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0788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x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

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

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

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

”呜呼!

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

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

 

【字词注释】

 

①学者:

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⑤生乎吾前:

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

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

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

因此,所以。

(11)无:

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

从师的风尚。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

超出(一般)人。

(15)犹且:

尚且,还。

(16)众人:

一般人。

(17)下:

低于。

(18)于:

向。

(19)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

对于他自己。

身,自己。

(21)耻师:

以从师为耻。

(22)惑矣:

(真)糊涂啊。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

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其,指书。

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

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

(24)句读之不知:

句读的不明。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

(25)或师焉,或不(f%u)焉:

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26)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遗,丢弃。

(27)巫医:

古代巫医不分。

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8)乐师:

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29)百工:

各种手工业工人。

(30)相师:

互相学习。

(31)族:

类。

(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

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33)年相若:

年龄差不多。

相若,相似。

(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谀,阿谀、奉承。

(35)复:

恢复。

(36)不齿:

不屑一提。

意思是看不起。

(37)乃:

竟。

(38)欤:

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39)常师:

固定的老师。

(40)郯(t2n)子:

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41)苌(ch2ng)弘:

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42)师襄:

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

(43)老聃(d1n):

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44)之徒:

这些人。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6)不必:

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

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

(49)六艺经传(zhu4n):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50)通:

普遍。

(51)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的限制。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52)嘉:

赞许。

(53)古道:

指古人从师之道。

(54)贻(y0):

赠送。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

“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唉!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

“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图示导读】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阐发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

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

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简介】

 

选自《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吉永(今属江西省)人。

天圣进士。

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