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978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代美术Word下载.docx

由于蒙古国的强盛,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城市。

  和林城的建筑由汉族匠人和伊斯兰各地送来的匠人完成。

城内建筑极为豪华,供皇帝专用的御殿座落在巨大的花园中央,御殿左右还有为皇帝的兄弟、诸子和秃儿台黑准备的房屋。

夏季为使皇帝避暑,在山中为他修造了一所契丹帐殿,叫昔拉斡尔朵。

  在和林城内,基督教堂相当大,并且很华丽。

教堂内供有法国威廉师傅按照法兰西的式样雕刻的圣母玛丽亚像。

威廉还在一辆车上布置了一个小礼拜堂,礼拜堂外面画着圣像故事,非常美丽。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出现圣像画的最早记录。

  上都 

上都即元朝的夏都,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因定都大都,而将上都改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

  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

上都建筑极为豪华,宫殿是用大理石和其它美丽的石料砌成的。

殿堂宫室皆镏金,金碧辉煌。

宫殿的每一边都有宫墙围绕,包围着附近的一块方圆25公里的平原。

这块平原实为一座御花园,园中有一片葱绿的小树林。

林中修建了一间御亭,设计的精巧玲珑。

  上都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城墙基本完好,城内外建筑遗迹和街道布局依稀可见。

城墙夯土外砌砖石。

东西各二门,南北各一门,每面城墙长1400米。

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北角是华岩寺,西北角是乾元寺。

东南和西南二角亦各有一座庙宇。

东西南三面有门。

皇城宫城四角均有角楼。

外城墙全系黄色夯土。

东墙和南墙均由皇城的东墙、南墙接出。

外城西北二面各长2200米,东南两面至皇城东北、西南二角各长800米。

外城北面开二门,南面开一门。

西南面原有二门,元代后期毁一存一。

外城南部为一般建筑区。

北部地势较高,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后均毁于兵火。

  大都 

大都(今北京)是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之一。

据元陶家仪《辍耕录.宫殿制度》和明肖洵《故宫遗录》记载及解放后实地勘察,可以推断出大都的建筑布局是:

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

北面二门,东西南三面各三门,共十一道门。

  城外绕以护城河,皇城在大都南部中央,皇城的南部偏东为宫城。

城中的主要干道通向城门。

住宅分布在街巷之间。

全城分为六十个坊。

这里的坊只是行政管理单位,不是汉唐那样的封闭式的里坊了。

中心台为全城的中心点。

大都的规划者是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

  元朝的宫殿是大都城中的主要建筑。

皇城中包括三组宫殿和太液地(今北海)。

城西侧的南部是太后居住的御苑。

皇城正门承天门外有石桥与棂星门。

再南,御街两侧建长廊,称千岁廊,直指都城正门丽正门,与宋汴梁和金中都宫城前的布局相似。

皇城的东西两侧建有太庙和社稷坛。

  宫城有前后左右四座门,四角并建有角楼。

宫城内有大明殿、延春殿为主的两组宫殿。

元朝的主要宫殿多由前后两组宫殿组成,每组各有独立的院落。

每一组殿又分前后两部分,中间用穿廊连为工字形殿。

前为朝会部分,后为居住部分,殿后又往往有香阁。

这是继承宋建筑的布局形式。

  大都的宫殿建筑极其奢华,使用了许多贵重材料,如紫檀、楠木、各种色彩的琉璃等。

在装饰方面,主要宫殿用方柱,涂以以红色并绘金龙。

墙壁上挂毡毯和毛皮丝顶帷幕等。

宫城内还有盝顶殿及畏吾尔殿、棕毛殿等,是以前历代宫殿建筑所没有的。

城墙、城垛都涂成白色,体现了蒙古族尚白的审美习惯。

二、宗教建筑

  元代的宗教建筑很发达,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祭祀建筑遍布全国,可惜多已毁于兵火,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遗迹,采用传统的布局方法。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和位于广胜寺旁的水神殿系另外一种类型。

殿前庭院很大,供公共集会和露天看戏之用。

  山西永济永乐宫(现迁往芮城)是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也是全真教的一个重要据点。

原规模很大,部分建筑已毁,现存中央部分的主要建筑――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都是元代建筑。

从现存建筑的总体布局看,仅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上排列着主要建筑,不设东西配殿或周围廊屋,打破了传统习惯。

在建筑结构和形制上,不仅继承了宋金时代的某些传统,而且作了某些革新和创造,给明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

  喇嘛教(密教)建筑:

喇嘛教是佛教中发展于西藏的一个支派,由于得到元统治者提倡,西藏佛教首领被封为法王,政教密切结合,因而喇嘛教发展很快。

西藏的萨迦寺和日喀则的夏鲁万护府是典型实例。

内地的喇嘛教建筑遗存有北京白塔寺的白塔。

白塔寺为元大都首屈一指的大寺。

此外,北京居庸关内镇的云台、大都崇国寺(今北京护国寺)及广西桂林、江苏镇江等地的部分建筑,也是元代遗物。

北京白塔寺

  伊斯兰建筑:

中国境内的伊斯兰建筑,一部分采用中亚的形式,如新疆霍城的吐虎鲁铁木耳玛札。

但更多的是与汉式建筑布局、结构相结合,形成为特殊的伊斯兰教建筑式样。

三、元代雕刻

  元统治者大力提倡宗教,允许各教派自由发展,教派林立。

雕刻除沿用传统式样(即汉式)外,又大量采用尼泊尔传来的“梵相”式样。

  中国现存的元代雕塑遗迹已不多。

今日尚存的元代雕塑散见于甘肃武威、张掖、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北京近郊等地。

  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现存67龛,造像大小合计116尊,是现存一处最大的元代雕刻群。

题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发生很多变化:

宋代盛行的十八罗汉和罗汉群像这时不见了,佛和菩萨的题材又盛行起来。

其中喇嘛教题材造像最富特色。

  “欢喜佛”是喇嘛教艺术所独有的形象,一般作男女相抱形。

飞来峰一线天洞口第25龛之“欢喜佛”却作单身结跏趺坐的菩萨形象,可能是出于照顾汉族群众欣赏习惯。

  菩萨造像更为丰富,多作多面广臂式样,有文殊、普贤、狮子吼观音、救度母等。

铜镀金文殊菩萨

  此外如49龛有壁所刻七头龙王浮雕,22龛之救度母(大白伞盖佛母)、55龛之“尊胜佛母”,为飞来峰所独有。

杭州飞来峰尊胜佛母造像

  今山西太原晋祠内有从外地迁来的两组元代彩塑,内容为文武场乐队。

奏乐者各五人,每尊高约1.6米,皆为女性。

体态修长,亭亭玉立,表情庄严肃穆。

面部塑造细润,但缺少起伏变化,个性雷同。

衣饰鲜艳夺目,衣纹处理简练流畅,质感较强。

  掺杂有喇嘛教成分的元代雕刻,还有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

云台始建于至元二年(1342年),峻工于至正五年。

云台建筑在居庸关城中央,为元代泰安寺中遗物。

这个台子的外形非常美丽,青石筑成的台身,顶上用白色大理石栏杆环绕;

台中间五边形门洞也是用白色大理石镶面的,门洞外缘满雕图案花纹。

洞顶壁是至正五年(1345年)雕刻的四大天王。

刀法娴熟,刻画细致入微,形象威武雄壮,战袍衣带飘舞,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是元代雕刻的上品。

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洞顶壁四大天王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是元代道教艺术的精品。

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天文学上用以观察天体经纬度及四季运行的28组赤道星座。

古人往往把它们与“三垣”结合在一起,用作区分的标准。

星宿的变化又常常被用来比附人事。

唐初,每座星座又被用不同的动物作标识。

道教认元始天尊为宇宙的最高主宰,二十八宿被看作是元始天尊的侍从官,各自主持人世间的不同事物。

  玉皇庙内的二十八宿,作为天宫中的神灵,被艺术家赋予了人的品格。

如牛金牛,塑成中年妇女形象,表情含蓄,一副爱抚慈祥的神态;

而轸水蚓女像,则表情外露,颇似一位未言先笑的青年女性。

又如角木蛟,塑成中年男性,怒发冲冠、横眉立目,胡髭倒竖,张口疾呼,一副暴怒的神情;

而柳木獐同为男性武士装扮,但表情威而不怒,双目瞪视前下方,双唇紧闭,左手提山妖,半跏趺坐,一副刚毅威严的神情;

翼火蛇亦为武士装扮,袒胸、赤双足、双手擎蛇,怒发冲冠,作大声怒吼状。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轸水蚓女像》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柳木獐》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翼火蛇》

  晋城二十八宿彩塑,除三身残破,其余均保存完好。

手法细腻,刻画入微,形象个性鲜明,是少见的元代雕塑精品。

  在太原市西南二十公里的龙山山巅,有一处元代道教石窟,开凿于元代初年。

共八窟。

各龛造像数量不等,共四十七尊,大多保存完好。

雕像多已残破,完好者三分之一。

“三大法师龛”、“七真龛”中顶部的凤纹、龙纹藻井颇精致,堪称佳品。

整个龙山道教造像雕工朴实,形象敦厚,但缺少变化,较呆滞。

  元代雕刻还应特别提到两位杰出的雕刻家阿尼哥和刘元。

  阿尼哥(1243-1 

年),尼泊罗国(令尼泊尔)人,元代喇嘛教艺术的先驱者,幼名八鲁布。

中统元年(1206年)尼泊罗国王命他率领民工80人来吐蕃(今西藏)造黄金浮屠(塔),并由他监修,时年仅十八岁。

第二年塔建成,阿尼哥请求回国。

帝师八思巴念其聪敏,便将他留下,“乃祝发受具为弟子”,并偕其入京朝见元世祖。

从此便得到朝廷重用,任元朝诸色匠人总管。

阿尼哥在朝供职十多年,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同时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

  刘元是阿尼哥最有名的弟子,字秉元,蓟县宝坻人。

活跃在十三世纪后期。

刘元作为宫廷御用艺术家,受到元世祖、元仁宗的特别器重和礼遇,但也受到种种限制,没有皇帝的特许不准为外人造像。

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

四、元代工艺

  蒙古族入主中原,上层统治者的审美理想、爱好均与宋代有所不同。

元对外交通空前扩大,迎来了不少新顾主。

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影响,工艺方面出现了新技术,增加了新品种、新式样。

  元统治者对工艺技艺有特殊的兴趣,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有时攻入一个城池把全城人杀光,惟独不杀手艺人(包括医、巫、金银工、画塑匠、瓦木工、厨师等)。

有时专门抢掠手艺人。

元统一中国以后,设置了各种管理手工艺的机构。

元代闻名全国的四大银工是嘉西魏塘的朱碧山、平江的谢君余、谢君和、松江的唐俊卿。

其中只有朱碧山的一只银槎(酒器)流传下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瓷器

  蒙古族的生活流动不定,瓷器不便搬运,易碎,被视为无用之物,所以远不如金银器受欢迎(《元典章》卷二三)。

由于元朝对瓷器生产不甚重视,限制较少,故而民间瓷器的生产便更为自由。

元瓷器生产仍以兴盛于宋代的景德镇为全国瓷业中心。

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等新品种,拓宽了瓷器釉下彩及色彩装饰的新途径。

元朝规定瓷器上不准描金,故艺人们多在瓷器釉下彩及色釉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种朴素美。

  青花是元瓷中最负盛名的品种,享誉中外。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青花釉里红,使瓷器成为综合性的艺术品。

1964年在河北保定出土了一件青花釉里红雕花盖罐,在浑厚的器体上综合使用了彩绘、雕刻、缕、堆、贴多种技法,以蓝红两种色釉表现。

1979年9月在江西丰城县发现了元代纪年釉里红瓷器,釉色均呈影青,用青花和釉里红彩饰,或用青料书写文字,釉质光泽温润、瓷胎洁白细腻。

元代青花罐

元代青花碗

元代青花瓶

江西丰城县发现的纪年影青青花釉里红塔式盖罐

釉里红芦雁纹 

高5厘米,口径14.5厘米 

1980年江西省高安县窖藏出土 

江西省高安县博物馆藏

雕漆工艺

雕漆工艺在元代也有所发展,雕漆始于唐代,至元代达高峰。

雕漆可分剔红、剔黄、剔彩、剔犀等多种。

唐宋雕漆实物今未见,元代雕漆继承宋代传统,“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 

剔红是雕漆的一种,做法是在器胎上涂以数十道以至上百道红色大漆,待稍干,在红漆上雕刻图案。

相传,剔红始于唐代,宋元时颇流行,到明清,已成为中国漆器的代表性品种。

元代雕漆的代表工匠有张成和李茂。

张成,嘉兴人,元后期著名雕漆工艺家,对后代雕漆影响很大。

其子张德刚继承家法,被明永乐皇帝召到北京,主持宫廷漆器作坊。

杨茂,与张成同时,同里而齐名,风格也约略相同,若从传世作品比较,则张成较浑厚,而杨茂却略妍巧。

剔红山水人物图圆盒 

元 

通高3.9,直径12厘米

1952年江苏省青浦县任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张成造”款剔红栀子花纹盘 

高2.6,口径1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茂造”款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高2.6,口径17.8厘米 

织绣工艺

  元代织绣工艺花色繁多,其中织金锦缎是元代纺织业中的新工艺,它的特点是在丝织物上加织金银线,其中的纳石失(纳石失一词源于阿拉伯语,属于金锦是一种)最为宝贵,元朝对织金锦缎生产十分重视,国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纳石失成为上层统治者庆典大宴及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他们穿、盖用纳石失,赏赐功臣用纳石失、酬答外宾用纳石失,甚至送葬也用纳石失。

以纳石失为贵重礼物赏赐臣属及外宾,在元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元代传统的丝织工艺继续发展,绵、毛织工艺迅速普及。

织绣、刺绣也相当发达,1975年,在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墓中出土了几件元人刺绣衣服,完整如新,具有典型的鲁绣特点。

所绣人物、花鸟等形象真实生动。

团龙凤纹织金锦佛衣披肩元 

衣长43,领高8,肩宽70,

飘带长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雀纹绫袍元长130,肩袖通宽102,图案长30,宽32厘米

1975年山东省邹县李裕庵墓(1351年)出土山东省邹县文物管理所藏

缂丝牡丹纹团扇面 

高22.6,宽26.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第二节 元代的绘画

SectionTwoPaintinginYuanDynasty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元代,进入一个新时期,与唐宋绘画相比,已存在明显差异。

“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

”元画简率灵动,形似被看得无足轻重,“画不过意思而已。

”(黄公望语)反映到画风上,唐画宏伟,宋画充实,元画空灵。

在艺术形式方面,唐画绝少题诗书款,宋画款题多在石隙树缝间,元画必题诗书款押印。

诗书画印结合已成为元代画家普遍采用的艺术形式。

综合艺术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文人画已走向成熟。

人物画仍沿袭宋人传统,没有多大发展。

花鸟画中“四君子”题材――梅、兰、竹、菊的作品则空前兴盛。

山水画孤峰突起,特色鲜明,成绩卓著,达到新的高度。

而喇嘛教绘画兴起并大放异彩,又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式样。

一、愤世疾俗的遗民画家――龚开、郑思肖、钱选

  南宋遗民画家因处境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画家大体有出世与人世两种类型,但都与当权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对立情绪。

  龚开(1221-1307年或1222-1304年),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

南宋末年做过两淮制置司监当官。

元统一中国之后,龚开以一个遗民故老身份往来于苏杭间。

政治上失意,便寄情笔墨,发泄不满和牢骚。

  龚开的画大多有所寓意。

如《骏骨图》画一匹瘦马,长头瘦身子,细腿大圆蹄,长鬃粗尾随风飘动,垂头漫步于荒漠中。

画钟馗,据说有扫灭群妖之意。

今存纸本水墨画《中山出游图》。

元陈方说;

“翁也有笔同干将,貌取群怪驱不祥。

是心颇与馗相似,故遣麾斥如翁意

龚开《骏骨图》

龚开《中山出游图》

  郑思肖(1239-1316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州人。

南宋太学生上舍,应试博学鸿词科,未做官而宋亡。

在南宋遗民中,他的反元态度最坚决,言词最激烈。

画兰多发泄怒气。

平时喜画兰、疏花简叶,不求甚工。

因为他作画的目的不在物象本身,而是借物抒情,客观物象只是表达主观的媒介而已。

他这种借题发挥的艺术表现方式,给后世一些不满现实的画家以启迪和鼓舞,故受到称赞和仿效。

今存《墨兰图》在日本。

郑思肖《墨兰图》

  钱选(1239-1301年),字舜举,号玉潭,别号霅溪翁,吴兴人。

南宋末年曾为乡贡进士。

宋亡后,拒绝出仕,“隐于绘事以终其身”。

但从流传下来的他的诗文书画看,没有明显的反元表示。

  作为画家,钱选的技法是全面的,山水、人物、花鸟皆精。

画风已摆脱宋人传统,变化明显。

流传作品主要有:

  《浮玉山居图》,纸本,小青绿山水,画山石笔法细软,墨加花青涂染,树叶淡渲汁绿,皴染柔和,浑为一体。

上自题诗一首,以表白自己不愿受尘世干扰,而安于隐居生活。

钱选《浮玉山居图》

  《幽居图》,与《浮玉山居图》不同,系大青绿设色。

青山白云,村店客舟,山石勾染不加皴擦。

赋色、布墨与勾线融为一体。

钱选《幽居图》

  钱选的花鸟画主要师法赵昌。

用笔精细,色墨柔润,清新雅致,形象生动,如《白莲花图》、《八花图》、《桃技松鼠图》等。

人物画主要有《柴桑翁像卷》、《西湖吟趣图》、《蹴踘图》、《陆羽煮茶图》等。

  除上述绘画作品外,还有一段“论士气”的文字流传至今。

自元代开始,绘画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明劝戒,著升沉”的辅教功能失去约束力,代之以“自我表现”、“聊以自娱”。

艺术强调个性表现的结果,带来了创作题材的丰富多彩和个人风格的鲜明突出。

二、时代新风的开创者――高克恭、赵孟頫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大都(今北京)房山人。

祖籍西域,属色目人。

祖父时已与汉族通婚。

  高克恭在官场生活了二十多年,勤于政务,善于交际,成为团结笼络汉族文人的活跃人物。

高克恭是元初著名的山水画家,兼长墨竹,是时代新风的启导人物之一。

高克恭的山水画笔墨苍润、气势浑茫的独特风格。

学董、巨的皴法而去其繁,取法二米的晕染而强其骨,有笔有墨,气骨俱佳。

如《云横秀岭图》,主峰矗立,群山环峙,林木茂密,白云缭绕。

山顶青绿点苔,使画面意境更加清旷幽邃。

高克恭《云横秀岭图》

  《春山晴雨图》描写春山雨过之后的景象。

近处景物繁茂、细致,远处景物简洁概括;

前景笔墨并重,中远景笔墨轻淡,层次分明。

高克恭的山水画,善于用云烟渲染气氛。

在元代画家中,像他这样表现云烟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观察如此之细,表现如此丰富,是绝无仅有的。

从后人记载他的作品目录,也可看出他对描绘云烟的浓厚兴趣,如《春山欲雨图》、《春山白云图》、《青山暮霭图》、《云山》等等。

高克恭《春山晴雨图》

高克恭《春山欲雨图》

  赵孟頫(fu)(1254-1322年),湖州(浙江吴兴)人。

字子昂,号松雪、鸥波、水晶宫道人,谥文敏。

宋宗室后裔(赵匡胤十一世孙)。

忽必烈为江山计,对赵孟頫委以重任,此后的几代皇帝继续给他以高官厚禄,最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被誉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官位虽高,但并无实权,且经常受到蒙古官员的猜忌和排挤,一直处于彷徨苦闷之中。

  可能正因为赵孟頫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所以才把主要精力放到书画中去,也因此在书画方面取得了杰出成绩。

赵孟頫在书法方面,篆隶真行草无一不精;

绘画方面,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

技法方面,或工或写,或赋色或水墨,样样精通。

他的影响,在国内“为元人冠冕”;

在国外,“四方贵游及方外士,远而天竺、日本诸外国,咸知宝公翰墨为贵。

  在书法艺术上,赵孟頫举起复古的旗号,掀起学晋、唐之风,他的书法融晋唐名家书法之长,形成新的书体,与欧、颜、柳并称四大书家。

赵字以“匀净平顺”见长,颇便经生胥吏,故风行几百年不衰。

但其字“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

  赵孟頫的山水画,主要取法北宋和五代名家,远学董源、赵伯驹、赵令穰,近法当时的钱选。

形成工稳、秀润、清丽的总体面貌。

反映到具体作品上,又各有侧重。

  《江村渔乐图》,远景山峦起伏,水气蒸腾,近处大树笔法学郭熙,作雀爪枝,但枝干布叶,不用复笔。

山石全不用皴法,只于山阴处稍渍淡墨,近处敷石绿,远者、高者敷石青。

其浓郁处使色彩稍有渍出,以增强山石体量和质感。

整幅作品全不用苔点,显然是继承李昭道、赵伯驹的画法。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鹊山和华不(音夫)注山。

写华不注山用荷叶皴,设石绿色,山顶微染石青,秀峭挺拔(山顶呈锥形)。

写鹊山(平顶者)纯用侧笔皴染,设墨青色,凝重浑厚。

整幅作品法度精严,设色清淡,笔路清晰,淹润雅致,具有浓厚的书法趣味。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水村图》、《重江叠嶂图》,均为水墨画。

大体看来,赵孟頫的山水画,继承多于创造,带有明显的由宋入元的过渡期的特征。

赵孟頫《水村图》

  赵孟頫的人物画,自谓“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表现的内容有历史人物、道释人物及现实生活人物,但以描写古代高人逸士为多。

在这些作品中,用线多强调劲秀含蓄,喜用高古游丝描,很少用粗细顿挫变化明显的兰叶描。

用色强调浑融古雅、典丽文静。

传世作品主要有《陶渊明故实图》、《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浴马图》等。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

  赵孟頫的花鸟竹石,沿袭宋人传统。

惟竹石无所顾忌,放手挥写,尽露真情,以书法代画法,抒情性颇强,如《怪石晴竹图》。

  作为元代书画新风的开创者,赵孟頫的影响是巨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赵孟頫首先是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书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提倡古意,即借古创新。

古意二字,初看容易理解为复古,但认真考察赵孟頫的言论和艺术实践,就会发现,他提倡的古意,恰恰是一种创新的口号,古仅是招牌而已。

对书法,他强调学晋唐,结果创出了赵体字。

绘画强调学唐,批评工细。

他的画形式似工细,而在工细中见简率。

这简率就是赵画的特点,也是元画的最大特点(参见伍蠡甫《赵孟頫论》)。

当然赵孟頫的画毕竟是由宋入元过渡期的产物,宋画余痕未消,新时代的面貌还不完全,但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创之功是永不可磨灭的。

第三节 元代绘画的杰出代表――元四家

SectionThree 

RepresentativeAtists,Yuan-si-jia

  元代绘画中最富特色而又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

山水画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元四家。

诚然,高克恭、赵盂頫“提醒品格”之功不可忘记,然而使元代山水画迥别于宋,独具时代风貌的是元四家。

四家均为修养全面的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