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0846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Word格式.docx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

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

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

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

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识的评价,从而体验到危险却无法摆脱困境,消除紧张状态,只好压抑到无意识中去,然后又以情绪或反应的形式表露出来。

3.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补充和改进,也就形成了新精神学派。

他们把情绪放在更大的心理环境中考虑,认为能量释放:

冲动、动机、知觉、认知、意识和无意识都与情绪的形成有关,特别强调情绪对动机的影响,也认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力。

新精神分析学派将情绪放入人格系统中,认为幼儿早期的重大情绪体验若被压抑,其能量会被固着而永久性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幼儿早期同时进行的认知、情感活动的交互作用会形成认知——情感结构,这些结构会固定而成为个性的感情特征,明显地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认知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是情绪的当代理论的主要成分,并且随着对认知在情绪中作用的认识,前者又延伸出了结构主义。

1.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理论。

也就是说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才同的情绪反应,如在森林中见到老虎和动物园见到老虎产生的情绪体验不一样,前者产生恐惧情绪,后者是好奇。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基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该理论是现象学与生理学的混合产物。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综合征”,情绪难以下定义在于其不是单一变量,这就是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纠正了传统心理学和哲学将情绪和理智看作绝对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观念,没有把情绪和认知截然分开,也没有把情绪看作是特别原始的功能。

他主张要了解情绪症候群就必须对情绪的反应成分进行分析,把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关系也要纳人情绪的综合分析之中。

他认为人与所处具体环境对本人的利害性质决。

其具体情绪,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是因为它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义,而种种不同意义是通过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的。

也就是说,情绪是对意义的应,而反应则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学说

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论吸收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建立了一个“情绪唤醒模型”这个理论既强调认知加工,又在认知加工中纳入了神经激活的干预,丰富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包括几个动力系统:

一是对外界的知觉信息的“知觉分析”;

二是“认知比较器”,是对知觉分析与已建立的内部模式(包括对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意向或期望的认知)进行比较与初步加工,认知比较器附带着庞大的神经系为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它们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三是对认知比较进行系统的加工。

当前的知觉分析引起对过去储存信息的再编码,导致新的判断或预期。

如果知觉分析与预期判断吻合,则情绪不发生;

如果出现差别,出乎意料,违背意愿或无法应对时,认知比较器会迅速发出信息,动员神经过程,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激活状态,就产生了情绪。

(三)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就是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认为:

一切情绪都是适应和调节行为的,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

该理论认为:

动机——分化理论明确提出了情绪的作用问题,是对情绪的副现象论的挑战,与认知——评价理论是对立的,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表情思想,对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的沟通作用和面部反馈对情绪体验发生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进化论引申出情绪的分化观,深化了各种情绪具有不同性质和情绪的观点。

二、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1.定义

黄希庭认为情绪(emotion)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等复杂成分,情感(feeling)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

因此,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但情感这个概念通常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

此外,心理学中也用感情这个术语。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

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情感。

这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很常见。

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在谈到情绪时常用“感情”这个词,而情绪则被看成是无意识的表现。

2.情绪情感与认知

情绪情感与认知关系密切,孟昭兰认为他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认知加工的不同水平制约着情绪的等级水平,并且情绪受年龄、感性、理性差别的约,这是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角度上来看的。

还有认知与情绪二者的发生统一在它们整合的神经结构的操作之中,以及发生在不同的神经结构等级的操作之中。

同时,刺激物的性质在刺激物之间(如刺激并列或刺激构造)和刺激物与个体的关系之间(如刺激的意义)的影响上制约着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

例如:

个体的一般行为、接受文化熏陶、获得道德教育、培养艺术欣赏以及从事经济活动,都是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而从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来看,情绪的适应性价值和组织性作用随时会对入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发挥作用,并且情绪情感随时会通过心理的各种操作方式(如知觉、注意、记忆与思维等)监视着个体对行为的反应,实现着人类的基本的生理满足和社会活动需要。

3.情绪体验的维度

情绪体验的维度包括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四个维度。

强度指的是情绪体验有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

如“怒”的情绪体验,从轻微的不满,生气,到稍强的愠怒、激愤,再到更强的大怒、暴怒,强度是在不断地提高;

再比如对“喜”的情绪体验。

从最弱的适意,逐渐增强到愉快,欢乐,强度再强就是大喜、狂喜.情绪体验的强度更多受到对象意义的影响,意义越大,则引起的情绪越强。

快感度是在根本上与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得到满足就会体验到快乐,不能得到满足或与需要抵触的体验就是不快乐,但有些情绪体验,如怜悯、惊奇既不是明显的快乐也不是明显的不快乐。

其实快感度也就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或不快乐的程度上的差异。

当然,情绪的强度会影响到快感度,比如“渴望”一般有快乐的体验,但是过于强烈且持久的“渴望”通常会是不快乐的体验。

紧张度是指紧张的情绪体验通常与活动的紧要关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相联

系。

活动或事件的成败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关键时刻到来时情绪就越紧张,而关键时刻过后更能体验到轻松或紧张的解除。

复杂度是指各种情绪的复杂程度不一样,即或是对立的两种情绪体验,其复杂程度也不是对等的。

比如“爱”的体验有柔情和快乐的成分,而“恨”的成分则包括有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

(二)情绪的功能

孟昭兰认为情绪对个体的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的动机功能

对认识活动的驱使主要是通过兴趣情绪明显地表现出来,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人去认识事物,兴趣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导致注意的选择与集中,支配感知的方向和思维加工,从而支持着对新异事物的探索,这就是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motivationalsystem),它能够驱使有机体产生反应、从事活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情绪所表现出来的动机作用体现在人们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

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相应生理行动(S.Tomkins,1973)这就是情绪对生理活动的作用表现。

例如,人在缺水或缺氧的情况下,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产生补充水分或氧气的生理需要。

但是这种生理驱力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驱策行动,而这时产生的恐慌感和急迫感起着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信号的作用,并与之合并而成为驱使人行动的强大动机。

此外,情绪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例如,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何种情况下发生,恐惧均能使人退缩,愤怒定会发生攻击等。

2.情绪的适应功能

人类个体发育几乎重复了动物种系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

人类婴儿在出生时,由于脑的发育尚未成熟,不具有独立行动和觅食等维持生存的基本能力,他们靠情绪信息的传递而得到成人的哺育。

成人也正是通过对婴儿的情绪反应体察他们的需要,并及时调整他们的生活条件的。

情绪是进化的产物,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三成分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作用在于发动机体中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

将相应的感受通过行为(表情)表现出来,以达到共鸣或求得援助。

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服务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这就是情绪的适应功能的本质。

无论是儿童或成人,表示情况良好他们会用快乐,表示急需改善不良处境他们用痛苦,而忧伤以及忧郁则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无助,愤怒则常常是他们表示反抗的工具。

同时,人生活在高度人文化的社会里,情绪的适应功能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人们用微笑来向对方表示友好,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联结,掩盖粗鲁的愤怒行为等,情绪起着促进社会亲和力的作用。

但是,在个人之间和社会上挑起事端也会产生较强的情绪对立,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总之,各种情绪的发生,时刻都提醒着个人和社会,需要去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和状态,以求得良好适应。

社会有责任去洞察人们的情绪状态,从总体上作出规划去适应人类本身和社会的发展。

3.情绪的信号功能

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一种无声的沟通方式,它是由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和身体姿态变化所构成的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互相了解。

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

情绪信息的传递是对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在许多情景中,表情能使言语交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的情况明确起来,成为人的态度、感受的最好注解;

而在另一些场合,人的思想或愿望不宜言传,也能够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

在电影业发展早期,无声电影正是通过演员的各种表情动作来向观众传递信息的。

4.情绪的组织功能

情绪作为独立的心理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A.Sroufe,1976、1979),一般来说,正性情绪起协调的、组织的作用;

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情绪执行着监测认知活动的功能,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情绪起着不同程度的组织或瓦解认知活动的作用。

有研究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其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及强度。

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曲线呈倒“U”形,过低或过度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

这些研究结果符合关于不同唤醒水平的情绪对手工操作的不同效应的叶克斯一道森规律(九Welford,1974)。

而对负面情绪来说,痛苦、恐惧的强度与操作效果呈直线相关,情绪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与痛苦、恐惧不同的是,由于愤怒情绪具有自信度较强的性质和指向于外的倾向,中等强度的愤怒一旦爆发出来,有可能组织个体倾向于面对的任务,导致较好的操作效果(孟昭兰,1984.1987)。

这些研究结果则补充了叶克斯一道森曲线。

情绪的组织功能也体现在影响人的行为上,人的行为常被当时的情绪所支配'

如人的情绪积极乐观,则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往往对别人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并且勇于承担责任;

而当人的情绪消极悲观,则随之会产生悲观的意识,往往会消极失望,也会产生一些攻击性。

也就是说鲍尔的研究表明,当人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回忆那些带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

如果识记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G.Bower,1981),也就是说情绪具有一种干预记忆效果的作用,使记忆的内容根据情绪性质进行归类。

这就是情绪的组织功能对记忆的影响。

情绪的功能向我们揭示,人们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都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发生影响相结合的反应。

情绪既服务于人类基本的生存适应需要,又服务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情绪卷入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和实际生活,成为人的活动的驱动力和组织者。

(三)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

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就是情绪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也称为情绪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

表情有通信的作用,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研究表明,表情具有先天遗传模式,儿童未经教育便表现出的受伤或悲哀时的哭泣、欢乐的发笑的这些表情,都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的多数面部表情也存在着共同性,与个人成长的文化无关。

类似下图展示的常见表情,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都能比较准确地识别,明确其比较接近的情绪状态。

常见表情圈

第一行:

高兴、惊奇、生气、厌恶;

第二行;

恐惧、悲伤、轻蔑

(引自[美]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

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当然了,人的基本情绪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受到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情绪越复杂受文化影响越明显。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表情的表现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联,有时候往往需要掩盖一些真正的情绪表现,夸大或修饰自己的表情,或故意表现出与自己真实情绪表现不一致的表情,这是心理学上的“表露规则”。

(四)情绪情感的类型

1.情绪的类型

(1)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与生俱来的,通常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也称为初级情绪。

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同四种基本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

快乐是所想的目标达到,在解除疲劳之后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一般来说与自己的愿望的程度有关。

比如愿望较低,目的无足轻重,快乐的体验程度会比较低。

而相反的目标高远,且意外达到目标,更容易体验到极大的快乐。

快乐情绪通常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快乐的人认为世界更安全,做决定更容易,合作精神更高,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人际关系更加协调。

悲伤是一种负面情绪,一般是失去所期盼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引起以不愉快、心情低落的情绪。

依据失去东西的价值的多寡,悲伤的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遗憾、失望、痛苦、难过、悲哀、哀伤等。

悲伤通常会伴随着哭泣、失眠、难过、抑郁、焦虑、食欲减退等身心反应。

悲伤对人有消极作用,严重的悲伤可能会转化为抑郁或忧愁,使人失去动力,陷入无助,个人幸福感降低,也会使个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同时带来身心功能失调。

但悲伤也具有积极意义,个体因悲伤而获得社会同情和支持,也会激发个体面对问题而勇于改变。

日常生活中的生气或发脾气也就类似于愤怒。

它是由于愿望或目的不能达到或者顽固地、一再地受到妨碍而逐渐积累形成的。

如果是由于不合理的原因或者他人的蓄意、不公正、可以避免的行为引起时,更容易产生愤怒。

愤怒情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能量以备自我防卫,可以向对方表达负向感受,引起别人注意而调整不平衡关系。

但是若长期处于愤怒情绪下,容易使意识狭窄,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减弱,容易导致攻击或暴力行为。

同时长时间的愤怒情绪也容易导致身心疾病,不利于身心健康。

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可怕情境而产生的强烈的、不愉快的、害怕的情绪体验就是恐惧。

这种情绪通常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力量和能力而导致的,通常伴有强烈的生理唤醒,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它是一种警报系统,可以使身体为逃离和避免危险做好准备,但恐怖程度过强或时间过长容易使人产生回避动机,降低主观满意度,也会出现身体不适、倦怠和枯竭等身心症状,出现焦虑症和恐惧症,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和生存。

(2)情感的类型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是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人类的高级情感主要有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

人在欣赏自然景物和文学艺术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就是美感。

它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且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阶层因审美标准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理智感通常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相联系,是人的认识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在个体的认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会推动人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具有理智感的人,通常会对新的发现产生愉快和喜悦之情,对矛盾之事流露出疑惑与惊讶,对犹豫不决产生疑虑。

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则是道德感,它通常与人的道德观念对各种社会行为所做出的道德评价相关联。

道德感包括政治道德感、对他人行为及其人际关系的道德感和个人行为的道德感三种。

道德感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阶级中的标准是存在差异的。

(3)情绪状态的表现形式

个体在情绪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身体变化及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状态就是情绪状态,它具有持续性、外显性、情境性和个体性等特点。

情绪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激情、心境、和应激。

激情(intenseemotion)是一种短暂、迅速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处于激情状态下的个体通常自我卷入程度很深,心身失去平衡,不能自我控制,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也不能评价自己行为及其意义。

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如对立意向的冲突、危险情境的突然出现、失恋、遭受侮辱等都容易引起激情,会出现难以克制的强烈的愤怒感、绝望感、悲痛感,通常还伴随有机体的剧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

心境有别于其他情绪状态之处在于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等,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体的心境与生物节律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境变化与其作息时间有关(黄希庭,郑涌,2005)。

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心境一般催人上进,乐观积极,有时候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够克服取得成功;

而消极的心境则容易导致个体颓废悲观,缺乏积极性,丧失希望;

此外,愤怒的心境也会让个体产生迁怒于人的不好的其情绪,恐惧则会让个体表现出疑神疑鬼,对别人失去信任,这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与阻碍的作用。

应激(stress)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出乎于意料之外的紧张状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通常会将个体的各种资源加以调动来应对紧张状况。

在应激状态下,生理的强烈变化可能会带来焦虑、烦躁、恐惧、情绪波动、激动、发脾气、自责、自卑、自罪、害羞等诸多负性情绪体验,也会随之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中断或混乱、记忆减退、决策力下降等诸多心理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故个体一般不宜较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情感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具有社会性;

而情绪则比较低级、简单,不仅人具有,动物也常发生。

情绪反应是一种比较简单、低级的心理活动方式,人和动物都具备,比如人接近动物时,或对动物有可能存在一定威胁时,动物都会作出一种本能的反抗行为,同时伴随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像咆哮、警觉、对立甚至进攻等外在表现方式实际上就是其强烈情绪的一种表现方式。

而动物通常不具备有情感的心理活动。

因为情感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内心体验,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动物所不能做到的,只有具备高级神经活动性能的人才能够实施和拥有。

②情感带有很大的稳定性;

而情绪由于与相应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得本身表现带有很大的情境性,通常在相应的情境消失之后或离开相应的情境后这种情绪就会很快消失。

比如愤怒、惧怕、狂热之类的情绪,会因为外部环境的消失很快就会消失,通常不会很长时间保持这种情绪,如果长时间保持这样的情绪状态,可能导致精神性异常的出现。

而情感由于是对某一类事物较长时期以来形成的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意愿的内在主观体验,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说对某人或某事物的爱的情感,通常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发生改变。

情绪与情感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绪调节

情绪是行为的调节者,也是调节的对象。

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就是情绪调节(孟昭兰,2005)。

情绪调节既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更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证。

(一)生活压力与情绪

现代人生活在压力的包围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压力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更多地处于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活动既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