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1485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阳三中学校简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制定了校训(“勤、严、雅”)、校风(“科学、民主、团结、进取”)、教风(“博学、创新、严谨、奉献”)、学风(“好学、会学,知行统一”),确立了教师“三高三能”、学生“四有四会”的发展目标。

学校推行“五严”“四制”,民主管理,校务公开;

德育工作推行“三为主”模式和“四自”教育,建立多个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均在98%以上,优秀率85%以上,毕业率100%。

2009年湖南省首届学业水平考试全合格率名列全市第一名,2010年学业水平考试全合格率、优秀率、人平分全市第一。

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增加,二本以上上线人数2003年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到248人;

2005年突破300人大关,达到346人;

2006年王阳峰同学理科总分名列全省第五;

2009年突破400人大关、达到439人,李鹏飞同学以671分的总成绩名列郴州市理科第一名、湖南省第十名,2011年高考理科全市第二、第四名学生,文科全市第一、第三名学生均出自我校。

升学率已近99.1%。

刘晓、彭霄、刘玉、吴昊、肖良华、雷柏茂、曹攀、王阳峰、李鹏飞、陈俊屹等十余人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学生参加奥赛获国家级奖励21人次,省级奖102人次,其中陈澍、李鹏飞、刘祥麟、王晨通等分别获得数学、生物奥赛全国一等奖。

音、体、美考生上二本线每年在100人以上,举重、田径、篮球运动员多次在市、省、国家乃至世界运动会上摘金夺银,其中李萍多次获女子举重全国冠军、世界冠军,黄丽丽获女子举重全国冠军;

科技教育成果丰硕,有34件科技作品获国家、省级奖励,学校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六十五年来,桂阳三中荜路蓝缕,薪火相传,共有近四万名学子从这里毕业。

校友中,有戎马倥偬的将军,身居要职的领导,功成名就的学者、科技精英,驰骋商海艺坛的企业高管、明星大腕以及纵横体坛、名扬四海的世界冠军,还有旅居海外仍心系故土的专家博士,更有战斗在各行各业第一线的无数实干家、佼佼者。

六十五年来,桂阳三中与时俱进,风雨兼程,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研究合作研究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绿色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省科普文明大院”“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优秀学校”“省举重训练重点学校”“省文明卫生单位”“郴州市优秀基层党建示范点”“市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市优秀学校”“市基础教育先进单位”等几百项荣誉。

第一章书院旧址,育人福地

桂阳三中地处县城南端,是在鹿峰书院旧址上建设起来的一所现代化示范性高级中学。

原鹿峰书院南临古锦湖(又称镜湖,今已变成鱼塘、水田、菜地),地势平坦开阔,极目远眺,骑田岭诸峰犹如画屏。

西依能仁古寺(2004年已在原址建“诸葛亭”),其下悬崖峭壁,寺周古木参天;

其西二里许,有宝岭、芙蓉峰。

宝岭矿藏丰富,今为大型企业宝山铅锌银矿。

芙蓉峰下有蒙泉(俗称“八角井”),泉水甘洌,附近曾有赵子龙庙和蒙泉书院。

东一里许有鹿峰,上有宋代始建的七层八角砖砌中空古塔,人称东塔,塔边有古鹿峰寺。

北倚南塔岭,林木繁茂,是天然避风屏障。

古“桂阳八景”,就有六景(即“鹿峰晚照”“西寺蒙泉”“七曲朝霞”“芙蓉雪霁”“能仁烟雨”“锦湖秋水”)环带,正如“宝气夜腾西岭,霞光映照东峰,四周水绕香稻,花开万朵芙蓉”诗句所描述的一样。

此处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春夏多雾,南风习习,故夏日不暑,冬令不寒,确实是学子攻书习文的宝地。

鹿峰书院,始建于鹿峰山上,后多次迁建,才定址于今桂阳三中校园内(两株古玉兰树一带)。

据《桂阳直隶州志》载:

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桂阳守御千户李源善“日与文士会诗酒,建书院鹿头山,慨然有志儒术”。

其规模虽未及后来之书院,但其名却应缘于此。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桂阳知州戴录于城西南建“蒙泉书院”,不久自易其名为“鹿峰书院”,并移至州署后。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州宦儒章迁址城南能仁寺旁,新建“鹿峰书院”,并撰写《新修鹿峰书院记》以纪其事(全文附后)。

以此算来,鹿峰书院已逾六百年历史。

延至清末,新学兴起,书院大多改为学堂,鹿峰书院也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民国初期,改办简易乡村师范(中间曾易名“简易师范”,至抗战时停办),为桂阳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章艰辛创业,造福桑梓(1946-1953)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心思治,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各种人才。

刘淑卿女士为纪念丈夫徐连胜(曾任粤军警备司令,孙中山爱将),造福桑梓,培育良才,在其夫生前好友李济深(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蔡廷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抗日名将)的鼎力支持、协助下,于1946年3月,从香港回到桂阳,租借城西何氏宗祠作校址,创办了“湖南私立捷卿初级中学”(此前她已在广州、坪石创办了名渊、连胜两所中学),自任董事长,聘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同乡张化之先生任校长(兼国文、史地教员)。

教职员有徐懋林(训导主任兼历史教员)、雷任泰(教导主任兼英语教员)、何炳钧(事务主任)、雷明德(公民课教员)、徐成光(训导处导师兼国文教员)、曹振文(教导员导师兼国文教员)、肖嗣尧(数学教员)、谭学知(英语、劳作教员)、雷绍坦(英语教员)、谭传松(化学教员)、谭辉(体育、劳作、童军教员)、张诗烈(美术教员)、尹云朝(书记,即今之秘书)、李智文(事务员)等。

1949年3月,张化之卸任校长,由徐森麟(徐连胜、刘淑卿之子)继任至1951年初,徐芳庭任副校长。

因时逢战乱,办学经费全凭自筹,教师薪俸不高,但仍能坚守岗位,严谨治教。

学校实行三年制,每年招收一班,各班人数不等。

至1950年下期共有201名学生毕业(男191人、女10人),解放后,他们大多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干部或中小学教师,为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捷卿中学功不可没。

由于办学经费紧缺及其他诸多原因,学校难以为继,1951年3月30日,校长徐森麟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并签署协议,将捷卿中学全盘移交给县工商联。

县工商联公推贺仲舒为学校董事长,聘北平医学院高才生、儿科名医李锡安任校长。

将“湖南私立捷卿初级中学”更名为“群力中学”报省文教厅审批,因已有同名学校备案,遂改为“湖南私立培才中学”,校址不变,仍在何家宗祠,原捷卿中学未卒业学生随班转入培才中学。

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形势需要,培才中学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兼招插班生)。

1951年上期,学校共有五个班(三年级合班),班主任分别是雷嗣云、廖国基、李安治、邓芳祝、徐运伍;

设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康乐四个教研组。

至1953年上期,已有教职员工19人,在校学生215人。

学校开设政治课,并建立青年团、少先队、学生会、教师联合会组织,李自修任团书记。

此时校办学经费除工商联自筹外,国家也拨款给予支持,校长李锡安还将自己的部分诊疗收入义捐给学校;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王瑞雪等)国家也给予助学金扶持。

在党的教育下,师生爱国热情高涨,1951年7月,67名学生捐资62.4万元上缴中央,用于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1月10日,桂阳县人民政府下文全面接管培才中学,学校一面在原址照常运作,一面对原桂阳简易师范(即旧鹿峰书院)校舍进行维修翻新扩建,积极筹备,搬迁易名。

1953年下期迁入现址,正式挂牌“湖南省桂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至此,捷卿、培才两校共培养学生964人,日后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

第三章承启待兴,上下求索(1953-1965)

1953年下期,桂阳县第三初级中学于新址正式开学。

李锡安继任校长,共产党员曹牧任副校长,开始建立学校党组织。

周昌日任教导主任、颜克善任教导员、李自修任团书记;

颜叔涵、陈书纬分别任总务主任和会计。

全有校5个班,班主任分别是廖国基、李茂林、徐运伍、樊熙平、彭飞廉。

设文史、自然科学2个教研组,组长分别是肖霦、邓芳祝。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遵照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特别注重学生思想教育,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心,运用报告会、讲故事、办刊物以及学英雄、树典型等形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管理上,参照前苏联教学模式,强调教、导合一,实施教学过程的“五个原则”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五个环节”,建立健全了集体备课、观摩教学、互评互议、成绩考核等制度。

领导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教改,重视教研组建设,制定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十四项措施,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学风正,校风好。

1954年上学期,三中首届初三学生毕业,正巧赶上“招飞”,经政审、体检合格,李生宝等十名同学胸佩大红花,在县、校领导、全体师生欢送下,参军入伍,此事在全地区传为佳话。

下学期,学校推行“劳卫制预备役”制度,师生参与劳动、体育锻炼,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

1957年暑假,全县教师集中到县城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此后发动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运动,一批“出身不好”、正直敢言的学科领头人遭到揭批揪斗,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开始了。

在这场运动中,全校22名教师中有9人被划为“右派分子”,3人定为“中右”、2人被大会点名批判。

随后,又进行了“向党交心”“插白旗”“红专辩论”“兴无灭资”等一系列“自觉革命”运动,教师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但老师们出于对党、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仍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学校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全地区前茅。

1958年,“左”倾冒进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9月19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遵照“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不久即全面停课,师生炼钢铁,烧红砖,办农场(开荒土90亩、划水田24亩),养猪养鸡,农忙时还下乡抢收抢种,筑水库、修马路……直到1959年下期,教学秩序才逐步得到恢复。

由于学校能把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两方面的成果都很突出,经上级考核评审认可,桂阳三中被确定为郴州地区首所重点初级中学。

1960年,学校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方针,试行了小学、初中八年一贯制,推行了高速度、高质量的“双高课”(即同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一节课上完;

同一年级的班次,集中一块听课)和“点拨式”教学法。

这种违背客观教学规律的做法,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1962年,教育部下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很快终止了上述做法,恢复三年制,强调“双基”教学,文道合一,循序渐进,精雕细刻,务实求活。

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参加中考人平成绩列全地区第二名,桂阳三中再次名声大振。

1963年至1966年,在“四清”运动中,一些教师受冲击、处分,但学校各项工作基本上还是有序进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全地区前列。

第四章风雨岁月,曲折前行(1966—1977)

1966年,《五·

一六通知》下达,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这场浩劫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大批教师被清退,“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多达30余个,他们强行夺权,勒令学校领导交出印鉴,整天冲冲杀杀,四处串连发动,大字报铺天盖地。

许多领导和老师受到批判斗争,有的甚至被拳打脚踢、挂牌游街示众,饱受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

学校工作陷于瘫痪。

1966年8月,在城各中学造反派云集三中,真枪实弹的“内战”全面升级,整个校园阴森恐怖,绝大部分师生撤离学校,直至1968年才“复课闹革命”。

1969年,县革委会宣布三中停办,师生大多回原籍任教或就读,一部分教师则下放到光明、华泉、白水等边远山区边教书、边改造。

之后,三中又作为县委临时党校,用来举办各种学习班、扩干会。

1971年2月5日,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五·

七指示”精神,决定迁出县委党校,在三中原址创办“桂阳县五七学校”,“为三大革命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技术人才,以适应战备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谈丽华任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陈玉魁、邓德云任支委,陈覃钟任教务组长;

教师则根据办班需要从有关部门抽调。

此后三年内,共举办了师资(小教、民师、中学理化、体育)、医生(西医、中医、妇产、兽医)、农作技术(烤烟、棉花)、农机(内燃机、拖拉机手)等短训班,培训人员达三千多人。

为桂阳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下期,学校开始试招两个全日制初中班。

1974年2月,城关中学连同农场并入五七学校。

这年秋,初中扩招至5个班,同时开始招收高中班,学制均为两年。

9月,县工宣队进驻学校,队长是湘南锰矿工人王元庆。

1975年校办农场进一步扩大,有水田42亩、旱土10亩、宜林荒山30余亩,年产稻谷21000多斤,收入3000多元。

学校还在农场兴建4间教室及配套的宿舍、食堂,师生分批到农场“学习”两周,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或雨天上课,晴天劳动,农忙时则集中劳动,闲时补课。

与此同时,学工学军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校办工厂规模较大,购置了车床、刨床、钻床和电焊机等设备,主要生产幻灯机、黑光灯、实验室用铁支架和学生宿舍双层铁架床等产品。

学生在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增长了才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邓小平主持工作,“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随之深入展开,各行各业开始拨乱反正,步入正轨。

1977年落实政策,为冤假错案平反,给原受处分的24位老师分别作出了“右派改正、收回使用、撤销处分、年老退职、安排家属就业”或“维持原议”等不同的处理。

同年,知青回城,高校恢复招生,教育的春天来临。

至1978年上期,五七学校历时7年,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使教学、生产、生活及校园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校风校纪、教学秩序良好,为后来桂阳三中成为郴州地区重点中学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努力改革,全面振兴(1978-2000)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桂阳三中乘此东风,展翅腾飞。

1978年8月,学校复名“桂阳县第三中学”,并被地区教育局确定为郴州地区重点完全中学。

肖大荃、李宗省、陈覃钟、李国稠、何昌亮、卢庆桃、邓伟元先后担任校长、党支书,同时选调苏育芳、秦珍等一大批教学骨干到三中任教。

逐年培训师资,接纳大中专院校优秀毕业生壮大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确立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

以“勤、严、雅”为校训;

形成了“科学、民主、团结、进取”的校风,“博学、创新、严谨、奉献”的教风,“好学、会学,知行统一”的学风;

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

到二十世纪末,桂阳三中办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1999年9月跻身湖南省重点中学行列。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学校既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也为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合格的劳动者。

250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旅居海外。

其中有科技尖兵,教坛精英,体艺明星,也有身居要职的干部,搏击商海的弄潮儿,也有科学种田、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如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邓小刚,清华大学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邱显清,北大物理系教授雷奕安,高中毕业带领全村青年科学种田、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的刘九生,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的何艺,国家邮政局软件中心工程师何莉,举重世界冠军李萍,中南林业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湖南美术协会会员邓莉文,现在北京从事舞蹈表演的演员刘晓茜,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演员卢琼等等。

有旅居海外从事各种工作、各种行业的校友达数十人,其中旅居美国的有秦林洪博士、张学艺博士等10余人。

一、机构和管理

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逐步健全部门设置,优化组织机构,成立了党支部、校长室、工会、团委,李宗省、陈覃钟、李国稠、何昌亮、卢庆桃、邓伟元先后任党(总)支部书记,肖大荃、李国稠、何昌亮、卢庆桃、邓伟元先后任校长,雷裕培、欧阳义愿、陈玉魁、张克元、伍传令、李金娥、袁常根、唐韵、曹亚毅、吴绪意、肖贤江、黄崇周、陈长林、段天平先后任副校长,袁常根、张克元、黄昭炫、匡英志先后任工会主席,李伟生、黄承武、廖建清、陈亮、卢勇先后任团委书记。

学校处室部门有办公室、教导处(教务处)、政务处、总务处(后勤处)、教研室(教科室)。

另设民主管理机构,80年代是校务委员会,由支书、校长、行政干部、教职工代表组成;

90年代是“教职工代表大会”,成员直接由教职工大会选举产生。

学校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善于用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保障教育教学目标实现。

依据国家教育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并实施了《桂阳三中章程》《桂阳三中教职工聘任方案》《桂阳三中教学常规实施细则》《桂阳三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桂阳三中教代会章程》《桂阳三中财务管理制度》等几十项管理制度。

全校形成了思想开心,工作、学习舒心,领导放心的良好氛围,营造出一个校风正、班风好、教风严、学风浓的全新育人环境。

1985年以来,学校获省市级奖励172次,获国家级奖励46次。

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学校党组织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红旗党总支”。

199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邓伟元校长赴京出席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二、教职工队伍

学校历届领导,重视教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激励教师争当名师,勇立潮头,大展风采。

学校在改革开放之初,教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

据1983年统计,当时全校教职工8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8人、专科29人、中师(高中)19人、初师(初中)10人、高小以下4人。

为此,学校一方面广纳贤才,从三条途径扩充优化教师队伍:

一是争取县教育局支持,从县内外抽调优秀教师,二是接收大专院校优秀毕业生,三是选送教师参加脱产进修和函授学习。

到2000年,全校有教职工205人,本科学历177人、专科学历15人,其中,高级教师42人、一级教师85人、二级教师47人。

一支学历合格、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

涌现了饮誉全省乃至全国的省特级教师苏育芳、秦珍,“湖南省优秀教育世家”陈国柄,入选《中国当代名师》的郑富琏等众多名优教师。

三、德育工作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不断创新德育机制,提高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

建立了一支校长挂帅,教导处主抓,工会、团委、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协作的德育队伍。

确立了“班主任为主操作,班级为主阵地,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形式”的德育工作“三为主”原则。

制定了《桂阳三中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有关规定》(1990年)、《桂阳三中德育常规执行细则》(1992年)、《桂阳三中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学生评定制度》(1997年)等多项规章制度。

坚持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师生代表作国旗下讲话,各班每周上好一节周会课,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赖宁、“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学校每学期评选“十佳学习标兵”“十佳文艺之星”“十佳团干”等身边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超”先进的热潮,涌现了许多优秀团员、先进青年。

学校重视班主任、年级主任培训,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养成教育,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优秀率86%以上,违法犯罪率为0。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了拾金不昧的曾迪、勇救落水儿童的尹朝晖等优秀学生。

雷波同学获杨尚昆主席颁发的“《半月谈》奖学金”,王亚军同学获全国“希望在改革”读书教育活动一等奖,并参加在烟台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夏令营。

1997年何莉同学被评为市“十佳中学生”,高三学生宁柱、李延辉、彭溶、陈玉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桂阳三中首批学生党员。

1982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五讲四美’先进集体”,1991年获“《党在我心中》读书活动”国家级组织奖、全省“做党的好孩子”读书活动先进集体,1992年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好》读书活动”组织奖,1996年获“全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读书活动”组织奖。

2000年学校被评为郴州市“文明标兵单位”,被省教育厅列为“三湘名校宣传单位”,校团委被评为郴州市“红旗团委”。

1994年王菊花老师被评为郴州市“十佳班主任”,2000年陈俊慧老师被评为“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四、教学教研

1978年,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和课时,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强调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与此同时,举办学科讲座,开展学法指导,开放图书室和阅览室,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有“语基学习小组”“科技小发明组”“后进生辅导小组”“田径代表队”“篮球代表队”“校文艺代表队”“兰野艺术小组”“栖真文学社”等等,经常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各学科每年举行一次学科竞赛,挖掘学生潜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中学生作文竞赛、省中学生化学竞赛等竞赛,1985年至2000年共60场次,215人次获奖。

教学成绩大幅提高,1998年高考,各科人均成绩均超省平,其中英语、物理、化学、数学都超出10分以上;

1999年高中毕业会考,九科合格率为99.2%,列为郴州市省重点中学第二名,高考本科上线126人,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连年100%。

劳技、实验考查合格率均为100%。

学校十分重视教研教改工作,设立了教科室(教研室),下设学科教研组、年级学科备课组,制定完善了教研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

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教学比武、教研论文竞赛、经验交流座谈会,进行教法探索、学法指导、实验演示、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