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1838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Word文档格式.docx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2+2+2+-2-2--Ca、Mg、Fe、Cl、HPO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

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四)旁栏思考题提示:

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1.提示: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1.提示: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

这说明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

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

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1.D。

2.C。

3.D。

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

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

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判断

(1)×

(2)√;

(3)×

(4)√。

2.选择

(1)D;

(2)D;

(3)D。

3.画概念图见右图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

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

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

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提示:

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

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

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

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三)思考与讨论2:

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四)资料分析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五)思考与讨论3:

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六)旁栏思考题:

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

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

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篇二:

高中生物教材目录(人教版必修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部分目录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进细胞1.1从生物圈到细胞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5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4.3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二酶的特性)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5.4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1细胞的增值6.2细胞的分化6.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6.4细胞的癌变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2基因在染色体上2.3伴性遗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2DNA的分子结构3.3DNA的复制3.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4.3遗传密码的破译第五章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5.2染色体变异5.3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6.2基因工程及应用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1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2.4免疫调节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3.3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4.2种群数量的变化4.3群落的结构4.4群落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篇三: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Word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致教师《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

正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当深入理解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

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对于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将本模块与另外两个必修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

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就本模块来说,主要是在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自我调节),具体分析如下。

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群体,以至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遗传和进化》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本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导致系统的崩溃。

也就是说,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

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都将维持自身的稳态作为目标。

稳态的维持*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本模块中关于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水平上重点阐述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在群体水平上主要阐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可见,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本模块具有其他模块不可取代的价值。

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稳态的概念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人体内环境的研究。

1857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首先指出,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外环境,也就是身体的内环境。

虽然机体的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内环境基本不变,从而给细胞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理化环境。

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的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

”失去了这些条件,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

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1871—1945)发展了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指出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只有通过协调各种生理过程才能达成。

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

他将这种由代偿性调节反应所形成的稳定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他认为稳态并不意味着稳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完善的调节机制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来维持的。

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致教师在坎农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方法对生物学的影响,稳态的概念突破了生理学范畴,延伸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稳态。

在微观领域,细胞内的各种理化性质也是大致维持稳定的,各种酶促反应的进行受到反馈调节;

基因表达过程中同样存在稳态。

在宏观领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存在稳态。

就人体的稳态而言,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而实现稳态的观点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出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的,强调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而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下面首先分析本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

在科学方法方面,本模块重在系统分析和建构模型的方法。

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方法。

一般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定性分析,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为定量研究阶段,包括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为模型分析阶段,是在认识系统动态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试验,优化系统功能;

第四阶段为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系统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限于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本模块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此完整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是重在领悟系统方法的思想,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进行有关系统分析的探究活动时,主要做系统分析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有些活动可深入到第二阶段,比如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中也介绍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安排了相应的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领悟并尝试应用这种方法。

本模块教材还安排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方法(侧重在概念模型)。

同其他两个模块一样,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是全方位的。

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的训练、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本模块安排的探究活动十分丰富,包括实验1个、探究5个、模型建构1个、调查(课外实践)4个、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12个、思考与讨论18个、技能训练4个、制作1个。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等。

此外,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的确立等,都有潜移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