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86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运营能力分析文档格式.docx

(2)长期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通过对固定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收入率的分析,揭示固定资产利用效果和周转速度变动的原因,评价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

(3)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通过对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收入率的分析,揭示总资产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变动的原因,评价总资产营运能力。

2、营运能力分析的意义

不同报表使用者,营运能力分析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1)经营者

1)优化资产结构

2)改善财务状况

3)资产经营风险

(2)企业现有股东和潜在投资者

有助于判断企业财务的安全性、资本的保全程度以及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可用帮助他们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

(3)债权人

有助于判断其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和安全性,可用以进行相应的信用决策。

第二节 

营运能力衡量

营运能力的衡量是通过资产所创造的收入来判断,所运用的财务指标是资产周转率,其一般表达式:

资产周转率=周转额÷

营运资产

通常使用的指标有:

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各指标间的关系:

(1)总资产周转率包括:

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

(2)流动资产周转率包括: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一、总资产周转率

1、指标定义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说明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的周转次数。

2、计算公式

(1)总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

总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

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余额+期末总资产余额)÷

2

数据来源:

营业收入取之于利润表;

总资产取之于资产负债表。

(2)总资产周转天数=360÷

总资产周转次数

3、指标意义

该指标用于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总资产周转速度快,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高,资产的有效使用程度高,其结果将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增强;

反之,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效率低,最终还将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如果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企业则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对那些确实无法提高利用率的多余、闲置资产及时进行处理,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4、范例

GL公司20×

4年年初总资产3056472万元,年末总资产5153025万元,20×

4年实现营业收入4245777万元。

要求:

计算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解:

总资产平均余额=(3056472+5153025)÷

2=4104748.5(万元)

总资产周转次数=4245777÷

4104708.5≈1.03(次)

总资产周转天数=360÷

1.03≈349.51(天)

5、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因素

(1)各项资产的合理比例

各项资产的比例尤其是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对资产周转率有重要影响。

比例不合适,就会造成资产闲置。

(2)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

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会影响总资产的周转率。

(3)营业收入

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的增长会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加强总资产的营运能力。

二、固定资产周转率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占用额的比率,它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的周转次数。

(1)固定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

固定资产平均占用额

固定资产占用额=(期初固定资产占用额+期末固定资产占用额)÷

固定资产占用额按固定资产净值指标计算。

(2)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0÷

固定资产周转次数

3、范例

4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43037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460844万元,20×

计算该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固定资产平均余额=(430378+460844)÷

2=445611(万元)

固定资产周转次数=4245777÷

445611≈9.53(次)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0÷

9.53≈37.78(天)

4、分析固定资产周转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会导致不同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从而影响固定资产周转率,造成该指标的人为差异。

(2)在企业的固定资产、销售情况都未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也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等因素而使营业收入虚增,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提高。

(3)固定资产的增加不是渐进的,会因购置全新固定资产而导致固定资产净值的突然增加,这会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变化。

(4)若企业的固定资产过于陈旧或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会由于固定资产基数太低,营业收入小幅度的提高使固定资产周转率大幅度提高。

(5)应注意结合流动资产投资规模、周转额、周转速度等来分析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具有流动性较强、风险较小的特点。

流动资产周围速度的高低影响着总资产运用效率的高低。

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的财务指标有:

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周期等。

1、流动资产周转率

(1)指标定义

 

——是反映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与综合利用效率的指标,它是指特定时期内企业营业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之间的比例关系,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内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

(2)计算公式

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

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金额

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期初流动资产余额+期末流动资产余额)÷

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3)范例

GL公司20×

4年年初流动资产2327707万元,年末流动资产净值4261082万元,20×

计算该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2327707+4261082)÷

2=3294394.5(万元)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4245777÷

3294394.5≈1.29(次)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

1.29≈279.07(天)

(4)指标意义

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或天数,均表示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的周转次数越多,亦即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占用实现的营业收入就越多,流动资产的营运能力就越好;

反之,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产的营运能力就越差,效率就越低下。

2、应收账款周转率

(1)指标定义

——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余额)÷

一般情况下,应收款取之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

当应收账款在整个应收款项中比重较小时,可取之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全部赊销款。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3)指标意义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快慢及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高低。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少,说明:

1)企业收回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信用销售管理严格。

2)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强,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3)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减少,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相对增加。

4)可以通过比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及企业信用期限,可评价客户的信用程度,调整企业信用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少,周转天数越多,表明企业营运资金过多地滞留在应收账款上,影响资金的周转,流动资产变现力弱,资金的机会成本变大。

(4)范例

4年年初应收账款净值56550万元,年末应收账款净值91453万元,20×

4年年初应收票据1327743万元,年末应收票据1083655万元,20×

计算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56550+91453)÷

2=74001.5(万元)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4245777÷

74001.5≈57.37(次)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57.37≈6.27(天)

若计算考虑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在内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

年初的应收款项=56550+1327743=1384293(万元)

年末的应收款项=91453+1083655=1175108(万元)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384293+1175108)÷

2=1279700.5(万元)

1279700.5≈3.32(次)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3.32≈108.43(天)

(5)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因素

1)企业信用政策

2)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和应收账款质量

3)企业总资产规模的变动

4)企业会计政策变更

3、存货周转率

——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2)计算公式

1)存货周转次数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

存货平均余额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

其中

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

2)存货周转天数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天数=360÷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天数=360÷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

4年年初存货478988万元,年末存货582364万元,20×

4年实现营业收入4245777万元,营业成本3195598万元。

计算该公司的存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存货平均余额=(478988+582364)÷

2=53067.6(万元)

收入基础存货周转次数=4245777÷

53067.6≈8.00(次)

收入基础存货周转天数=360÷

8.00=45(天)

成本基础存货周转次数=3195598÷

53067.6≈6.06(次)

成本基础存货周转天数=360÷

6.02=59.80(天)

(4)分析评价存货周转率应注意的问题

1)季节性生产公司,其存货波动起伏较大,可按季或月计算存货平均余额,再计算存货周转次数和存货周转天数指标,以消除性因素的影响。

2)结合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存货周转率。

3)分析了解企业目前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

4)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

5)存货周转率降低,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6)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是不能简单相比的,存货余额要视企业的规模而定。

4、营运资金周转率

(1)相关定义

1)营运资金

——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营运资金的多少及其流动性可用于评估企业补偿短期到期债务的能力。

2)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营运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例,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营运资金的周转次数。

3)营运资金周转天数

——是指营运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营业收入÷

营运资金平均占用额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期初营运资金+期末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周转天数=360÷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营运资金周转次数越多,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越短,表明企业运用较少的营运资金可获得较多的销售收入,营运资金的运用效果显著。

反之,则企业营运资金的运用效果不佳。

4年年初流动资产2327707万元,年末流动资产4261082万元,年初流动负债2295525万元,年末流动负债4083824万元,20×

计算该公司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营运资金平均占用额=(2327707-2295525+4261082-4083824)÷

2=104670(万元)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4245777÷

104670≈40.56(次)

40.56≈8.88(天)

(5)营运资金资金周转率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营运资金周转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营运资金周转率过高,如果是由于营运资金占用额较少引起的,则可能预示着该企业营运资金不足,暗示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反之,若营运资金周转率过低,则表明企业以较多营运资金获得相对较少的销售收入,使营运资金不能有效发挥其效率,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率以增加企业的盈利。

2)分析营运资金周转率的时候,要在综合考虑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状态、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用程度、销售形式、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资本市场的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决定企业适当的营运资金数量,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速度。

四、营业周期

——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天数=360÷

存货周转次数=存货平均余额×

360÷

营业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营业周期越短,说明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获利能力也越强,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资产风险越低;

营业周期越长,说明资产的使用效率越低,资金周转速度越慢,企业获利能力也越弱,资产的流动性越弱,资产风险越高。

4年存货周转天数是45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6.27天(只考虑应账款)或者108.43天(考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应收款项)。

计算该公司的营运周期。

营运周期=45+6.27=51.27(天)

或营运周期=45+108.43=153.43(天)

5、营业周期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余额为应账款账面金额减去坏账准备以后的差额。

(2)不同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法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价值,从而会缩短或延长存货周转天数。

(3)如果销售具有季节性,也会影响营业周期的计算。

(4)外部报表使用者通常只能依据利润表上的销售额而非赊销净额计算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

第三节 

资产营运能力评价

企业经营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利润。

企业的营运能力越强,资产运用效率越高,其业务越发达,营业收入越多,利润越大。

一、资产营运能力的影响因素

包括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

1、表层影响因素

影响资产运用效率的表层因素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和资产占用额。

当资产占用额一定时,资产运用效率的好坏取决于主营业收入的多少:

所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额越多,则资产运用效率越好;

所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越少,则资产运用效率越差。

当主营业务收入一定时,资产运用效率的好坏则取决于资产占用额的多少:

所占用的资产额越少,资产运用效率越好;

所占用的资产额越多,资产运用效率越差。

提高资产运用效率,首先应该从增加销售收入和降低资产占用额两方面入手。

2、深层影响因素

(1)企业的资产运用效率首先受到其所属行业及其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

(2)企业的资产运用效率与其营业周期长短有关

(3)企业的资产运用效率随资产的构成及质量不同而出现差异

(4)企业的资产动用效率与其资产管理的力度和采用的财务政策有关

二、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

运用趋势分析,对同一企业的各个时期的资产周转率的变化加以对比分析,可掌握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如何进行实际分析,请参见教材201页的例题解读。

三、资产营运能力同业分析

同业分析,可以选择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来反映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一般状况;

也可选择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来反映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的距离。

分析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行比较的标杆。

如何进行实际分析,请参见教材208页的例题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