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148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产要素趋紧,首先是土地紧张。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可用的土地已经不多,加上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非农用地紧张的矛盾突出。

去年浙江有工业用地需求的行政村占71.7%,但19.5%的村根本无地可供;

今年该省统计上报73万亩的用地要求,国家下划指标仅为14.31万亩。

广东可开发土地资源只占总量的7.5%,若按近几年每年3万公顷的建设用地需求,仅40年就全部消耗。

二是劳动力缺乏。

去年,在外出务工高峰的第二季度,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的12个城市,招工名额108.7万人,但只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缺工约30%。

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低,工资难以提高,与去年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形成反差,这是企业缺工的直接原因。

珠三角农民工月均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工资增幅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反差很大,加上沿海地区生活费高,工人打工赚钱不多,自然不会继续在这些企业干活。

这一两年,浙江就有一些服装企业的老板拿着招工牌去车站抢民工的情况,确有一些企业因工人大批离去而倒闭。

三是能源不足。

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自给率低。

广东省煤炭的90%、油品的80%、电力的12%需要从省外调入。

浙江200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370万吨标准煤,95%以上的能源资源依靠外部调入。

江苏省的煤和石油储量分别只占全国的0.77%、0.95%,一次能源生产量不足全省能源消费量的20%,80%以上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靠省外输入。

2004年上述三省电力缺口分别达到250、430、850万千瓦时。

能源的低自给,却伴随着高能耗,去年江苏耗能总量就占到全国的9%,能源供给已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生产要素供给的紧张和价格上升,使对之有较高依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增加,原有发展优势逐渐减弱。

这类企业本身利润少,成本上涨空间小,企业效益下滑明显。

今年浙江电价两次调高,企业上半年工业电费同比就多支出30亿左右,前五月,浙江企业利润率仅为4.7%,甚至低于全国的6.1%。

同样受能源、原材料等制约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广东工业企业利润比去年回落40.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达21.6%。

温州16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毛利率由5年前的20%,下降到目前的13.6%。

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原材料与制成品价格“倒挂”的现象。

土地、劳动力、能源紧缺不仅制约企业效率提高,而且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广东因电力紧张,一年损失工业产值近200亿元;

今年浙江仅拉闸限电就影响GDP增速放缓3—5个百分点。

上半年,广东生产总值增幅比去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广州、深圳分别回落5.5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发展经济作用也减弱。

深圳传统制造业占就业人口30%,但产值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利润和税收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和14%,就业人数和企业利润、上缴税收不成比例。

(二)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给东部地区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矛盾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以外来劳动力为主。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亿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近5000万,东部地区是主要输入地。

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约1400万人,占流动就业人员总数的65%。

江苏、浙江两省登记的暂住人口均超过1000万人,居全国前两位,估计未登记的人数还远远高于登记人数,他们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

很多地方,外来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超过本地人口数量。

东莞户籍人口161万,外来劳工超过600万;

昆山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达到1:

1,且外来人口每年还增加10多万人,年均增幅40%;

温州一个本地人口为1.9万的镇,外来人口就高达22万。

就业人口高度聚集,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环境影响突出。

地处东江下游的东莞市,规划治理受污的水源,预计要投入300亿元的资金,完成整个环保规划要花700亿元,几乎相当于东莞20多年的积累。

深圳市实际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超过了850万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能力严重透支。

人口过分聚集,在社会发展方面问题也不小。

从当前看,地方政府急需缓解因外来人口过多而产生的生活配套、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昆山市就反映,60多万的外来人口,对一个县级市来说解决他们子女就学的问题就是大事,另外,为减少他们在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还开展了“新昆山人建设”运动。

从长远看,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放开,大量素质不高的外来人员如果都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聚集而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落户,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而带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成为这些地方社会稳定的隐忧。

这些情况表明,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具优势,也不划算,应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从国际上看,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又面临新一轮高峰期,这为加快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一轮产业转移与以往有所不同。

由于知识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高度知识化,并正对世界产业结构产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影响,使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新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重心逐步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

高技术的产业化、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主导。

二是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逐渐由加工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法律、会展等服务行业被放在了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国际投资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新一轮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结构层次明显提高,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转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高峰期,也是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规律上看,这种转移不是随时都有。

东部发达地区应凭借良好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率先承接这一历史性转移,充分利用难得的契机,加快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东部一方面要密切跟踪世界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新动向,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不失时机地将部分产业关联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消耗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资源、劳动力优势以及广阔市场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发展替代产业腾出空间,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和产品附加值,而不是通过尽量压低工资成本来实现效益。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中西部地区已基本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

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资金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西部地区完成资金、技术原始积累,打牢产业基础,促进广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的必然选择,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则是中西部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

从当前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已初步具备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中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能源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

从资源上看,储量丰富。

西部地区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45种,其中煤炭资源保有量为3882亿吨,约占全国的39%;

最终可采能源资源量为711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的57%;

可开发水能资源约2.9亿千瓦,占全国的76.9%,目前开发程度还不到11.4%。

从劳动力价格上看,比东部沿海低。

江西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约600元人民币,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60%到70%;

成都市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平均月工资指导价分别为1025、1200、1500元,分别比上海低66%、104%、103%;

分别比广州低20%、20%、30%。

从能源价格上看,比东部有优势。

江西平均水价仅为上海的50%、广东的60%,平均电价为浙江的80%,广东的70%。

南昌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为0.562元,大工业用电价格为0.455元,工业用水价格为1.35元,与沿海城市相比,电价平均低35%到40%,水价平均低25%左右。

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交通、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明显。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财政基础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中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显著改变。

五年来西部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新建铁路铺轨4066公里,交通状况大为改观,运输成本降低。

江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到各设区市道路已经全部高速化,形成了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经济圈。

重庆也基本完成“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交通工程的建设,高速公路通车714公里,6条高速公路在重庆交汇,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98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吨左右。

四川也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11.3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5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2828公里,国际国内航线有150多条连通。

总的来说,引导和促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和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资金、技术、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现持续发展;

有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产业发展慢、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发挥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加快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经济腾飞;

有利于国家健全地区间产业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因此,应将其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发的跨区转移已经开始,但促进产业转移的机制尚不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不够完善

(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限,开始考虑转移

一些东部地区政府从经济效益上考虑,产业发展规划开始表现出“引高排低”的取向,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新陈代谢”。

浙江省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关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构成了一个相对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政策导向体系。

江苏昆山等地通过提高土地投资强度等手段,将新发展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拒绝在外。

东莞市从2003年到现在,已分两批关闭了47家小水泥厂,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直接受到政策限制。

浙江、广东省的一些地市,利用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等关系,采取改造、兼并、技术支援等方式,引导了不少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能源消耗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拓展空间。

在这些地方,部分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难以立足发展。

产业转移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企业自身。

东部地区的大多数企业已在积极寻找资源环境制约、要素成本攀升情况下的生存、扩张途径。

主要的选择方式,是在提升自身产业层次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或政策优势,加快传统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合理转移,实现更好的发展。

我们调查到的一些在浙江无论是市场容量、资源支撑、环保承载等都无法取得优势的产业,或是受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行业,都在纷纷跳出浙江寻求发展空间。

当前产业转移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塑料、水泥等传统行业。

这些转移的企业,主要动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着眼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这是缓解东部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办法,且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要素资源发展比较迅速。

如一些企业转移到新疆搞纺织业、到青海开发盐湖资源等都取得较好的发展。

二是着眼中西部的市场份额,实施销地产战略,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一些服装、食品企业表现出这样的动机。

三是政策导向,如环保搬迁、政府招商等政策引导企业到中西部发展。

当前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到中西部独资、合资办企业,也有承包、兼并、收购中西部的企业,利用原有的设备设立生产基地。

产业转移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便捷、有一定产业基础或市场环境的地区,或紧邻东部沿海的中部地区。

(二)中西部地区在主动寻求机会,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不少中西部地方政府认识到没有产业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变被动为主动,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等口号,更加注重国内引资,特别是把东部地区列为招商的重点对象。

四川绵阳2000年到2004年累计引资564项,东部引资占整个内资引进的38.3%。

这些地方吸引产业转移,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以企业重组为载体,以纺织服装、机电、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吸引产业转移。

二是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搭建平台有针对性地增强东部企业对中西部资源、区位等情况的了解,吸引产业转移。

三是通过发布配套信息、召开配套项目招商会等途径,推动产业配套和集群化发展,吸引产业转移。

目前,中西部一些地方已经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重庆利用约60平方公里的30个特色工业园区为承接转移的重点区域,其中,鞋都工业园区引进了浙江的企业投资10亿元制鞋,吸引了广东福建的100多个鞋业配套厂家进入;

万盛工业园区引进了上海的企业投资11亿元生产塑料制品,将形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工程塑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

(三)虽然东中西部已有产业转移的动向,但在有效引导和促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东部地区看,虽然都对产业升级有所意识,但对产业转移都存在顾虑,重视不足,不够积极。

他们在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已经很小,需要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又担心产业转走,税收将会减少,尤其担心大量产业转走,替代产业一旦跟不上,产业升级缓慢,将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后果。

他们对引进和发展技术、资金含量高的产业兴趣很足,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舍不得放,对企业自发转移不甚支持,更谈不上主动引导。

从中西部地区看,虽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愿望强烈,但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实实在在的差距。

首先,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改善,但因区位特殊,交通等物流成本还比较高,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一些利润空间小的企业有一定约束。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弱。

如四川长虹这样的大型企业,每年采购量上百亿元,而其中90%以上来自外地,包括一些低端零部件都到外地采购。

现有工业产业关联度低,未形成产业链是个弱势。

三是中西部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

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序繁琐、政府有失诚信等问题,都使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发展困难。

从国家层面看,缺乏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的政策,宏观引导力度不够,中西部吸引产业转移缺乏政策优势。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差异不大,加上优惠政策区域落差小,对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末端、产业水平低的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本已有一定积累的东部地区相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的政策支持很少。

宏观政策引导力度不够,根本原因是尚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抓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工作,在统筹区域发展过程中,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促进在政策安排上似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

三、尊重市场规律,通过政策引导,创造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环境

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哪个地区环境更适合发展,更能赚钱,产业就会往哪里走。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果,具有梯度性发展的特征,不可能采取行政手段来实现。

但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可考虑出台一些体现区域差别性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

(一)引导和促进产业转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东部地区搞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建设过去是尽力而为,今后应量力而行。

不能过分追求现行价值,对产业转移认识不足的情况要尽快改变。

规划产业发展要有所选择、有所限制。

这方面的工作越早做越好,否则早晚会吃亏。

当前,煤电油运等能源原材料,以及其他一些生产要素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已经显现,并将继续增强。

东部地区应把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看作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通过逐步转移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集中力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目光长远,不能“饥不择食”。

要兼顾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继续巩固和加强生态建设,也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导向。

争取做到承接产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浪费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承接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产业转移项目,要改造再用,不能拿来就用。

通过摸索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好的发展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引导和促进产业转移,要提高各地政府的认识和积极性

东部地区要消除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顾虑。

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在短期内将东部的企业搬到中西部去,而是通过产业布局的要求来逐步实现。

东部地区只要坚持引入优势增量与淘汰劣势存量并举,合理适度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可以保持产业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会产生空心化问题。

部分“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利用了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还有的企业,在东部地区与配套产业形成了很大的产业群,是产业链中不可分离的一环。

这两类产业,如果转移到内地,要么将远离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要么缺乏产业配套,很难发展。

中西部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不是这些企业考虑的首要条件,因此是不会转走的。

不过,对于在转移过程中有优势的产业,宜抓紧推动,这对东部企业来说也有好处。

比如对于资源、原材料或市场在中西部的企业来说,即使运输成本高一些,产业配套少一些,利用优势,转移过去也会有所作为。

一方面,这些企业可以利用中西部相对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就地增值、就地销售,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中西部一些地方,食品、服装等行业甚至还没有自己的品牌,东部成熟的产业转移过去,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会发展得很好。

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会发展得很好。

中西部要全面认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

中西部一些具备一定技术基础和科研环境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必要的,但总体上应看得起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特别对于就业压力大、产业基础弱的地区,对此更要有足够认识。

目前我国约1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主要就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在重庆万州,登记失业率4.4%,实际达到18%,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0万人。

南昌市农村劳动力122万人,还有30%的劳动力需要转移。

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

2004年转移到江西工业园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江西全省49.6%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南昌2004年底全市从业人员239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4%。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中西部经济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2004年仅纺织业就占四川出口创汇的19%,食品饮料加工业实现利润占全省工业利润24%。

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本身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环节,我国东部沿海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素质,是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西部地区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会占主导地位,发展好这类产业是中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阶段。

如果片面和过分追求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就可能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欲速则不达。

(三)引导和促进产业转移,关键是要实行产业和区域相结合的差异性政策,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沿袭的是全国推行了20多年的政策优惠老套路,核心是制定优惠的税费减免和土地出让政策。

由于全国各地竟相优惠,实际已形成普惠,地区之间差异很小,且因为东部政府财力足,中西部实际处于劣势。

不同的区域,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应有不同,应给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可以考虑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在产业、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税收五个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形成合力。

1、产业政策

目前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的产业政策“门槛”高低相差不大,产业结构和区域功能的差异化布局缺乏制约和引导。

为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东部产业升级,可考虑调整、完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产业准入政策。

完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主要是加大对东部新建和发展部分资源消耗大、产业关联度不高、在内地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限制,并鼓励这类产业在中西部作为重点产业发展。

同时,有选择地鼓励部分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率先在东部地区发展,实现东部新一轮的开放。

东部要适时确定各个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西部的重点领域。

目前,浙江等地已经开始通过实施《当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以及《当前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性目录》,不断增强产业导向政策的刚性约束,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他发达地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

西部的产业规划,要发挥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有一个总体的考虑,注意在基础产业项目、资源型加工项目等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

完善产业准入政策要以产业导向目录为基础。

东中西部在产业的单体规模、总体数量上宜采取差异化的办法。

行业技术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方面在统一达标的前提下,也宜采用差异化办法。

总的来说,对东部地区新建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准入标准要更高些,要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严格限制和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产业、产品和项目建设,引导、促进这类产业转移。

相应降低同类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生产和市场准入的门槛,让企业自行选择西移。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重庆在实践中,执行水泥行业日产2500吨的准入标准,比东部4000吨的标准低一些,企业选择过去发展,也发展得不错。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在调整完善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