业生产力低,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建设该项目,土地整体治理,加强水利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改善耕作条件,使农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更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业率,提高土地效益,引导农民找到一条脱贫奔康的致富道路。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有四大优势:

3.3.1资源环境优势

气候资源:

项目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8℃,年平均日照时数1850.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20毫米,适宜发展热带、南亚热带多种农业种养项目,尤其是的优质沙糖桔、优质肉猪和优质蔬菜等种植项目。

土地资源:

灌区9个村委会版图面积108.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万亩。

其中中低产田多,改造后增产潜力大,易增产增收,立竿见影。

水资源:

项目区水源丰富,水资总量为0.2503亿立米,能满足灌区的用水量。

环境资源:

项目区周边农村附近乡镇没有污染工厂,没开采的矿山等污染源,并符合无公害生产基地标准,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3.3.2区位交通优势

项目区距县城较近,位于县粮产区中心,对周边农村和其他镇具较大的吸引辐射带动能力,距国道349线只有3公里,交通方便,镇村道已全部实现硬底化,并且位于蓝钟温泉度假村必经之路两旁及六祖岩风景区山脚下,并可美化风景区周围境,发展开发性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提高旅游品牌。

3.3.3产业资源优势

项目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灌区已形成优质稻、沙糖桔、贡柑、桑蚕、肉猪、鱼塘、优质稻等支柱产业。

其中水果1万多亩,优质肉猪1000多头,优质蔬菜600多亩,淡水养殖面积173.2多亩,水稻面积1.8万亩。

近年来,由于县提出的“一果一猪”主导产业的口号,种植沙糖桔、养殖肉猪的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有沙糖桔面积1000多亩,优质肉猪1000头。

3.3.4社会资源优势

项目区有一个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一批资质高的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环保等科技人员,并积累了农田工程设计、节水农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承担和圆满完成本项目程各项建设任务,提高投资效益创造了必要条件。

本项目得到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以及上级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认真做好规划、立项等各项工作,县在项目建设资金和自筹建设资金以及发动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参加本项目建设等方面已作好了准备。

另外,项目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高涨,饱受水涝和干旱之苦的当地农民对改善农业水利设施的愿望和要求十分迫切,积极性高,群众投工投劳有保证。

总之,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把县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对灌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作为首期工程,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力量、投资能力、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是可行的。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灌区水资源概况

水灌区农业用水资源比较充足,水库容量0.1204亿立方米。

该区平均降雨量1930毫米,地表水量(包括浅层地下水)为0.2503亿立方米。

该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0.289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量为0.2044亿立方米。

目前,灌区水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用水补给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因灌溉设施落后,利用水资源效率低。

改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全面维修加固原有的农田灌水渠,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防渗灌渠,避免浪费水资源和内涝水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2供需平衡分析

灌区9个村委会辖区内年径流量和雨量相应变差系数GVY,变化在0.2-0.30之间,多年平均径流量0.2896亿立方米,枯水年0.2128亿立米,多水年0.3842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采0.378亿立方米。

预计2008年工农业生产、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总需要量为0.1840亿立方米。

只要适当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完全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3灌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状况

灌区现有供水能力0.25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2128亿立方米,地下水0.375亿立方米,而需水量0.184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0.1464亿立方米,工业0.0001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0.0375亿立方米。

尽管灌区现有水资源状况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供需平衡,但为了更好地开发灌区农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防渗灌渠,管好水,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对当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详见表3。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保证率P=90%)

表3

分区

水资源总量

可供水量

需水量

余缺水量(+、-)

 

合计

地表水

地下水

过境水

合计

地表水

地下水

过境水

合计

农业

工业

城镇生活

农村生活

合计

地表水

地下水

过境水

总计

2503

2128

376

0

1627

1383

244

0

1602

1464

1

0

137

+25

 

 

 

 

 

 

 

 

 

 

 

 

 

 

 

 

 

 

 

 

 

 

 

 

 

 

 

 

 

 

 

 

 

 

 

 

 

 

 

注:

1、需水量计算指标:

农业灌溉定额立方米/亩,工业用水定额立方米/万元,城镇生活人均日耗水立方米/人日,农村人均耗水立方米/人日。

第五章规划设计

5.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指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高效、规范有序、富有活力机制为依托,以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等综合开发水平为支撑,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参与科技农业、改造中低产田以及治理生态环境和力度为重点。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开发步伐,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5.2选项原则

一是符合县农业“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二是选点交通方便,建设农田1.1404万亩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开发治理。

三是建设地点位于全县的粮产区中心,具备示范辐射、带动范围广的有利条件;四是当地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农民愿意参加筹资投劳。

5.3建设标准

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试行标准》要求整治。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水、改土、增肥、良种良法相结合。

5.4建设规模

发展改造中低产田示范面积1.1404万亩。

5.5规划布局

项目区位于县西部的小盆地,涉及两镇9个行政村。

项目的建设将根据地形和现有排灌渠系,进行集中修建和修整排灌系统,采用“灌排分家”模式,形成基本独立的排灌系统。

项目区将以改良土壤、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完善项目区的主要排灌和重点支沟等的加固、疏通,培肥地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等工程建设为主。

5.6最佳方案选定

选择在灌区作为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主要考虑到该区为我县的主要粮产区,交通方便,并位于两个风景区的必经之路,辐射、示范效应较强。

项目所在的镇、村干部十分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要求迫切,农民有一定的自筹能力。

同时,由于项目区多年未有进行整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而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