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微专题散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一轮复习微专题散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微专题散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
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
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
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长得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
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
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
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
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
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
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
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
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
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
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
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
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
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
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
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
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
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
说罢拔剑自刎。
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
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
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
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
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这个人物的。
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
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B.文中的青桐树虽然已历经千载,但是依然青春勃发,翠绿挺拔,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是当年的样子,真是天地间的奇迹。
C.司马迁以热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这种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
D.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
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与项羽的亲密关系。
(2)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分条概括。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仲尼弟子昨夜星辰》(节选)
鲍鹏山
①孔子为人以德,其人格也如同北斗星辰,而他的那些弟子,则正是拱卫在他周围的灿烂群星,在那个筚路蓝缕的洪荒时代,他们共同构成了吾民族头顶上深邃而灿烂的天宇。
这些昨夜的星辰,至今仍在那遥远的地方闪烁,向我们送来他们意味深长的注视……
②《论语》中若无子路,就如同《水浒》中没有了李逵。
金圣叹评点《水游》,说及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这话,正是子路的“好批语”。
金圣叹还说,李大哥一开口,总有奇绝语。
我也以为,子路兄一说话,便百媚千娇。
此人原也是一条绿林好汉,专打天下不平人。
但他又和梁山好汉武松、李逵、鲁智深一样,无一丝淫邪之意。
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真正的伟丈夫。
③我以为,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无一丝小人之心的君子,无一丝虚伪之习的真人,无一丝畏怯之态的丈夫。
孔门弟子中,像子路这样的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不可无一者何?
孔门中若没有这样一个真君子伟丈夫,真令孔门黯然无光;
不可有二者何?
此等天真人,岂能重出?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他也知道,等到他的大道在这浊世不能施展的时候,等他彻底绝了世俗之望,要乘一叶扁舟,江海寄余生的时候,他的那些弟子们都会作鸟兽散,而此时,仍能一如既往地跟随他的,哪怕烟波满眼也无怨无悔的,会有一个子路,但也只有一个子路。
是的,子路只能有一个。
④毫无疑问,子路是孔门中精神最健全,人格最完整,自我最舒张的人物。
对社会现状,他比孔子有容忍度,对一些人和事,他也比孔子看得开通。
他终究还没有修养成圣,离普通人还较近,所以,对普通人的人性缺点,他有更宽宏的蕴含度。
这使他更可爱,更可亲可近。
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君子亦有穷乎?
”这种诘问恰好表明了他对道德、人格力量的崇拜与信仰。
在孔门弟子中,樊迟关心耕稼,颜回关心仁德,曾子致力于孝道的扩张,子夏关心学问的精进,公西华仗着年轻,记忆力好,整天在那里背记繁琐的周礼条文,子贡则心有旁骛,眼盯着市场的行情变化。
而只有子路,在别人纷纷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的时候,他问“死”,问鬼神,问“成人”(完美的人),谁能想到,偏偏是这个粗莽的人,关心着这类形而上的问题?
⑤“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深感痛苦的,不是闻道之难,而是行道之难。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话要让子路说,他肯定会说:
“不可以。
因为还没有行道,怎么能死?
”道不能是一小撮精神贵族充实内心的精神食粮,而应该是大众的呼吸与空气,是阳光和水,是土壤和风。
应当把这些还给大众。
子路是绝对的大公无私,他的精神中不能存有任何独享的东西,哪怕是暂时的。
他急于把他领悟到的东西公诸大众,如果还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宁愿“不闻”:
和大众一样贫乏是可以的,而拥有大众没有的东西是不可以的。
在子路这样的圣贤面前,一切自以为的“精神贵族”都显得龌龊,他们自以为贵,正显出他们的贱。
正像在子路身上,因为他绝无一丝自爱自恋,反而显示出一种真正的高贵。
这种高贵,步伐不快,但我们赶不上;
调子不高,但我们盖不住;
悬的不远,但我们射不中。
孔子问:
“仁远乎哉?
”子路答:
“不远。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们答:
“远。
仁有好处吗?
”我们和子路就这样判然有别了。
⑥子路如此刚直、天真、胸无点滓,毫无城府,邪恶的世界当然不会让他得到善终。
孔子以一个洞明世事的世故眼光,早已预言过子路将“不得其死”。
在那时人的观念里,“死”,乃是人生命的自然终点,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天年”。
“不得其死”,就是指他的生命将意外地终结,从而得不到(或等不到)那个自然的终局。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孔子的预言,在卫国的蒉聩孔俚之乱里,子路不避其难,挺身赴险,像他老师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去维护“义”,终于被杀。
但我以为这样的死才有价值,苟活不如好死。
既然生命的终局总是死,为什么不能利用“死”来为生命争取最后的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路是死得其所。
⑦子路死亡的消息传到鲁国,七十多岁的孔子停止了肉羹之食。
这是他老人家终生喜爱的食物。
圣人的生活开始缺少滋味。
⑧第二年,孔子驾鹤西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用比喻的手法,总写仲尼及其弟子如我们民族天宇中的星辰般永恒闪耀,开篇即点题,并引出下文要评说的对象﹣﹣仲尼弟子。
B.作者说《论语》中若无子路,就如同《水浒》中没有了李逵。
他的意思是,文本风貌虽有不同,但塑造鲜活生动地人物却是共同的要求。
C.第④段中,写孔门弟子樊迟、颜回等人的追求是为了与子路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看似粗莽的子路所关注的却没有那么现实功利。
D.作品在行文中有多处引用,这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还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功底及思想阅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第⑤段中,为什么说子路身上显示出的是一种“真正的高贵”?
请简要概括。
(3)结尾⑦⑧两段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及效果?
请结合文本赏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遥想那只飞舞了千年的蝴蝶
孙守名
①人到中年,仿佛陷入巨大的泥淖之中,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的忧虑和随时随地袭来的窘境让你措手不及,纵使你左冲右突、闪展腾挪,你也无法跳出烦恼的漩涡。
这让我忽然间就想起了那位“晓梦迷蝴蝶”的庄子。
②曾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子,生活虽然穷困,但他并不忧贫,也从未有过自卑。
有一次,他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见位高权重的魏王。
魏王用略带嘲讽的口吻问他为何如此潦倒,庄子愤怒至极,反戈一击。
他争辩说,士有德不能体现,才是潦倒;
衣服破烂,那是贫穷,此所谓生不逢时也!
你看性情孤傲的庄子,哪里把贫穷的责任归咎于自己?
他的那把利剑穿透迷蒙住世人眼光的表象,一下子就击中了魏王的要害,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③无米下锅,但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他去了监河侯那里借粮。
巧言令色的监河侯心中不乐,很想羞辱庄子一番,于是幽幽地告诉他,你去家里等着,我家稻米成熟后,一定派专人给你送去。
庄子识破了监河侯的伎俩,一针见血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涸辙之鲋,必不受辱啊!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能做得像庄子那样?
其实,贫穷并不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活得有尊严,有气节,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④你不是担忧自己没有才能吗?
且慢,来看看那位冲天而起的长了翅膀的庄子。
庄子在山脚下见到一株遮天蔽日、枝繁叶茂的大树,粗约百尺,高数千丈。
多好的一棵大树啊,可为什么偏偏无人砍伐?
庄子百思不得其解,待问了伐木者,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一棵无用的树木,正因为无所可用,才得以永保千年之寿。
无用成就大用,真是绝妙!
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埋怨无才无用,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大用。
只要你生活得充实、幸福和美满,那就是世间的大才,那就是无用中的大用。
⑤你不是为不被重用于世而感到焦虑吗?
庄子从来就不曾埋怨过。
你看,两个衣着鲜艳,峨冠博带的大夫正朝着垂钓于濮水的庄子走来,他们是楚王派来请庄子出山为相的。
面对炙手可热的权势,庄子不为所动,他慨然告诉两位使者,请回去转告你们的楚王,我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的神龟,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做侍奉楚王并被珍藏的棋子。
何其壮哉!
当我们为不能跻身于名利权贵之列而忧心如焚时,庄子已经为我们做了表率。
淡泊名利,随世而化,做一只曳尾于涂的神龟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何来忧虑?
何来烦恼?
名利权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已,与浮云何异哉?
⑥如此说来,面对生活,我们还有焦灼不安吗?
是不是担忧生命的短暂?
君不闻庄子鼓盆而歌吗?
是啊,人生在世,只要安时而处顺,乐观而豁达,生死何足道?
对于死,庄子曾有过一番宏篇大论,他微笑着对我们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可以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并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这说得多少有点玄妙,不过,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每天都为生死之事而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⑦中年的庄子忽然发现了生命中的自由,于是他便奋不顾身地腾身而起,像一只大鹏鸟,掠过生死荣辱,越过欲望的高山,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无所依,无所靠,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他像一种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自由的梦境中,寻得了灵魂上的诗意。
他淡然地行走在大地上,走出一串串充满梦幻的脚印。
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希望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又充满诗意的人生。
⑧庄子是一尾游动于大海中的鱼,他知道鱼之快乐,向往水之幸福;
庄子是一只翺翔于天空的飞鸟,他明白鸟的忧乐,感叹尘世的癫狂。
庄子是幸福的,他知道,生活中的沉重与痛苦以及种种不安宁,都是自找的。
你必须抛弃掉这些扑面而来的虚妄和荒诞的幻象,才能够获得永世的自由和幸福。
⑨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中,飞舞在我们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选自《北方新报》)
(1)人到中年的作者从庄子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分条加以概括。
(2)从内容、结构的角度赏析文末最后一段的妙处。
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里,飞舞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3)文中说:
“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诗意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甜美而又传奇的人生。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加以探究。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子:
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彀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使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
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
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
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谈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
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期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籍,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
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阔阢巷,因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
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
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
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
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
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
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风、香草美人。
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
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
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
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
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
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
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
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
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
B.“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
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3)文章题目是“庄子:
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4)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泡桐
阿来
等到有空有心情要写桐花的时候,城里的桐花都几乎开尽了。
几天前还特意从华阳出城上了一次丹景山。
根据热岛效应的说法,城外山上应该还有开得繁盛的桐花,不想城外的桐花更比城里还谢得干净彻底。
我上山去,为的也是桐花的影子。
但桐花确乎是谢尽了。
原本想,看不到泡桐,会看到城里没有的更漂亮一些的油桐吧,结果,油桐花也已开尽了。
油桐花漂亮,树形也漂亮,城里怎么就没有它的身影呢?
这些年城市绿化时引种的外来植物越来越多,城里土著植物成气候地蔚为景观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泡桐正是这渐渐退隐的土著植物之中的一种。
如今能在城里蔚为景观,有些气象的就是府河堤上,活水公园往西北去的那一段了。
3月17号,我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午休时间。
那时,树上对生的卵形单叶一片也未曾萌发,十数米高的树上,所有的枝头都沉甸甸地坠着白中泛紫的花朵。
那些花朵每一朵都沉甸甸的,质地肥厚的花自身的重量把本该是钟状的花萼压成了盘状。
如果仔细观察,花冠的构成也奇特而精妙,五裂的花瓣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两片翘起来,退缩,又向上翻卷,下部的三片却直伸而出,就这样一部分向后退缩,一部分又努力向前突出,亮出了深喉般的萼部,是要尽力释放出其中我们未曾听闻过的声音吗?
是太阳钻出云层的一瞬间,所有的花都在被照亮的同时,闪烁出光华,把这个城市会在一段假寐般的沉静的中午,把府河两岸的桥,水面,路灯柱子,甚至桥头上的摊子都一下照亮了。
好多本来对身边景物漠不关心的人在那一瞬间也被惊住了,立住脚,张望一番。
那么多人,在那刻,都受到了自然之神的眷顾,差一点就被内心关于自然、关于美的意识唤醒了,但是,自然之神是从容自在的,自然之神不是政治家,并不那么急迫的要唤醒那么多人追随与服从。
但我知道,我所以努力在靠近与体察,不是为了一种花,一棵树,而是意识到人本身也是自然之神创造的一个奇迹——也许是最伟大的奇迹,但终究只是奇迹之一,所以,作为人更要努力体味自然之神创造出来的其他的种种奇迹。
那一瞬间,我听到雄壮的华美的交响乐声轰然而起,我想起了歌德说过这样的话:
“大自然!
我们被她包围和吞噬﹣既无法摆脱她,又不能深入其内。
未经请求和警告,她把我们纳入她的循环舞蹈,并携着向前,直到我们疲惫不堪,从她的怀抱里滑脱出来。
哦,看见了大自然最华美亮光的人们,为什么又对这启示性的惊人的美丽垂下了眼帘。
这就是先哲所说的“不能深入其内”?
还是因为生存的疲惫从自然怀抱中滑脱出来了。
是什么把我们变成身在自然之中,却又对自然感到漠然与困倦的存在。
我们这些只能经历一次,或者说只能意识到自己一次生死的人,请记住歌德还说过这样的话:
“生命是自然之神最美好的发明,而死亡则是她的手腕,好使生命多次重现。
”而花开花落正是我们可以历经的多次的生命重现。
交响乐声是真切的。
那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我听见了最后那个乐章的雄浑合唱,那合唱曲正是歌德伟大的诗章!
花开满树,是生命的欢乐!
满树繁花映射着阳光,使晦暗的事物明亮,是生命的华彩!
风起了,花香四溢,一朵朵落花降到水面,随波起伏,更是生命深长的咏叹!
今天下午两点飞深圳。
看看到机场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空子,便绕个弯子又去了一趟府河边去看那城里唯一一处泡桐这种土著植物还蔚为景观的地方。
现在,一个多月前来拍过的那些树长满了硕大的、先端尖锐的掌形叶片,已经绿荫覆岸了。
但花谢得却没有城外山上那么决绝。
还有零星的花朵悬在枝头。
有风吹过的时候,便有一管管的白花坠落下来。
盛开的时候,泡桐花是白中泛紫的,尤其是敞开深喉的那个地方,更有片片的紫斑显现。
但现在,子房受孕了,环绕着子房的花朵使命完成了,就松弛下来,从花萼处与之分开,待得一阵风来,就像一个空杯子脱落下来,当初活力充沛时那些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