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621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没有明确的学校目标、交际圈子比较闭塞、做事任性、对人冷漠。

文章指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着手,一起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1】。

张耀庭(2018)基于信阳市某小学的调查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学习焦虑、人际关系差、自卑、孤独、抑郁。

着重从学校教育层面提出对策,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2】。

张莉(2018)指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因素主要包括:

心理素质因素、生活习惯因素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家庭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发挥好自身的教育功能、社会要进行教育引导【3】。

赵凡霞(2018)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孤僻、任性等方面。

她主要从学校方面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纠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倾向,为其健康、快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4】。

1.2.2社会工作介入途径的研究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以往的干预措施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集专业化和科学化为一体的社会工作层面来介入。

近年来,众多学者积极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沈冠辰,陈立行(2018)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方面的调查,指出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选择相关理论,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进行资源链接和心理支持,提升留守儿童的个人能力【5】。

岳颂华(2017)以个人和环境因素为介入对象,指出应该从三个方面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依托直接接入;

二是协助留守儿童完善微观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

三是发挥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以社区为依托,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6】。

唐梦雅(2018)指出社会工作者要立足现实,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当做一项长期任务,帮助他们弥补父母情感的缺失,顺利实现社会化。

具体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组建;

二是做好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工作;

三是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四是合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资源【7】。

刘伟(2016)以喀左县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个案工作介入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理【8】。

朱赵荣(2013)通过对M村进行实地调查以及与本村10名留守儿童的深度访谈,从青少年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归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干预和介入,进而改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9】。

1.3研究方法

1.3.1利用文献进行研究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子资源数据库等途径查阅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有关农社会工作介入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获取相关研究信息,为设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提供思路和参照。

1.3.2实地研究

本课题采用实地研究法,选择了一个留守儿童较多的X村作为研究背景,通过无结构访谈收集资料,自己设计访谈提纲,围绕这个访谈提纲与农村留守儿童和监护人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从而获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1.3.3总结归纳法

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查询、实地调查等,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初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路径。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通过收集资料与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卑心理、性格孤僻、逆反心理、不善交往和厌学心理。

2.1自卑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成就也很少与父母分享,因此得到父母的表扬与赞美少之又少,这导致他们心理上的自卑,他们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好,自己不配获得表扬与称赞。

这种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与同辈群体的比较中,他们看到自己的小伙伴在父母的关心爱护下成长,无忧无虑,有人保护和照顾,而自己却是恰恰相反,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其他孩子有父母接送上下学,自己却没有,他们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无依无靠,感觉自己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同,自己就像是一个“特例”,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面对困难,无从下手,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日积月累,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自卑心理会愈来愈严重。

2.2性格孤僻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从年纪很小就与父母分离,跟随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父母无法陪伴自己长大,因此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意进入别人的圈子,也不想让别人进入自己的“小世界”,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惊慌失措和软弱无助,自己一人默默承受,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愿向别人求助与诉说,长期沉默寡言,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性格上孤僻怪异。

2.3不善交往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负担重,需要忙农活,做家务,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

在放学后或假期里留守儿童以自己玩为主,时代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电子产品,放学后或者是假期里,他们多与电脑手机为伴,沉迷于网络游戏与虚拟世界,很少与人沟通。

再加上父母亲以及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没有教给孩子人际沟通与交往方面的技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不知道该如何与外界沟通,也不愿意与外界沟通。

他们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不愿意告诉监护人,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愿意与监护人沟通交流;

遇到开心的事情也都不愿与父母、监护人分享,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憋在心里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

2.4逆反心理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会与他人进行比较,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再加上父母双亲无能耐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邻近的地方找不到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只能远去他乡打工挣钱维持生计,这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打工不理解,由此在心中积累了许多埋怨情绪,长期不与父母沟通,这种不良情绪难以发泄出来,越积越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他们在行为上不听话,言语上没有礼貌,有个别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及其严重,经常与监护人、老师、朋友对着干,正如俗语所说的“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

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四周的所有充满了猜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身边的环境与人物,对自己之外的人和事物充满猜疑,拒人于千里之外,生怕自己被欺骗与陷害。

2.5厌学心理

通过收集有关数据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成绩很优异,另一种是成绩很差,这部分成绩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厌学心理,由于长时间受到家长漠视、教师批评、同学歧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去学校,排斥学校,排斥老师。

这部分孩子学习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他们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得到的结果是一次次的失败,长期以往,厌学心理越来越明显。

3.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分析,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来探讨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3.1家庭层面的原因

3.1.1父母关爱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有少数假期或家中有大事才回家,与孩子见面机会极少,更无法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与呵护,孩子们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时,都不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抚慰,有时候学习累了,想赖在父母身上撒个娇也是无法实现的。

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关系淡漠,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他们认为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导致他们自卑心理的出现。

3.1.2监护人与孩子交流少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隔代”抚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与监护,这些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

俗语说,“三岁一个代沟”,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是隔代的关系,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代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致,意见不统一,有时候监护人对孩子表达的内容不理解,说不了几句话就会产生分歧,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交流甚少,当其处在疑惑、孤独的处境中时,不愿意向代理监护人诉说,更不愿意向他们寻求帮助,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内部消化,这导致他们不善与人交往。

3.1.3用“金钱”弥补“感情”的错误思想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品德。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因外出务工,错过了对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席了孩子人格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感到愧疚,认为自己亏欠了孩子,所以会萌生用钱来补偿感情缺失的心理,定期给孩子汇足够的钱,尽可能满足他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不让孩子在金钱方面受委屈,这部分父母认为,这样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这种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习惯,如果有段时间,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想要什么没有得到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这种用“金钱”弥补“感情”的错误思想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

3.2学校层面的原因

3.2.1缺少老师的关心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在本村学校里读书,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较落后,应试教育色彩浓厚,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学校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多半精力集中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教师为追求所谓的教学成果,相对的,他们对成绩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甚至不去管这部分孩子,只要他们不在学校惹事就行,这部分孩子认为自己不被老师接纳,而是被老师嫌弃,被老师忽视,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听不懂也学不会,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2.2课程设置不完善配套设施不齐全

农村学校课程的安排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这类文化课,由于教师的缺失和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从而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存在,所以他们很少接触到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是不懂得如何去控制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与不良心理反应。

再加上农村学校教育理念较落后、教师资源缺失以及教学经费不足,很少有学校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与学校社会工作者,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因此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前兆时,学校老师很少用专门的知识与技巧为其进行心理辅导与情绪疏导,导致心理问题越积越多,程度越来越深,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问题。

3.2.3受到同学的歧视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被同学们视为特殊群体,有些同学会在私底下议论留守儿童,说他们被父母抛弃了,这部分同学会歧视留守儿童,形成“小团体”,商量好不和班级里的留守儿童一起玩耍,当留守儿童主动融入这个“小团体”时,会被团体里的成员“赶出”,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排斥,在班级里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对学校、班级产生恐惧,不愿意踏入,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3个人层面的原因

3.3.1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与呵护,缺乏安全感,他们内心就会有一种孤独感,希望感会丧失,遇到问题不能及时的正确的处理,不懂得采取合理的方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自暴自弃,任其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导致性格孤僻。

3.3.2自制能力差

心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自制力相对较差,他们遇到事情后容易偏激,不能冷静分析原因,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会做出冲动行为,这种冲动行为会导致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往往会导致事情产生不好的结果,这又会导致更大的偏激与不适,如此循环往复,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失衡,会产生逆反心理。

3.3.3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

根据舒茨的人际交往理论,童年时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与方式与个体的心理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很少,不能得到来自父母充分的爱,有些话想说也没机会说,他们的基本人际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当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时候也不愿意说了,逐渐的,他们就会倾向于内部语言,即自己与自己交流,摆脱互动,与周边的人保持距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交往。

3.4社会层面的原因

3.4.1保障不足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

“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被视为一个相互依赖、彼此辅助的整体。

”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与社会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同时,这一问题的良好解决也是实现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条前提。

通过搜集信息发现,现阶段政府对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了解的不够全面,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社会福利领域和社会保障层面对这一群体的保障不足,没有出台明确的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政府也会举办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以物质帮扶为主,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了解与关注较少,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因素。

3.4.2娱乐场所管理不规范

农村的一些娱乐场所(如:

网吧、游戏厅、KTV)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相关部门对这些场所监管不到位,年龄限制不严格,未满18岁的青少年随便进入,这些人员中包含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少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极易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这些娱乐场所里面防范不足、鱼龙混杂、诱惑多多,长期混迹于这类复杂混乱的环境中,他们会对网络、游戏产生一种依赖,沉迷于虚拟世界,把网络当做一种寄托,有什么想说的都分享与发泄在网络上,这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不善与人交往。

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行性

4.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需要社会工作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复杂多样,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原因是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从社会关系层面来分析,还包括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

这种现状和成因的复杂性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介入。

而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关系为焦点,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等层面来介入解决农村留守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积极健康的成长。

4.2社会工作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社会工作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它强调运用科学的专业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

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会以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摆脱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认真挖掘留守儿童的潜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将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潜能的发挥。

同时,社会工作强调“场域理论”的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由个人和个人所在的环境决定的,注重从与其相关联的人和环境入手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面对的心理问题,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条可行路径。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探究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可以通过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以及协助留守儿童完善宏观支持体系方面进行。

5.1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个案辅导

这一部分我用一个实际案例来阐述。

5.1.1基本情况

在D村有一个案主叫小A,12岁的一个女孩,在本村小学上五年级,父母离异后,母亲改嫁,父亲在市里工作,平日里很少回家,只有过年才回家,她跟随75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小A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

初次与小A见面时她很腼腆,我问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直低着头,不敢正视我的眼睛,而且说话吞吞吐吐,声音很低,存在很明显的自卑心理。

之后我又去观察她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发现她在课上不爱举手,即使是自己会的问题也不愿意表达自己,她不爱交朋友,课间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玩耍做游戏,她却自己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通过从村书记和学校老师那里了解情况以及我对小A的访谈与观察,我大致了解了她的情况,学习成绩优秀,喜欢画画,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最明显的是自卑、不善交往。

5.1.2具体工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小A的具体情况,我计划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化的辅导工作:

一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提高自信,克服自卑。

在这个过程中我坚持着不批评非控制的原则,做到充分的接纳和尊重。

首先,引导小A与父母、监护人、同学、老师建立友情,勇于倾诉。

通过与小A进行了几次面对面有目的的谈话,取得了她的信任,与之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逐步打开了她的的心扉,了解了她内心所想,并且对其进行耐心启发与正确引导。

引导她积极与同学、家人、老师沟通交流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的问题,并且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归属感,使他们心理上不再孤独,有地方倾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与语言使用的技巧。

然后,我从优势视角来鼓励小A,让她发现自己的优点,没有父母的陪伴并不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多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内在能力,虽然自己得到的“爱”少于其他同辈群体,但是自己在学习成绩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自己画画特别棒,可以发展自己的画画特长,要积极地把自己的作品与家人、同学、老师分享,这样她会收到表扬与鼓励,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并巩固这一特长,我告诉她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儿童,认为自己与身边的孩子不同。

同时我通过讲述自己战胜挫折的一些例子来引导小A换一种眼光或角度来面对挫折,从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这样既可以走出消极的情绪,又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不要把挫折当作失败,而是要把它们当作弥补自己不足的契机,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挫折,提高自信,战胜挫折,进而克服自卑心理。

5.2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因此开展家庭个案工作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必要。

社会工作者通过电话或会面的方式,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建议他们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交流,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家庭原因以及生活的压力,一些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从而使自己的孩子变成留守儿童,维持生计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照顾与心理教育。

通过开展家庭社会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转变“物质补偿”的心态,在物质方面的满足与心理方面的关注要做到平衡,对孩子的关心不只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

社工还要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定期给孩子打电话、回家探亲或者在节假日的时候把孩子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住几天,增加双方见面的次数与时间,让孩子不再认为自己被抛弃,创造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与孤僻的心理。

5.3社会工作与学校共同努力

5.3.1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生命成长档案

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全面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生存环境与内心想法,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异常。

学校社工可以与班主任一起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记录好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并且根据实时条件,及时增添新的内容,帮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生命成长的足迹,这些资料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供依据,以便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直面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危机。

5.3.2倡导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的社工应该倡导农村学校完善课程设置,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保证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班配备一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吸纳心理学和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学生授课,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提供专业化、有效果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鼓励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到心理咨询室接受治疗与辅导,为他们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矫治与偏差纠正,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5.3.3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留守儿童所在班级开展一个“人际关系小组”,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例如“手拉手”、“我们是好朋友”等活动,旨在改善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其摆脱厌学心理,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社工要引导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鼓励,使同学们明白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一份子,谁都不应该遭到排挤与歧视,教育其他学生要尊重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同学们不要作为一个旁观者,要真诚关心并各尽所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留守儿童感受到被接纳与被爱,以促进他们融入这个班集体中,建立真挚的友情,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表现自己,不要畏惧,使班级里的同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4开展“留守儿童支持小组”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面对的问题具有共性,可以对这一群体开展一个支持小组,他们在小组中彼此鼓励与支持,可以使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在由农村留守儿童组成的小组中,经过前期的相互认识与沟通交流,他们会慢慢地与工作者和组员建立亲密的关系,进而会敞开心扉、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把长期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从而舒缓心理方面的压力。

社工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分享有效排除情绪困扰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也要做到自我流露,真诚的分享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方法与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彼此借鉴吸收“精华部分”,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

另外,在开展小组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赞美,使使此行为和态度得到强化,以后继续保持。

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自卑、孤僻、逆反、不善交往、厌学……社工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加强组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现彼此的优点,使自己能够深层的感受与他人的相似性,从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小组组员可以在相同环境的影响下进行互动和活动,有利于他们扩大交友圈子,形成自己的社会网络,以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群体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