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2335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Word格式.docx

那时的资本主义再生产主要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而且人们普遍以为市场的调节会使经济达到最有效率的合理状态。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周期日益明显.一九二九——一九三三年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经济萧条导致社会阶段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尖锐化.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有的理论和认识面临着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

Keynes)出版了他划时代的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

这种理论后来一直被认为是公共财政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发端。

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其主要特点是,公共财政政策的设计基本上没有时间限度和数量目标,而凯恩斯及其继承者们的宏观经济学所设计的公共财政政策却是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度和数量目标的。

1933年美国政府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开端。

此后,依靠政府的干预对付经济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措施,成为西方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

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由财政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构成.由于政府编制预算的重点在预算支出,所以财政支出政策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

美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干预和调节总需求,主要是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主,扩张性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并用。

在经济危机或衰退期间,主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主要是减免公司和个人所得税,降低各种税率,以及对企业实行加速折旧,以减少税收,刺激私人投资与消费;

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主要是增加政府用于转移支付、各种补贴及采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刺激私人消费与投资。

同时,增加政府直接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即通过减少税收与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缓和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时期,则采取紧宿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用于转移支付及采购商品劳务方面的支出,以抑制私人投资与消费,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缓和通货膨胀。

二、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历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

(一)、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盛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6、70年代)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取代传统的经济理论而处于统治地位。

理论的盛行带来实践上的繁荣。

凯恩斯主义者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建议以适应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

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以凯思斯主义经济理论作为制定本国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美国更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的实验场。

这一段时期,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盛行时期.根据美国政府对不同政策建议的运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膨胀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和对货币政策的轻视:

在大萧条之前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

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

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

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仍然坚持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

①工业制成品大量积压,失业空前增加,金融业极度萧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面对这种形势,1933年3月新入主白宫的罗斯福总统主张国家应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实行了以克服经济危机,减少失业为主要目标的“新政"

美国政府为刺激社会总需求,缓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采取的主要财政政策措施是:

首先,通过发放各种救济补贴,提高失业者的购买力,以增加个人消费需求;

其次,在工业方面,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创办名目繁多的公共工程,以吸收失业者就业,人为地制造和增加对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并以此带动私人投资,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再次,在农业方面,与农民签订限产休耕协议,通过收购过剩农产品和对农民实行限产补贴和出口补贴的办法,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社会有效需求。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新政实行的前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并且是反传统的,由此在实施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曾受到保守派的多次攻击.值得庆幸的是,政府中有一些人接受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支持罗斯福总统。

他们不断向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国会宣传、解释凯思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含义。

由于凯恩斯主义者的努力,更因为《通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政策建议上,证明了罗斯福的新政,符合美国当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

实践的结果使凯恩斯的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被人们广泛接受,从此奠定了财政政策在美国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重要地位。

以凯思斯主义为依据的新政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反萧条的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大公共开支,实行赤字财政。

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摒弃财政预算平衡原则,公开提出赤字财政,并且强调财政政策的极端重要性,把货币政策降低到辅助的地位。

当时美联储只是美国财政部的一个附属机构,实行消极的钉住利率的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贴现率来稳定货币。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被忽视。

2.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失业问题,同时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作为反萧条的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在通货膨胀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的失业和危机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赤字财政政策已经不适合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于是,美国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

和“补偿性的货币政策”的建议。

汉森与英国牛津大学的希克斯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创立了IS-LM模型,由IS—LM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不仅要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而且要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

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得到实行。

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

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它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和稳定。

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责任赋予给联邦政府。

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

在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时期,经常面对通货膨胀的威胁,并且发生过三次经济衰退。

就在1950年~1951年的通货膨胀之后,美联储开始逐步从财政部独立出来,获得了对货币政策的主动权.由于政府灵活地采用了松紧搭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出现了1947、1948、1949、1951、1956、1960,财政年度的预算盈余。

虽然此时的货币政策运用了三大工具,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贯彻有主动权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时期,凯思斯主义者已逐渐认识到货币政策的作用.但是仍将货币政策看作是财政政策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

但是,这种政策并未能消除失业和经济周期波动,美国经济增长反而放缓。

1953~196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5%,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凯思斯主义者不得不对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修改,以刺激经济增长。

3.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战后,美国政府在财政上实行的扩张性政策主要表现为赤字财政政策,即不惜大量举债来扩大政府支出,同时削减税收收入,使预算支出大大超过收入。

其具体措施是:

扩大政府用于采购商品与劳务的支出(主要是军费开支),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实行旨在刺激工业、农业增加生产和投资、扩大销售和出口的各种补贴,大规模减税和对企业实行加速折旧等。

二次大战后,美国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采购的费用很大,且增长得很快。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商品与劳务支出合计,战前的193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战后,到70年代末占19。

6%,采购总额达4743亿美元,1982年更高达21。

1%,总额达6492亿美元。

70年代以来,三级政府的总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可见,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部分用于商品与劳务的采购,以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充分就业与经济稳定增长。

美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也相当可观,且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已超过军费开支,成为财政支出中的最大项目。

1948~1980年,联邦政府支出中,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

7%增至11.5%,加上州与地方政府开支所占比重由7.2%增至18。

7%.④数目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直接发放给贫困者与失业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可增加社会购买力,缓和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在危机与衰退期间,政府通过延长失业者享受救济金的期限,或放宽领取救济金条件,借助扩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社会需求,以缓和危机的影响.由于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迅速增长,从1948年到1983年联邦政府的开支增长了25.7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仍达5。

6倍)。

同时,由于政府通过减税和为企业提供各种税收优惠刺激私人投资,扩大总需求,政府的税收收入又趋于减少,因此,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造成美国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1948~1983年的3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扣除盈余)达7979亿美元。

美国政府的这种以扩大预算支出,实行赤字财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政策,通过种种人为的措施扩大了社会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暂时缓和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20多年的经济繁荣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60年代是凯思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极其繁荣时期.肯尼迪、约翰逊总统将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将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海勒、托宾提出来的,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增长性的赤字预算财政货币政策。

海勒主张实行长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主张减税.还认为,要使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至于失败,必须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海勒是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对肯尼迪总统真正笃信凯思斯主义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肯尼迪总统不但在思想上转变为凯恩斯主义者,而且在行动上突破美国的传统,在经济正常时期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这标志着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超出了单纯防止经济危机、反萧条的目的,而且被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此时的货币政策仍然是辅助手段,联储通过控制利率以及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

约翰逊上台后实施名为“伟大社会”的内政纲领,将美国带向福利国家的道路。

“伟大社会”包括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住房、反贫困和民权等广泛的领域加强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将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政策促成了美国战后最长时期的经济扩张。

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美国经济持续106个月保持增长。

这段时期是战后美国的黄金时期.凯思斯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滞胀"

导致国家干预政策的衰落(20世纪6、70年代至80年代末)

由于凯恩斯主义者长期以来只重视财政支出和税收而忽略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滞胀”现象,失业和通货膨胀都上升到两位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不能解决这种问题,政府官员和学者都哀叹凯恩斯主义失灵了,人们对凯思斯主义的信心也逐渐丧失.自由主义的思潮乘机重新兴起,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发起重重挑战。

新的理论必将出现。

首先向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的便是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无效的,“滞胀”是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

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当时正值固定汇率制的崩溃这一具有世界影响的事件发生,美元危机使美国政府及联邦储备系统充分认识到美元这一货币的重要性,提出要保护美元,保护货币。

开始采用现代货币主义者的主张,用调节利率的办法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对《联邦储备法》作了重要修正,再一次明确规定了联储在调节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979年初,美国通货膨胀加剧,货币供应量增长迅猛。

联储开始采用“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但到1982年就证明是失败的.货币主义也就只在理论上产生影响,而在政策建议上并未能得到真正实现.①

80年代初期的美国,生产长时间大幅下降,生产率增长缓慢;

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伴随着高通货膨胀;

美国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对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这个时期,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却解不了“经济滞胀”的结。

此时,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认为:

只有解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使用效率等“总供给”问题,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活力。

减税是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和劳动的有效工具,它使经济中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增加,从而增加总供给.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实行以减税为主要手段的“供给管理政策”,以最终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

而当时美国的税制也是剪不断,理还乱.主要表现在:

一是税率过高严重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还导致了公开欺骗活动和“地下经济”的猖獗。

二是税收优惠繁多,造成纳税负担不均衡,并且阻碍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是通货膨胀影响税制公平.四是税制复杂加大征管难度,而本身又漏洞百出,因此不断刺激人们逃税避税。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德斯坦被任命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拉弗为顾问团成员,罗伯茨为财政部部长。

供给学派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另一对立面出现在历史舞台。

里根执政期间大规模减税可以说是其政绩的一大亮点。

里根政府根据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

里根把税收改革作为他总统任期内的一个核心任务。

他采纳了供给方经济学的政策,认为较低税负会鼓励工作和储蓄.《1981年经济复苏和税收法案》削减了商业税,把最高边际税率降低到50%.里程碑式的《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把最高边际税率进一步降低到28%。

该法案还结束了个人消费信贷和助学贷款利息的税收扣除,并且消除了税法中的一些特殊规定和漏洞。

里根政府强调压低通货膨胀、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开支.更一般地说,增加市场的作用、缩小政府的作用。

经济学界称这为“里根经济学”然而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效果并不理想。

1982年是全面实行“经济复兴计划”的一年,也是美国战后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虽然“里根经济学"

未能克服经济危机,但是通货膨胀还是被抑制了.里根在第二任期,将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被称为“第二次美国革命"

的税制改革.1986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人们的收入、消费、储蓄、投资决策以及美国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贸易和国际收支逆差却不断增大,出现巨额财政赤字。

面对这样的形势,里根政府不得不改变“靠经济的自发力量调节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建议,不得不再次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

1985年国会通过《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法案,以控制预算削减财政赤字。

此法在运用强制手段减少预算赤字方面是史无前例的。

反对政府干预的里根政府终于走上了政府干预的老路.相信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由主义无法迎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现实需要。

这一段时期,虽然总体上实行的是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政策建议,国家干预的政策逐渐衰落了。

但是,美国政府所实行的具体政策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国家干预的意味,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放任。

这一时期,美联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其运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货币政策已经和财政政策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里根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是各种经济理论的大综合:

既有供给学派的成分,也有货币主义的因素,在客观效果上更具有凯恩斯主义的色彩。

因此也可以将里根经济学称为“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

实际上,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在新的财政政策自己下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也在建立在极不平衡的基础之上而且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以跨国公司为后盾的保守主义的经济势力主宰各国,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工人的福利和工资削减,失业率居高不下;

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相互竞争,初级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债务也越来越沉重,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唯一从中获益的是发达国家的各垄断财团和跨国公司。

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

从1988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

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这次危机从表现上看似乎比较温和,实际上非常严重。

这次危机经历了历时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呈现W+W型。

直至1993年9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小劳埃德特在华盛顿就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一事向新闻界吹风时,仍将包括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的“经济衰退”比做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说“我们至今还没有滑出跑道”,并呼吁日本和西欧作出努力,“以避免发生连续第五年的全球经济萧条.”在危机的恶化阶段,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5.2%,1990年企业破产数达6万家,8月以后每周宣布破产公司达1500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也严重衰退。

1991年上半年企业破产430033家,其中商业、服务业、运输和公用事业占56.6%。

失业率于1992年6月达最高值7。

8%,但直到1993年8—9月间,仍达6。

7%,高于危机始发时的5。

5%。

乔治•H•W•布什总统任职时期,继续削减预算赤字,通过了“一揽子预算妥协法案”1990年,布什和国会一致同意增税,以削减1980年代大幅增长的预算赤字。

最高边际税率提升到31%.然而,这些法案并未能使预算赤字减少。

反而带来财政赤字在1991、1992年连续两年分别高达2692和2904亿美元的纪录。

削减预算赤字的企图未能成功。

里根和布什政府都采用立法的形式控制财政赤字,企图削减财政赤字,达到预算平衡,但美国经济需要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预算平衡是很难达到的。

(三)、国家干预政策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底)

斯主义在受到新自由主义严重打击后,于20世纪90年代再次复兴。

进入90年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中,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美国更是高利率、高外贸逆差、高财政赤字,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88~1989年为2.5%,1990年下降为1.0%,1991年出现了0。

7%的负增长。

在这种形势下,凯恩斯主义者一方面继承凯恩斯国家干预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新思想,对自己的传统理论进行改革,从而形了新凯恩斯主义。

克林顿当选为总统后,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变革的前景》的经济报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

.实际上,民主党圈子内影响经济的办法主要来自于高盛原CEO,后担任克林顿政府财长鲁宾的鲁宾经济主义,它被宽泛地定义为是由抑制政府开支、降低预算赤字和贸易开放这三方面构成,它还意味着一个金融市场稳定与促使资本流动相结合,并给国家带来繁荣。

其中包含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

基本内容:

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尤其是财政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具体包括:

短期内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复苏,增加就业;

长期内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公共投资,以维持就业持续稳定增长.1993年8月通过“综合预算调整法案”,大幅增收企业税,增加了向穷人的税收返还,提高了高收入者的税率.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提升到39。

6%.90年代,国会也恢复了对资本利得收入的优惠税率。

这个法案使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实现了连续三年较大幅度的下降。

克林顿的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使他连任两届总统。

美国经济也实现了连续8年的持续增长。

而和里根一样,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也把减税作为自己执政的核心要务。

乔治•W•布什执政时期也面临着诸多之前繁荣的经济形势过后留下的诸多弊症,如:

克林顿时期的“三高"

(高增长率、高利润率、高生产率)和“三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信心下降、制造业萎缩、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率下降.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同时,小布什政府经济理念发生重要转变.小布什政府的经济理念是,宏观经济政策由强调适当政府干预向更多强调自由竞争转变。

美国经济的基础是企业,要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相应削减公共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美国需要的是小政府和大市场。

小布什的这一经济理念在税收政策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