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14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古时代的龙山时代,又称三皇五帝时代,五帝一般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六集夏朝觅踪

主要讲述考古学界寻找夏朝存在的过程,中心思想夏朝客观存在而非神话。

1.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020年至1600年,存续约四百八十年,十七名帝皇更替;

2.大禹是夏朝第一位帝王,大禹之子启取代益成王,改尧舜禹的禅让制变世袭制,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后羿,少康中兴复兴夏朝,暴君夏桀是最后一位夏朝帝皇,商汤取代夏桀建立商;

3.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夏朝中晚期),河南嵩山新砦遗址(启至太康),河南郑州王城岗遗址(疑是大禹阳都待证);

4.商朝甲骨文是最早文字,夏出土的陶器上刻符疑是文字待证,可能是更古老的文字,最古老的文献资料商朝《尚书》、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均有夏朝记载,证实夏朝存在,但因当时未出现文字,夏朝史料少之又少,考古是探源的主要途径。

第七集殷商兴亡

主要讲述商朝代夏过程及兴衰。

1.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1000年左右,历时约480年,31位君王更迭,青铜器鼎盛时期;

商原是夏朝的诸侯国,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遂封诸侯,夏桀暴戾,成汤败夏,商汤伐桀,革旧鼎新;

商代玄鸟为图腾,甲骨为占卜,青铜为礼器,改夏尚黑为尚白,白昼进朝;

2.商朝前后期以盘庚迁都为界,约公元前1300年,从河南郑州迁至河南安阳小屯山,盘庚迁殷后,商逐渐走向强盛;

3.武丁少年被父亲小乙下放农村,接触底层生活,体会民间疾苦,有记载最早的青年下放农村。

武丁农村时期结识了甘盘和傅悦(傅悦举于版筑之间),日后加以重用;

4.有了贤臣辅佐,君王武丁开启殷商(殷指安阳)盛世,史称武丁盛世;

武丁之妻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政治家、军事家,亲自带兵打仗,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战马功劳,授予她独立的封邑;

5.周的祖先历任尧舜和夏的农官,周族擅长农业;

6.商纣王帝辛后期荒淫无度、建造酒池肉林,宠幸妲己,鹿山朝歌摘星台,疏君子、亲小人即杀亲叔叔比干,比干挖心示忠;

7.周文王姬昌被帝辛关押七年,将八卦推出六十四卦,写群经之首《周易》(五书之一)

8.姬昌被释放后,与百家之宗(道、法、兵家的起源本家)姜子牙即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后辅佐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败商(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王让奴隶打前阵,结果奴隶倒戈),帝辛躲进鹿台自焚而死;

商朝历史皆由周代撰写,殷墟证实这一朝代的存在。

第八集商代文明

主要讲述内容如题,中心思想商代的发展奠定中华文化的根基。

1.偶然在龙骨上发现甲骨文,证实了商代的确存在;

《铁云藏龟》考释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掀起了甲骨文热潮。

甲骨文基本具备六书(象形、意会、指意、通假、差转注)内容,系统完备的文字体系。

2.甲骨文多与祭祀有关,证明商代是一个很注重祭祀与占卜的朝代

3.商代畜牧业开始发展,盘庚迁殷后,农业也得到了更大重视

4.商代开始注重历法,以太阴记月,以太阳记年,干支记日,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12月,闰年13月

5.商人好酒,酒曲复式制酒术出现,出土礼器中,多为酒器。

6.青铜器制造兴盛,玉器加工也有所进步,玉器和青铜器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最大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器上的字称金鼎文(金文)。

商开始出现铜铃编钟等乐器。

妇好墓葬发掘的腰佩玉人为商人服饰提供线索。

殷墟出土了商代白陶,瓷器开始向外传播。

7.无论是文字、历法、农耕、音乐,还是青铜器、玉器、瓷器都为中华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第九集武王克商

主要讲述牧野之战,中心思想周人天命观的形成以及对德的要求。

1.文王礼贤,得姜太公助力;

凶兆下,姜子牙仍劝武王进攻,从以前崇尚鬼神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天清明授权收权以德为标准,封建思想初步形成;

2.牧野之战,以少胜多,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

3.天生众民,为民立君。

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天以德为标准,来为人民选择君主,破除了神权至上的观点,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成为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

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失德者必亡

第十集周公摄政

主要讲述周公创设礼仪及分封制、宗法制的过程,中心思想是说明中华礼仪具有深远影响。

1.周公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后称元圣,山东曲阜周公庙,孔子推崇的典范,也是周公解梦那个周公;

2.周武王命蔡公、管叔、召公成三监监管武庚(商人),然武庚挑拨,蔡公管叔起叛乱之念;

周武王克商后三年病死,未想到以小邦周统治大殷商良方,尚有商朝遗族后患;

周公说服召公信任,二人辅佐成王,成王疑心,周公东退,后蔡公管叔叛乱,金藤之簋说明周公一心为公,开启周公辅成王姬诵,管叔被杀蔡公流放。

3.周公摄政七年,为了稳定政权,分封制创诸侯更好管理广大国土,宗法制使各诸侯更有凝聚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崇德保民思想;

诸侯国晋(召公之子)、卫、齐(姜子牙)、鲁(周公之子),分别克制南蛮东夷西戎北狄,保证国土完整及进一步扩张;

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统治广大国土,开启家天下时代;

4.周公制礼作乐,创造周礼,涵盖国家的大政方针,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周变为礼仪之邦,政权更加稳定和谐。

严格规定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贵贱,辨等级,维护了等级制度(嫡长子继承)。

礼仪制度为中国后期三千年封建统治所沿用。

十一集周王朝的衰落

主要讲述周王朝统治势力减弱的过程,中心思想礼仪制度的破坏及分封制的弊端与宗法制的疏远,加之外患造成周王势力的衰弱。

1.周穆王好大喜功,征讨犬戎失德,致朝贡关系变敌对,为后三百年周朝衰落埋下后患;

2.周夷王是被诸侯拥护上位,下堂接见诸侯,史称周天子失礼;

3.周厉王(周夷王之子)铁血政策,山林川泽归王室,恐怖秘密监控,贵族讨伐,外逃14年,郁郁而死;

共和行政或诸侯摄政,但证据不足;

4.宣王中兴,征讨犬戎,宣王晚年,听童言如惊弓之鸟;

贵族裘卫四器记载土地转让买卖,说明王室对土地控制削弱;

郑桓公、郑武公及郑桓公之子郑庄公是辅佐周平王三公,然势力变化,致郑庄公墓葬规格胜王室,诸侯逾越王权礼仪失守;

周朝王室多年征战,登记人口,向诸侯讨粮讨车,沦为小国,诸侯争霸,周王室变为诸侯征战的模糊背景。

5.周幽王远贤臣亲小人,宠爱妃子褒姒,撕裂帛,烽火戏诸侯,欲杀申后之子太子宜臼,申后父亲申侯与犬戎合谋讨幽王,幽王被杀于西安骊山脚下,宗周镐京被犬戎占,周平王(太子宜臼)继位;

6.即位后第二年,齐桓公与秦公护送周平王至成周洛邑,建东周,封秦襄公为诸侯,征犬戎得封地;

7.周平王死后郑庄公势力迅速扩大,周王势力减弱。

平王孙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权利,郑庄公不再朝见天子;

桓王讨伐郑国失败各诸侯国均不再述职和纳贡;

十二集春秋争霸

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自此开始霸主制度

1.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的294年,史称春秋;

2.齐襄公被杀后,公子白和公子纠成为齐国君位人选。

鲁国派管仲截杀公子白,帮助公子纠,管仲在即墨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小白大难不死,早一步赶回齐国,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放下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管仲规划政事,集权中央,奖励农商,充实国富,修正武备,强化军事;

齐桓公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

3.在齐国崛起的同时,楚国已灭了息、邓,与北方狄戎呼应,不尊周天子;

齐国率其他几国前去讨伐,楚国认错;

齐桓公匡扶正室,扶周襄王继位,取得周王室各诸侯的认可,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管仲死后,齐桓公宠爱佞臣,齐桓公之子争夺君位,一代霸业就此凋零;

4.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后期,吴越兴起,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也成为霸主;

5.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曽割大腿上的肉为重耳熬汤,人们在寒食节来临之际做子推燕来纪念他;

在62岁时晋文公登位,晋国尊王(不是天子,是诸侯)攘夷,迅速成为新的霸主;

6.晋文公曾受过楚国恩惠,晋国同楚国在城濮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退避三舍),其实是找到了更有利的地形,赢得城濮之战,霸主地位更加受认可,彻底取代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7.随着各国争霸,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尤其是楚国;

到楚庄王,楚国文化早已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楚庄王当政三年,不理政务(怀疑是观察形势);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楚庄王重振朝纲,楚国成为中原外最强大国家之一;

楚庄王开始觊觎中原,但并不尊重周天子;

逐渐称霸开始,晋楚争霸;

各种争霸后,奉两国为共同霸主;

8.春秋霸主制度是对西周宗法制度的颠覆;

十三集孔子

主要讲述孔子的宦游生涯以及教育事业

知识点

1.孔子少年时期生活贫贱,故学会很多技能。

十五岁立志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孔子生于周公旦的封地鲁,受此影响,最注重君子六艺中的礼

2.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除了坚定维护周礼,还对周礼改造和发展:

打破礼不下庶人,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

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3.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各国实权都掌握在各大有权势的家族中;

4.孔子出任鲁国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但遭遇了失败;

公元前497年,孔子怀揣重建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

周行列国,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

5.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专注于教育活动;

是兴办私学第一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

6.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以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

十四集列国变法

主要讲述各国为了强大进行了一系列变法

1.公元前430年,魏国李悝颁布习射令,使得百姓成为射箭高手,在之后对秦国的战争中,上地的军队将秦军射得人仰马翻,因为在上地的政绩卓越,李悝被擢升为魏国的相国,开始主持全国性变法。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让魏国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

2.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各国政权也掌握在有实力的卿大夫手中,霸主政治衰弱;

3.公元前453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同时姜氏齐国田氏齐国所取代;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

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战国初期七雄并立;

4.战国时期不再受礼制约数,不再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他们为追求更大的土地、更多的财富不断进行兼并,争相招揽人才;

5.各国君主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到卿大夫手中,开始启用出身下层又才华横溢的士人;

6.吴起杀了出身齐国的妻子,得鲁穆公重用,当了鲁国将军。

初出茅庐,就率领鲁国大军大败齐军。

身在鲁国的吴起,已经拜儒家曾申为师,吴起的母亲去世时,要守丧三年。

吴起没回家奔丧,引起了鲁国群臣的非议,鲁穆公开始听信谗言,疏远吴起。

吴起转而投奔当时最强的魏国。

被魏文侯重用的吴起在战场上宛若神灵附体,在魏国期间,吴起率军与其他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近十倍的秦军,短短数年就占领了原本全部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魏国在这里设立河西郡,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

在担任郡守期间,吴起总结了自己的军事实践经验,写成了《吴子兵法》。

魏文侯死后,在魏国无法立足的吴起,投奔楚国。

吴起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的政治面貌为之一变,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军事能力大大提高。

十五集战国七雄

主要讲述战国

1.步兵开始发展壮大,当车兵在春秋末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到战国就开始兴起了骑兵

2.数千年来,铁、铜等基础矿藏一直是所有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丰富矿藏和先进的冶炼技术,就意味着有可能成为雄霸一方的超级大国。

3.孙膑齐国人,与魏国大将军庞涓师出鬼谷子。

庞涓急于建功立业,先下山求取功名,他和孙膑约好,一旦有了功名便会大力推荐他共享富贵。

庞涓知道自己不如孙膑,于是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但却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挖了他的膝盖骨,,残废的孙膑忍辱负重,趁机逃回齐国,孙膑到了齐国之后,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善待。

(田忌赛马)

4.纵横家也在影响着整个战国的政局。

春秋时期只有楚国敢于称王,其他诸侯国只敢称霸主。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按捺不住称王的野心。

随着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兼并战争开始变得更加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张的策略问题,游走于各国的谋士分别从合纵、连横两个方面出谋划策,纵横家们在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大行其道。

鬼谷子的学生张仪、苏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仪出生于魏公族的旁支,为秦惠文王制定了连横的外交策略,他最初先到楚国游说楚王,没有受到楚王的重用,直到公元前329年张仪到秦国推销连横策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当上了秦国的相国,为了破坏齐楚联盟,公元前313年,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如果楚国能和齐国绝交,秦国就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经不住诱惑与齐国绝交,但是当楚国的使者去接收献地的时候,张仪却说没有六百里之说,楚怀王闻讯大怒,但此时的楚国已经和齐国绝交,只能独自起兵伐秦,结果大败。

秦国取得了楚国的汉中之地,排除了楚对秦的威胁,从此秦国的势力延伸到中原,张仪的连横策略取得了重大成功,秦国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十六集诸子百家

主要内容:

中国的哲学时代(内容太多啦)

1.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向魏国国君梁惠王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

而孟子的主张没有被梁惠王接受。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

孟子在齐国受到礼遇,继续宣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稷下学宫中孟子和不同学派的学者展开激烈的辩论,他抨击最厉害的当属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学说,即墨家。

2.墨子生活极其简朴,被誉为科圣,有着很多发明创造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3.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关尹喜拦住,非要他写点什么,结果老子留下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出关而去,这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紫气东来出处);

道德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势,放弃争斗,回归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4.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世称老庄,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与孟子的积极入世相比,庄子的思想完全是出世的。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庄子,体会到了社会动荡和个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于是主张追求精神自由,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要讲究无用之用,随波逐流,才能保全自己,体现了一个学者在乱世的无奈。

5.宋国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善于辩论(子非鱼)。

名家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火不热等等,这些包含了朴素的逻辑学和辩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名家代表人物还有后期的墨家和赵国的公孙龙。

6.公孙龙骑白马路过函谷关,当时赵国的马匹流行疫病,马不能入关。

(白马非马–公孙龙不是龙),关吏居然放他的马过关。

这使公孙龙名声大噪,公孙龙力图把物体的慨念和物体本身区分开来,包含了逻辑学方面的探索。

但他过于强调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诡辩。

7.阴阳家学派代表人物邹衍是一位主张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学者,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被用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

邹衍在总结了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提出了大九州说。

8.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有孔子知名七十二弟子,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

而荀子没有出现的孔庙配享的塑像中,因为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

9.荀子名荀况,是赵国人,出身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却心向儒学。

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的色彩。

和孟子性善论,讲究仁爱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

荀子一改儒家的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是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10.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他们声名显赫,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李斯和韩非。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韩非子的学说也融合了诸家之长,不过在取向上,韩非子抛弃了老师倡导的礼义,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11.战国法家反对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对自然、人性、政治,社会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法家的政治实践,让其学术思想逐渐落实成为一种在当时看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当然,其也为随后的统治者在治国中,采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基础才能长治久安,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明鉴。

十七集秦国崛起

商鞅变法

1.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

然而秦国封地实际被游牧民族西戎控制,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土地。

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这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把秦看成蛮夷之国。

2.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第一次将疆域扩至黄河以西,还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一度陷入混乱,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

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剧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转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率先由李悝推行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并在各国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经》,使魏国迅速跃升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3.秦国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剽悍,百姓热衷私斗,不愿为国作战,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加强了秦人的危机感。

公元前362年,孝公即位,他立誓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

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启用商鞅。

4.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也被称为卫鞅,因秦孝公将商邑封地给他,被称为商鞅或商君,商鞅自幼喜欢刑名之学,他来到最早实行变法的魏国,学《法经》,希望大展宏图,但并没有得到魏国青睐,当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毅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

在战国时代,帝道、王道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商鞅讲述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深深吸引了孝公。

即通过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5.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面。

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

商鞅将改造原有爵制,整齐为二十等级,以军功作为惟一根据,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者,不论出身可根据斩首数量赐予爵位,战败则削夺爵级,男子只能降若干等级继承父亲的爵位。

商鞅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名田制。

规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据身份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继承,允许通过开荒、转让、买卖的方式自行获得限额内的土地,解决授田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迅速富强。

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商鞅开始征收户口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单独立户,否则增收户税,小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6.商鞅坚持依法治国的信念,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违法必罚的铁腕手段,向敢于挑战法制权威的各方势力宣战。

秦人长期私斗成风,破坏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内耗,商鞅下令严禁私斗,违者根据情节予以处罚。

太子触犯新规,太子的两位师傅分别被施黥刑和劓刑。

7.孝公十二年,将国都从栎阳迁到咸阳。

商鞅将分散的小乡、邑、聚等自然聚落,按照大致相当的规模编制在一起,设立地方行政组织县,全国共设置31个县,县设县令,掌管一县行政,县尉掌管军事,县制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秦国中央。

8.此后两年中,商鞅进行了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所必备的标准化工作。

第一为田阡陌,即扩大亩积,将原来长100步、宽1步的小亩制改为长240的大亩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率,第二初为赋,开征人头税,另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统一度量衡。

9.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周天子封秦孝公为伯(霸),第二年,诸侯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派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族),朝见周天子,大会诸侯。

秦孝公也兑现了求贤令的诺言,将於、商十五邑封给商鞅。

10.公元前338年,太子驷即位,号惠文王,惠文王身边聚集了一批倒商势力,为首的就是被割去鼻子的太子师傅公子虔,他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

不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军杀死,尸体运至咸阳施行了车裂。

十八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的故事

1.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十三岁的嬴政继位,朝政控制在相国吕不韦手中。

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亲理朝政,此前嫪毐被吕不韦送入宫,与赵太后私通。

嬴政亲政,嫪毐盗用秦王玉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率兵进攻蕲年宫。

嬴政迅速组织兵力,平顶叛乱,将嫪毐车裂,将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畏罪自杀,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超迈关东六国。

秦国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实力,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积极采取,各种军事和外交活动,不断兼并周围弱小国家,扩张领土,秦军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国,活埋赵国四十万士卒。

3.公元前246年,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平原上开凿水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

为的是消耗秦国国力。

嬴政发现了这个阴谋。

大臣们要求驱逐所有外国来客,嬴政下《逐客令》,驱逐六国客,楚国上蔡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愤然上《谏逐客书》,力陈: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惟才是用。

”嬴政看后深为所动,废除逐客令。

此后秦王嬴政开始重用尉缭、李斯等六国客卿。

4.公元前230年,秦军一举灭韩国,揭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破赵国国都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秦军势如破竹,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秦攻灭六国最后一个堡垒,齐国,将六国的疆土全部纳入秦的版图。

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