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093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docx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并加以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

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

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最终,爱因斯坦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光既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2)结合人们对光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说明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

答案要点:

一、辨析题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按照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可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这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两者是根本对立的。

一元论和二元论是根据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划分的哲学学说。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联系的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第二,变化发展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第四,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事物可以被认识的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立的焦点。

1.

(1)材料1属于二元论观点。

笛卡儿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与精神,但其把精神看作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原,在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

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

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这些客观精神派生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两者都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本原与派生的关系、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3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摄影、复写、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但材料1认为事物变化是自身具有的属性,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会变化,各种规律也会变化。

材料2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变化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材料3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性,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成是精神性的、主观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否认了运动变化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3.

(1)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这种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既“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看,牛顿就光的组成部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却不成熟,因而不久就被光波动学说所否定,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一次否定;

接下来,光波动学说被量子力学所验证的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所否定,这是第二次否定。

显然,在这两次否定中,后者并不是简单地全盘抛弃前者,而是在继承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即扬弃。

最终找到了组成光的基本成分——具有波动性的微粒,这是一个典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生动地展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最真实的、最本质的反映。

1.阅读下面有关真理论述的材料: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

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⑴材料1、2的观点一致吗?

为什么?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的观点。

⑵材料3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1.⑴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

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的基本观点。

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这是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真理论的基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

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⑵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其次,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

最后,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材料4】

毛泽东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材料5】

马克思指出:

“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恩格斯也说: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它,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

请回答:

⑴材料1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⑵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说明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⑶材料4是什么观点?

材料5体现了什么思想?

2.用有关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思想?

1.⑴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⑵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唯意志论)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宿命论)的典型观点。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唯心史观,都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⑶材料3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材料5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人个的历史作用的正确观点。

说明了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英雄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时,英雄人物的出现也与自身的主观条件,包括意志、品质、经历、教育以及机遇等因素有关,具有历史的偶然性。

2.⑴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

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⑵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⑶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

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第四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

2.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这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3.资本是以商品、货币等形式存在的,所以,一切商品和货币都是资本。

4.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1.阅读下面材料:

2009年至2010年,半年时间内,大蒜疯涨,价格超过肉和鸡蛋。

从6元一斤猛窜到10元一斤,部分城市的超市里曾卖出12元一斤的高价,超过了上好的五花肉的价格。

“蒜你狠”成为2010年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

2011年,“蒜你狠”却变成了“蒜你贱”。

金乡县鸡黍镇西李村村民王伟今年又种了6亩大蒜,不过他已经体会不到去年价高时的喜悦了。

“去年这个时候,大蒜每斤卖到3元5毛,现在只有7毛来钱。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经销商们普遍认为,造成今年大蒜价格狂降的根本原因,是大蒜产量增加。

去年蒜价上涨的原因,在于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锐减,产量下降;

而气候原因和疏于管理导致的单产降低,更是加剧了大蒜产量的下滑。

而今年行情却正好相反。

“由于去年大蒜价格一路走高,大蒜市场火热,致使许多蒜农扩大种植面积,产量增加明显。

可是,今年大蒜产量到底有多少,却是一本糊涂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蒜收获已经两个多月,全国层面上,至今没有哪个部门对今年的大蒜种植面积、产量等信息予以统计和披露。

这导致了蒜农蒜商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没有依据,面对市场变化无所适从。

采访中,金乡县蒜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此都表示不解和不满。

“大家都说今年蒜多,但至今仍然没有权威数字。

说多,是相对于去年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来说。

按正常的需求量,我感觉价格不至于这么低。

” 

-----2011.07.17《人民日报》,2011.07.18中国观察

【材料3】

在经历了2010年暴涨、2011年暴跌后,近日大蒜的价格再次起飞。

记者6日在广州东川新街市看到,鸡蛋价格达到5.2元/斤,大蒜也要6.8元/斤,不少市民大呼“不蛋定”。

省价格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

受去年蒜价低迷影响,今年农民种植大蒜积极性不高,主产区天气不佳也导致产量预期下降,再加上气温回暖较慢,导致新蒜上市时间推迟,近期全国大蒜市场价格均呈现一定幅度的上涨。

---2012.06.07《羊城晚报》

【材料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姜长云表示,在丰收—跌价、减产—涨价的轮回中,农民每次都滞后于市场的脉动,永远“踩不准点”。

此前,这种情况在香蕉、桔子、白菜等多种农副产品市场均有体现。

他建议,国内亟待建立有关交易市场,以规避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的一再发生。

与“蒜你狠”类似的还有“豆你玩”、“姜你军”、“猪你涨”等,形容绿豆、生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一路飙升,超出合理范围。

豆与蒜都是民生必需品,昨天“蒜你狠”,今天“豆你玩”,明天再冒出一个新玩意儿,农产品价格已个个无节制疯涨,以致失控,民生最为受伤,不仅要消费者为高消费买单,也不会给农民带来好处。

⑴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对大蒜价格涨跌的原因进行分析。

⑵透过这些事件,说明我国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2.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某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

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⑴计算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有多少?

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⑵阐述什么是剩余价值规律?

 

1.此观点错误。

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

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

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

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

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把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

2.此观点错误。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价格常常会偏离价值而与价值不一致;

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又反过来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向价值回归。

因此,从较长时间看,价格虽然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

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此观点错误。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经济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机器、厂房是一切生产的物质要素,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充当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4.此观点错误。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又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每个资本家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因此,恰恰相反,不是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恰恰相反,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

5.此观点错误。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来表示即c:

v。

资本家为了追逐尽可能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获胜,总是竭力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新的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每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相应增多,意味着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而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不变资本部分所占比重相对增多,可变资本部分所占比重相对减少。

1.⑴大蒜价格的涨落可以用价值规律来解释。

价值规律的表现就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

大蒜价格接受市场调节,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升。

这是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热钱的炒作也是大蒜价格变化较大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告诉人们,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⑵市场调节具有信息滞后性,调节事后性的缺点,政府进行调控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尤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

我国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放开价格,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同时,也要重视配套服务的健全,比如权威高效的信息平台的建立,对市场行为的规范,相关法规的健全等。

2.⑴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国部分构成的,即w=k+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14.9)×

1.88×

30=7.75×

30=437.10元

再求剩余价值率:

m'

=m/v=437.10元/32.24元×

100%=1351.58%

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剩余价值率为1351.58%。

⑵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

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

从价值增殖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

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比他自身的劳动力的价值更大,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

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价值增殖运动中,维持、发展和扩大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