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的规律知识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大气运动的规律知识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运动的规律知识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般规律是:
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
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
因此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即“凸高凹低”。
【典型例题】
读下图,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_____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气压值高低的比较,弯曲的等压面是2019米高空气压值的分布情况,我们知道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1>
3,,4>
2,根据等压面判断判断,3的气压高于4点的气压,因此得出结论1>
3>
4>
2。
答案:
1>
2
等压线图的判读
1、根据气压高低状况
(1)判断气温:
相邻地区,尤其是同纬度地区,气压高的地方一般气温低,气压低的地方一般气温高。
(2)判断气流垂直运动:
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的地方气流下沉,气压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2、根据气压分布状况
(1)判断天气:
低压区或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区或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2)判断海陆分布:
夏季,副热带地区,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
冬季,副极地地区,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
3、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
(1)判断风向:
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受两个力,无摩擦力);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风受三个力,且摩擦力越大,斜交夹角越大)。
(2)判断风力:
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等压线越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也越小。
解题时应注意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差和不同地图的比例尺。
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下图,判断N地风向()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等压线分布判读风向,N地气压高于P地,据此判断N地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垂直N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偏转为东北风。
A
等压面图的判读
1、根据等压面的分布
(1)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2)若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如图B)。
(4)同一地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2、根据等压面凹凸
(1)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流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一一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2)判断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
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上凸(高空下凹)。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之间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的应用
1.海陆风
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面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因而形成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叫海风(如下图中的图a所示)。
上层则形成反向气流。
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洋降温较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陆地气流下沉,海面气流上升,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如下图中的图b所示)。
2.山谷风
山谷风形成于山地区域。
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多,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如下图中的图a所示);
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如下图中的图b所示)。
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
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
3.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城市与附近地区相比,气温偏高,在气象上称之为“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例题1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
因热岛效应最强时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度差应最大,也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市中心和郊区等温线弯曲度最大的地方,应该为8日22时。
B
例题2雾霾现象已经被人们普遍重现,利用有关这种自然现象的地理知识,回答下面各题。
1.下列近地面天气系统有利雾霾天气形成的是()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2.下列有关雾霾天气控制下的城市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的昼夜温差变大B.清晨郊区的能见度比市中心更高
C.城市的热力环流减弱D.清晨市中心的能见度比郊区更低
第1题,雾霾天气的形成,一般是出现了逆温现象,空气流动性弱,就是由于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污染气体不易扩散造成。
①图是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不会出现雾霾天气,①错;
②图是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易形成雾霭天气,②对;
③图是暖锋,多阴雨天气,不会形成雾霭天气,③错;
④图中有逆温现象存在,空气流动性弱,易出现雾霭天气,④对。
所以B对。
第2题,雾霾天气的大气逆温辐射强,保温效应弱,昼夜温差小,A错;
清晨郊区的气温比市中心低,空气对流弱,雾霾更严重,能见度更低,B错;
结合前面题分析,雾霾天气空气稳定,对流性弱,热力环流弱,C对;
清晨,市中心因城市热岛效益,气温比郊区高,空气对流比郊区略强,能见度较高,D错。
1.B2.C
大气作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导致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三个特点:
一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二是垂直于等压线;
三是其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成正比。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作用力
概念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向
图例
风速
水平
气压
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
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的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大小
北半球使风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
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则平行于等压线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态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
若与前两种力共同作用,则斜穿等压线
风的判断
风向的判断方法
(1)一般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定
用手掌示意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伸出手掌,掌心朝上,五指自然伸展。
四指并拢,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拇指与四指斜交代表近地面风向。
适用于近地面风向的判断。
如下图所示:
(2)等压线图上任意一点风向的判定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
~45°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风力的判读方法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
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规律如下:
(1)同一等压线图上: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比例尺越小,则相反。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则相反。
读下图,回答下面试题。
1.在图2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A.台北B.上海C.首尔D.北京
2.在图2所反映的季节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是()
A.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B.水源短缺,农田需水量大
C.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D.植被稀少,涵养的水源少
第1题,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判断风向时,首先画出过某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然后加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摩擦力,画出该点风向。
5月6日14时,风向为东南的城市有北京、上海;
5月7日02时,风向为东北的城市有北京、台北。
符合条件的是北京。
第2题,造成旱灾的原因是水资源不够用(不能满足需要,或供不应求),可以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该地水资源短缺,二是该地需水量大。
A、C、D仅说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B最全面。
1.D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