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367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区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胸痛的性质

性质

骨痛

刺痛

食管炎

灼痛或灼热感

心绞痛

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

心肌梗死

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腹痛性质和程度

可能的诊断

持续性的钝痛

可能为实质脏器牵张或腹膜外刺激所致

隐痛或胀痛

可能为脏器轻度扩张或包膜牵扯等引起

如:

肠寄生虫病

剧烈性疼痛

多为脏器穿孔或严重炎症所致,肝、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胃黏膜脱垂:

左侧卧位时疼痛减轻。

反流性食管炎:

腹痛在立位时减轻。

  胰腺癌:

卧位时疼痛明显,前倾位或俯卧位疼痛减轻

伴寒战、高热

急性炎症

伴黄疸

肝、胆、胰腺疾病,急性溶血等

伴血尿

尿路结石

伴休克

急性腹腔内出血、急性胃肠穿孔、急性心肌梗死、中毒性菌痢

伴呕吐、腹胀

停止排便排气

胃肠梗阻(疼吐胀闭停)

 

 呕吐物性质

  呕吐物含胆汁者:

十二指肠或空肠梗阻。

  有腐败或发酵的臭味:

幽门梗阻。

  粪臭味呕吐物:

小肠梗阻。

  呕吐物呈咖啡色:

上消化道出血。

  与进食关系

  特点:

进食数小时集体发病---食物中毒。

  餐后立即呕吐---精神性。

  进食6小时以上---幽门梗阻。

  喷射状呕吐---颅内高压。

  时间:

晚上夜间---幽门梗阻。

  晨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妊娠反应。

1.大便潜血实验阳性:

5ml以上

  2.柏油样大便:

60ml

  3.呕血:

300ml

  4.>400ml以上,可出现全身症状;

  5.短时间>800ml~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应紧急

 1.突然发生的咳嗽:

  刺激性气体、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等。

  2.阵发性咳嗽:

百日咳、支气管肺癌、哮喘。

  3.长期慢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4.清晨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5.夜间咳嗽:

左心衰。

  与体位的关系:

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变换体位时咳嗽加剧。

 1.嘶哑:

声带或喉部病变。

声带炎、喉炎、喉癌、喉返神经麻痹。

  2.犬吠样咳嗽:

多见于急性喉炎或气道异物。

  3.带有鸡鸣样吼声常见于百日咳 痰量

  量少:

急性气道炎症

  量多:

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

  

  咯血的量及其性状

  大量咯血:

常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

  中等量:

可见于二尖瓣狭窄多次反复少量咯血,要警惕支气管肺癌

吸气性呼吸困难 大气道喉头水肿异物三凹征

呼气性呼吸困难  小气道哮喘慢阻肺混合型重症肺结核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皮肤黏膜颜色

浅柠檬色

浅黄至深黄色

暗黄色或黄绿色

粪色

加深

变浅或白陶土色

伴皮肤瘙痒

可伴有尿中有结合胆红素

有尿中有结合胆红素

伴随的临床特征

贫血、黄疸、脾肿大

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甚至出血等肝功能受损的症状及肝脏肿大等体征

心动过缓

实验室检查

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非结合胆红素大于结合

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受损

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结合大于非结合

中心性发绀

周围性发绀

发绀部位

全身性

肢体末稍与下垂部位

皮肤温度

温暖

按摩或加温

无变化

消失

杵状指

常有

少见

红细胞数

增多

正常

动脉血氧饱和度

降低

 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1.伴发热 

  2.伴呼吸缓慢 见于吗啡或巴比妥类中毒、颅内高压等。

  3.伴呼吸深大 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4.伴瞳孔散大 见于酒精中毒、癫痫、低血糖昏迷等。

  5.伴瞳孔缩小 见于海洛因、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等中毒。

  6.伴高血压 

  7.伴脑膜刺激征 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1)偏瘫步态:

脑血管病后遗症

  

(2)剪刀步态:

双侧锥体束损害

  (3)醉酒步态:

小脑病变、酒精中毒

  (4)慌张步态:

震颤麻痹

  (5)蹒跚步态(鸭步):

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等。

 <2mm,为瘀点;

  3~5mm之间,称紫癜;

  >5mm为瘀斑;

  片状出血伴隆起为血肿

局部炎症

淋巴结结核

恶性肿瘤转移

触痛

粘连

质地

不硬

较硬

质硬或有橡皮样感

皮肤破溃

备注

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癌肿转移;

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转移

 当动眼神经受损害时,调节和聚合(辐辏)反射消失。

 舌面干燥:

脱水、大出血、高热;

  地图舌:

核黄素缺乏者;

  草莓舌:

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

  牛肉舌:

糙皮病(烟酸缺乏);

  镜面舌:

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舌伸出后偏向患侧:

舌下神经麻痹。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甲亢:

触之震颤。

听之杂音

  单纯性甲状腺肿:

呈对称性,质软

  甲状腺肿瘤:

有结节感、不规则、质硬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对称、弥漫性肿大,质韧而有弹性。

 触觉语颤

  减弱或消失见于:

  支气管阻塞:

阻塞性肺不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传导距离增大:

胸腔积液、积气、胸膜肥厚、胸壁皮下气肿及水肿。

  增强见于:

  肺实变

  较浅而大的肺空洞:

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

  压迫性肺不张

 肺下界

  正常值:

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

  肩胛线第10肋间

  临床意义:

上移--肺不张,腹内压升高膈上升:

腹水、鼓肠、肝脾肿大、腹腔肿瘤

  下移--肺气肿(不易叩出)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胸廓

呼吸动度

气管位置

语颤

呼吸音

听觉语音

肺实变

对称

患侧减弱

居中

患侧增强

浊音或实音

呼吸音消失,可闻及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阻塞性肺气肿

桶状

减弱

过清音,肺下界下降,移动度减少

减弱,呼气延长

气胸

患侧饱满

患侧减弱或消失

推向健侧

鼓音

减弱或消失

胸腔积液

减弱或消

 正常心尖搏动:

  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

  搏动范围为2.0~2.5c

心尖搏动

  向左下移动:

左心室肥大

  向左移动:

右心室肥大

  增强:

甲亢、重症贫血、发热

  减弱或消失:

心包积液、左侧气胸或胸腔积液、肺气肿

左室大:

呈靴形

  二尖瓣狭窄:

呈梨形

  左、右心室增大:

普大心

  心包积液:

呈烧瓶形

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

区别点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声音特点

音强、调低、时限较长

音弱、调高、时限较短

最强部位

心尖部

心底部

与心尖搏动及动脉搏动的关系

与心尖搏动和动脉搏动同时出现

心尖搏动之后出现

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S1和S2之间的间隔(收缩期)较短

S2到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舒张期)较长

S1影响因素:

心肌收缩力

  S1增强:

发热、甲亢、二尖瓣狭窄

  S1减弱:

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第二心音主要影响因素:

瓣膜压力

  A2增强:

高血压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

  A2减弱:

低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P2增强:

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肺心病等。

  P2减弱:

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2)心音分裂

  S2分裂临床上较常见,以肺动脉瓣区较为明显。

  机制:

  右心室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

  左心室射血时间缩短,主动脉关闭时间提前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

  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

  (3)性质改变

  ·

钟摆律:

心肌有严重病变。

胎心律:

病情严重。

以上两者可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心肌炎。

  (4)额外心音

  舒张期奔马律

  心室心肌受损的重要体征

  发生机理:

心室舒张早期,急速的血流撞击无力的心室壁所引起的震动

  意义:

左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

杂音的强度

杂音强度分级

级别

响度

听诊特点

震颤

1

最轻

很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易被忽略

2

轻度

较易听到,杂音柔和,不太响亮

3

中度

明显的杂音,中等响亮

无或可能有

4

响亮

杂音响亮

5

很响

杂音很强,震耳,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明显

6

最响

杂音极响亮,即使听诊器稍离胸壁时也能听到

听诊部位

传导方向

杂音性质

二狭

二闭

主狭

主闭

 肝脏:

  正常成人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者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肋弓下<1cm、剑突下<3cm)、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

  弥漫性肝肿大:

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肿大:

见于肝脓肿,肝肿瘤、肝囊肿等。

  肝脏缩小:

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肝脏质地分级:

分为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3级。

  正常的肝脏:

柔软,口唇;

  慢性肝炎质韧,鼻尖;

  肝硬化质、肝癌质地硬,前额。

 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囊肿大时无压痛,但有逐渐加深的黄疸,称库瓦济埃征阳性;

  胆囊肿大,有实性感者,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1季肋点:

在第10肋骨前端。

  2上输尿管点:

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3中输尿管点:

在两侧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入骨盆腔处)。

4肋腰点。

5肋脊点

  2.移动性浊音的叩诊腹水必须1000毫升  将听诊器放于脐部附近,听诊至少1分钟。

注意肠鸣音的次数、音调强度,如未听到肠鸣音,则应延续听到肠鸣音为止或听诊至少5分钟。

  肠鸣音活跃:

(肠鸣音>10次/分)但音调不高亢见于:

饥饿状态、急性肠炎、胃肠大出血、服用泻药后等。

  肠鸣音减少或消失:

(续3~5分钟以上才能听到一次或听不到)见于急性腹膜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或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肠麻痹。

病变

急性腹膜炎

急性病容,强迫仰卧位,腹式呼吸消失

腹膜刺激征

鼓肠或有气腹时,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急性阑尾炎

急性病容,腹式呼吸减弱

麦氏点压痛或反跳痛

右下腹部可有叩击痛

肠鸣音无明显变化

急性胆囊炎

墨菲征阳性

右肋下胆囊区有叩击痛

急性胰腺炎

急性病容

上腹或左上腹压痛,重者腹膜刺激征阳性

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肠梗阻

肠型及蠕动波

绞窄性肠梗阻有压痛性包块及反跳痛

腹部鼓音明显

早期肠鸣音亢进呈金属调;

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触诊-直肠指诊临床意义:

  A.有剧烈触痛——肛裂与感染。

  B.触痛并有波动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C.柔软光滑而有弹性包块——直肠息肉。

  D.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的包块——直肠癌。

  E.指套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炎症并有组织破坏

①脊髓横贯型:

横贯以下全完蛋

  ②脊髓半横贯型:

 对浅同深是半切)内囊型:

三偏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

  (5)脑干型:

特点是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和对侧躯干及肢体感觉缺失,交叉瘫

  (6)皮质型:

特点为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并有复合感觉障碍。

单瘫

  肌力

肌力分级

分级

描述

0/5

无肌纤维活动

1/5

有肌肉活动,无关节运动

2/5

有关节运动,但不能抵抗重力

3/5

可以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

4/5

可以抵抗阻力,但较正常差

5/5

正常肌力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

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肌无力

肌萎缩

肌束震颤

腱反射

亢进

肌张力

增高

下降

瘫痪

痉挛性

驰缓性

  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

 神经反射检查

临床意义

浅反射

角膜反射

①直接存在,间接消失——对侧面神经瘫痪。

②直接消失,间接存在——同侧面神经瘫痪。

③直接、间接均消失——同侧三叉神经病变。

腹壁反射

①上、中、下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分别对应于同侧胸髓7~8、9~10、11~12节病损。

②一侧上、中、下腹壁反射同时消失——同侧锥体束病损。

③双侧——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

提睾反射

①双侧——腰髓1~2节病损。

②一侧——锥体束损害。

深反射

桡骨骨膜反射

①减弱或消失——相应脊髓节段或所属脊神经的病变。

②亢进——锥体束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脊髓炎休克期过后。

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膝反射

踝反射

  (Babinshi)

  霍夫曼征(Hoffmannsign)

  持患者腕部,夹住病人的中指,拇指向下弹击中指指甲,如果出现其余四指的屈曲,即为阳

  性。

  拉塞格征又称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1)检查法: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压在一侧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时可抬高70°

以上,如不到30°

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拉塞格(Lasegue)征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

  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

1)巴宾斯基征

·

锥体束病变,其中巴宾斯基征意义最大。

霍夫曼征多见于颈髓病变(上肢)。

2)奥本海姆征

脑膜刺激征

①颈强直

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

颈强直也可见于颈椎病、颈部肌肉病变。

凯尔尼格征也可见于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

②凯尔尼格征

③布鲁津斯基征

拉塞格征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

  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大小改变

类型

大细胞性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缺铁性贫血

巨红细胞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大小不均

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尤其以巨幼细胞贫血更为显著。

 球形红细胞: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及理化因素损伤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

X线及放射性核素

化学物质,如苯、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

脾大

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

  ②核右移:

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伤寒、应激、休克、库欣综合征

淋巴细胞

①感染性疾病

1)病毒感染

2)某些杆菌感染

②某些血液病

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

单核细胞

1)某些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

2)单核细胞白血病

 血沉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

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和高胆固醇血症。

  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

  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

 2.临床意义: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①毛细血管壁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

中毒性损害,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尿毒症、砷中毒。

  ②血小板量与质异常: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

  ③血管性血友病。

  要点二出血时间测定

  参考值不同检测方法,正常值不同。

延长

出血时间(BT)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不良:

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

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血友病、DIC

  

(一)凝血时间(CT)测定(内源凝血系统)

  延长:

  1.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8911)。

  2.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

  3.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缺乏。

  4.纤溶亢进。

  缩短:

  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外源凝血系统)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有无障碍的试验。

  PT延长: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及使用双香豆素抗凝时。

  PT缩短:

(高凝状态):

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心肌梗死等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增高: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感染、急性肾炎、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多发性骨髓瘤。

  减少: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严重肝病、DIC。

  血浆D-二聚体测定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

阴性ELISA法:

<200ug/L。

  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

  本试验为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

  继发性纤溶症 为阳性或增高,见于DIC,恶性肿瘤,各种栓塞,心、肝、肾疾病等。

D-二聚体增高对诊断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纤溶症 为阴性或不升高。

  继发阳/原发阴

  DIC检查法

  1.检査项目

  ①血小板计数。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③3P试验或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或D-二聚体测定。

④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⑤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测定。

⑥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⑦血浆因子Ⅷ:

C活性测定。

⑧血浆内皮素-1测定。

  2.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诊断标准:

同时有3项以上异常者。

 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包括: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0-31线粒体外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40线粒体内

  碱性磷酸酶(ALP)成人40-110,儿童《250

  γ-谷氨酰转移酶(GGT,γ-GT)0-50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LDH2、LDH3、LDH4、LDH5)85-190

ALT、AST: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AST>1;

  ②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ALT/AST<1;

  ③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

  ④肝内、外胆汁淤积:

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

  ⑤急性心肌梗死:

6~8小时后AST增高。

  注:

转氨酶的升高程度与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

  终末期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ALP:

ALP增高见于:

  ①肝胆系统疾病: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ALP明显增高。

  ②骨骼疾病:

纤维性骨炎、骨肉瘤、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恢复期等,ALP均可增高。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GGT)

增高见于:

  肝癌和肝内阻塞:

诱发肝细胞产生GGT增多,同时肝癌细胞也合成GGT,可达参考上线的10倍以上;

  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GGT呈中等度升高;

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根据Ccr一般可将肾功能分为4期:

①肾衰竭代偿期:

Ccr51~80ml/min。

②肾衰竭失代偿期:

Ccr50~20ml/min。

③肾衰竭期(尿毒症早期):

Ccr19~10ml/min。

④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

Ccr<10ml/min。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分类

疾病

肾前性因素

肾血流量不足:

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

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

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

肾后性因素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血浆中碳酸氢盐的水平,即碱储量。

  ①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下降: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腹泻

  呼吸性碱中毒:

支气管哮喘、脑炎、癔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