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738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Word格式.docx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据此回答7-9题。

7.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炎热 

B.降水少

C.矿产资源贫乏 

D.地势起伏大

8.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B.地势平坦开阔C.交通便利

D.工矿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社会经济发达

9.一般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有(  )

①土壤贫瘠 

②交通不便③气候寒冷、风力大 

④干旱缺水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

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的一部分。

(1)写出图中人类大陆的名称:

A______,B______。

(2)分析图中B、C两个人类大陆形成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处被A、B、C三个人类大陆包围,但其只形成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试分析其原因。

第二节人口迁移

一、了解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定义:

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

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2.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迁入地

缓解了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加强了与各地的文化交流;

人才流入,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了当地城市化进程。

人口增长促使就业压力上升;

加重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加剧了当地的环境压力。

迁出地

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资源压力;

缓解人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导致人才流失;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

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

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的淘金热。

自然灾害:

饥荒逃难促使人口迁移,如爱尔兰的土豆饥荒和移民潮。

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①交通和通讯:

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

②文化教育:

促进人口迁移。

③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

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国家政策:

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战争:

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如二战、叙利亚战争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引发人口迁移。

总结: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拉力共同构成。

美国本土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时间

流向

原因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时期

东→西

战争

19C和20C之交

农村→城市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20C20s-60s

南部→北部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20C60s

东北→南部或者西部

老工业区环境恶化,新兴工业的发展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特点

旧大陆->

新大陆

已开发国->

未开发国

集团性、大批量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迁移路线

欧洲->

美洲;

非洲->

美洲(殖民者掠夺);

中、日、印等->

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

北美、西欧

外籍工人->

西亚南欧->

西欧

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

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

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

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2.国内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的大迁移历程: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封闭的封建农业经济时代)

始于:

秦汉时期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唐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1)特点:

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少。

活跃时期:

1954—1960年,建国初期的活跃经济。

低潮时期:

1961—1976年,文革期间的严格管理。

回升时期:

1977—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

(2)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西藏

人口净迁入地区——其他地区

(3)迁移方式:

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

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

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

新建水利和水库移民;

压缩城市人口规模;

少量的自发迁移。

3.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规模趋大,流动人口猛增,自发流动为主

(2)原因:

改革开放,管理放松

(3)迁移目的:

务工和经商;

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4)流动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5)变化:

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4.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迁入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

随堂小练2:

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假日旅游  

B.极地考察C.某家庭乔迁新居 

D.三峡地区部分居民移居湖南

2.二战后,人口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的是(  )

A.非洲  

B.大洋洲C.北美 

D.拉丁美洲

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回答5~6题。

回答5~6题。

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

人口分布和国土面积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下表,回答12~13题。

年份

东南部

西北部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43.24

94.80

139.51

56.76

5.20

5.83

2000年

94.59

303.78

5.41

13.23

2010年

94.41

325.84

5.59

14.68

12.“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较稳定,主要取决于(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人口迁移方向C.自然地理环境 

D.地域开放程度

13.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巴西 

B.加拿大C.澳大利亚 

D.德国

东北地区有浩瀚的森林和辽阔的土地。

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向这里迁移和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

东北地区俗称"

关东?

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

闯关东"

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

雁南飞"

现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9题。

7.自古以来山东人"

的主要原因是()。

①山东省人口多,生存压力大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③政策鼓励

④山东省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8.改革开放以来,导致"

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

从"

到"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因素

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

D.人口的迁移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专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

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与保障;

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二 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每年我国约有80~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000万,相当于法国的人口。

(1)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国家组织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C.流动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方向错综复杂,没有明显的主流方向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____________”等现象,我国针对人口素质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________人口群体素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

第三节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定义:

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3.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正比)

通常用某一种或者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依据,如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正比)

(3)人均消费水平(反比)

二、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在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数值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发展中国家要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生活水平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问题研究--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难题

(1)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2)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名工的素质;

(4)健全农名工的规章制度,保障农名工的工资待遇;

(5)重点发展中小城镇,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随堂小练3:

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

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

据此回答2~3题。

2.该材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D.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3.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D.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分必要和紧迫。

据此完成4~5题。

4.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均物质消费量   B.自然资源数量

C.人均粮食消费量 

D.科技发展水平

5.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hm2

森林面积/hm2

淡水/m3

0.1

2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

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2)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出题:

预习:

乡村与城镇

课后作业

教师寄语:

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优秀。

内容

限时

满分

得分

人口

15min

一、选择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读表回答6~7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6.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7.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C.科技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地理学家齐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迁移与现代化联系起来,阐述了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早期开拓式的人口迁移逐步让位于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最终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将取代开拓式的或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区际联系越紧密,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移动越频繁。

据此回答10~11题。

10.根据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我国目前的国内人口迁移偏重于(  )

A.开拓式的人口迁移B.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D.城市间的人口迁移

11.目前发达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偏重于(  )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性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11.该地海拔400m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二、选择题

1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

材料二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的13亿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则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数将会怎么变化?

(3)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分)

解析:

5.B 6.C 第5题,读图可知,20°

N范围,人口比重最大,故选B。

第6题,读图可知,40°

S~50°

S范围人口比重很小,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多为海洋,陆地面积较小,故选C。

7.B 8..D 

9.C 

第7题,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广布,人口稀少。

第8题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之一,人口稠密。

第9题 一般的高山、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气温低,往往气候寒冷,土壤发育不充分,因地表崎岖往往交通不便,但因海拔高,蒸发弱,大多不干旱缺水。

14.答案:

(1)欧洲 南亚

(2)地处中低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

(3)D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地形阻挡,降水少,沙漠广布,只能在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

1.解析 D 

人口迁移的要领,包含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外出旅游、极地科考属临时性的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而家庭乔迁新居,尽管居住地发生了变更,但这种变更不一定超越特定的界线(如行政区界线),不一定属于人口迁移。

2.解析 D 

在19世纪以前,由于美洲地区属于新大陆,各种原因的移民蜂拥而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拉丁美洲地区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北美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的迁入地区,非洲则仍然是迁出地区

5.C 6.D 第5题,由材料“与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说明生活方式型移民注重的是环境质量,故选C。

第6题,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变差,住房价格升高,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故选D。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在增大,数量在增加,主要是以农民工流动为主,流动有明显的方向性,即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2)题,根据农村人口增长特点可知,人口政策应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等。

人口迁移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结构,如性别结构、民族结构、职业构成等。

12.C 13.D 第12题,“胡焕庸线”东南侧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人口比重一直较大。

西北部由于自然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人口比重一直较小。

故选C。

第13题,亚马孙平原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巴西人口主要集中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

加拿大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口集中在较温暖的南部地区;

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大分水岭的东南侧;

德国北部为平原,且地处沿海,人口集中,而南部虽为山地、高原,但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好,人口也较集中。

故“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德国,选D。

答案 

(1)B

(2)留守儿童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女性

(3)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改变等都会导致人口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