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0764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2012年三年级上学期国学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三年级,对于国学有了初步的印象。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因此,在以往的基础上,本学期将引导学生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  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包含“经典驿站”、“艺术乐园”、“名胜游踪”和“古诗回味”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艺术乐园 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名胜游踪  展现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诗回味  展示一些经典的古诗,欣赏古诗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教材基本表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文经典中的精华部分)、“人物剪影”(通过原点白描引出所要介绍的名人志士)、“诗话揽胜”(以古诗词的形式导入名胜概貌拉近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目标)、“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阶梯”(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能将经典回放中的优秀国学篇目进行背诵。

2、能将与“经典回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主动的资料收集,并能进行分析,成为自己的另一份经历。

3、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将经典回放中的优秀国学篇目进行背诵。

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措施

 1、通过家长检查、同学互查、教师抽查来巩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2、充分开拓班级展示栏的宣传功能,把学生好的国学个人感悟作品进行张贴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

  3、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诵读活动。

六、教学进度

每周学习两课时,做到不间断。

课间和周末的时间,安排学生对国学的相关作品进行资料的收集及阅读,并请家长做好“亲子阅读”的工作,便于学生更好的、及时的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

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

“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

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

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

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

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

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

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

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

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

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

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

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

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

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

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

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

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诗经.秦风.蒹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让我们再次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理解《蒹葭》吧!

(一)作品简介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1、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们已经知道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2、在《诗经》中,还有三种作者写诗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

直接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二)《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诗经》有15国风。

《蒹葭》为《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蒹葭》,是一个最能体现《诗经》创作特色的绝好代表。

通过对于《蒹葭》的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更好的体会《诗经》这一诗歌起源的无穷魅力。

(一)教师范读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俟。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

(二)学习课文

1、老师范读,正音。

2、学生听录音配乐自由朗读课文,(出示投影)理解诗句。

⑴划线断句:

①指名读诗句,正音,断句。

②自由读,依据课后注释,理解字词意思。

蒹葭:

芦苇苍苍:

茂盛的样子

谓:

思念所谓伊人:

所思念的那个人

一方:

另一边

⑵带入字词解释,理解诗句意思。

(四人讨论)

深秋的早晨,河边茂盛的芦苇丛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歌者所想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想要见她,但是障碍重重,不能相见,四年则更深。

①请学生站起来翻译。

②老师再简要疏通大意,提重点。

⑶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出示课件)

⑷表现手法:

兴:

诗中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借深秋的早晨,河边茂盛的芦苇、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烘托人物的心情。

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3、学生齐读,放录音。

4、指名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小结:

1、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这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

(所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学生自由读,体会诗意。

3、指名读课文,带出自己的语气和感情。

4、全班齐读,读出诗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

1、熟读《蒹葭》并抄写。

2、能熟练背诵此诗。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

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

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

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

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

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

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

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

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

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

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

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

(出示挂图:

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

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

(生:

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

[板书课题:

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

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

(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

(石子和树枝)。

   7、师结:

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第三单元名胜游踪

泰山美景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

2.背诵杜甫《望岳》

3.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

4.积累泰山文化。

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

哪位同学能背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

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

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泰山日出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登山抒怀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

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

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

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

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

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

1.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奖励:

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

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第四单元古诗回味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

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

江上打鱼的人。

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

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注释:

往来:

来来往往。

      但:

只。

美:

鲜美。

      出没:

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元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

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

“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

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

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

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

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

那种感觉是~~

  (学生:

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

思念故乡)[板书:

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

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

5分钟)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

7分钟)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

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

(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

(床前明月光)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

5分钟)

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吧!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