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017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1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2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

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

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自居易、苏轼、

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

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

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

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只想着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

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

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

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

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那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

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

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

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

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

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

拄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

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

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

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

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

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览欣赏,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澈的溪流我吟咏歌唱。

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四、文章主题探究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

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五、文章体裁探究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

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

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

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

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

“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

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明确: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3)余家贫,……

(4)“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

学生相互讨论。

第一段:

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

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

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

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

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

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二、研读第1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

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三、研读第2段。

讨论三个问题:

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四、研读第3段。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

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五、研读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3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六、师生探究

本文的语言亦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一起来翻译、品读。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

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说“觉”一一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之志一“归去来”一吐为快,顿觉自在坦荡。

昨日之“非”,今天之“是”,中有一个大写的“觉”字,千百年来又几人能够?

作者回归田园。

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是人的返璞归真、率性而行的大性情。

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

但求保存自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字里行间我们似不难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2.舟摇摇以轻yang,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

小舟飘荡,轻风拂衣,这种欢愉是何其的强烈。

这种急迫,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一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尽一派践行弃官归隐的率真。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

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

显示作者归隐后内心是多么和乐与从容。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有喻义,比喻做官之本无心。

“诗言志”,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能如是,居陋室、归自然可“安”。

七、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所表现的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对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

八、关于练习

(一)、参考答案:

1.词语含义见课文注释。

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潭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

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

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舟遥遥以轻yang,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

2.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初进家门一居室之乐一庭园之乐一户外之乐。

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

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

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

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

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

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3.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二)、参考答案: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正如前人所说:

‘‘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

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

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

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

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

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

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

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已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三)、参考答案:

(四)、参考答案:

如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有:

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渊明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只是很难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注意陶渊明对待仕和隐的矛盾。

学生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联系社会的动乱、玄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灵活掌握。

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