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0480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点.docx

《教育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点.docx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身心的发展的规律性及要求

(1)顺序性:

人的发展先后顺序,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2)不平衡性:

不同年龄发展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

(3)阶段性:

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4)个别差异性: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5)整体性:

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的能动性,教育。

内发论——内在需要:

人之初性本善

外铄论——外在力量:

人之初性本恶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3)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5、教育对人的发展(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6、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生产力制约教育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促进生产力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维持或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选择提升文化

7、教育目的

①教育目的(定义):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②教育目的制定受到:

生产力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影响。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史同步的。

③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④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育方针除规定教育目的外,还规定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的问题。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而言,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落实。

⑤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托尔普、涂尔干):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的发展。

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制)

双规学制(西欧),单轨(美国),分支型(苏联)

我国学制:

清-壬寅学制-癸(gui三声)卯学制,北洋政府-六三三制

现行学制:

“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9、课程

①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综合,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具体学科。

②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教育机构或学校制定的有关课程的文件

课程标准:

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教学实施建议等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规范用书(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科书编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基础性,实用性,内在逻辑型与教学法统一,表达确切,强化联系性。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讲义)

④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的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⑤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社会中心课程论

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不同年龄发展水平,选出基本的知识组成不同的学科。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一)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中心;

4.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做作用。

(二)评价:

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积极方面:

1.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递;

2.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

3.根据学科逻辑编排教材,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消极方面:

1.易于割裂相关知识;2.往往与现实问题脱节;

3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杜威

(一)主要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2.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

3.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二)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消极方面:

忽视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对教师要求较高,降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

⑥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机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总之:

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生成和自主学习,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

10、教学

●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还记得吗我们当时一起背过这)

●教学任务

(1)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情感

●两对关系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等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还有课外活动

11、教学过程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②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③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与B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A为B的基础,B提高A)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就是说老师教的东西是间接经验,学生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是直接经验),但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了知识会变聪明,聪明的人学知识快)。

(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防止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脱离知识上的传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注意:

知识不等于智力。

不同: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实际的能力。

传授了知识不等于智力会提高。

学生的智力还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习方法、运用知识有关。

联系:

相互统一。

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2、教学原则

一个理科生起床后拱直背调低音量寻找教学原则

(启发性)巩固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文化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

基本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教师提高自我水平

②直观性原则:

通过学生观察或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基本要求:

选择好直观教具、语言直观。

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

③启发性原则:

激发学生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基本要求:

激发学生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

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⑤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记忆,并加以运用

基本要求:

要理解知识,注意复习理科音量拱直

⑥循序渐进原则:

按逻辑顺序进行教学

基本要求:

按顺序,抓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⑦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区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

了解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

⑧量力性原则:

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并有一定的难度

基本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著作

教育思想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不牵引,不抑制)

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学不躐等。

”(等:

等级)

循序渐进原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

13、教学方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①讲授法(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②谈话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③练习法(作业、习题)

④演示法(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ppt等)

⑤实验法(运用仪器设备,自己做)

⑥讨论法(学生探讨)

14、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

优点:

(1)有利于高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缺点:

一刀切,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创造力的培养;

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学围绕上课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循序进行、周而复始的工作流程。

教学流程(基本程序)主要有五个环节:

1.备课:

前提与基础

2.上课:

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上课的延续

4.课外辅导:

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环节

(1)检查:

考查和考试;

(2)评定:

记分(百分制,等级制),写评语。

16、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作的测评。

它对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进行评价、

17、一节好课的标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①目标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

④结构紧凑;

⑤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18、德育

①定义:

德育是培养品德成长,促成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②道德认识:

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行为:

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个体表现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③德育过程

(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开展德育活动时,兼顾各要素,开展德育,可以从知或情或意或行开始)

(3)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④德育原则

一致性连贯性严格;长善救失

周鹏的知音,在一连集体中,延长梳理德育原则的时间。

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集体中教育;疏导;理论。

(1)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联系学生生活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有话好好说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人,严和爱相结合

(4)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在集体中教育——依靠学生集体,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与集体左右结合

(6)长善救失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校内外两方面

(8)因材施教原则

⑤德育方法(看一下就好)

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榜样: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式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方法。

锻炼

修养:

如立志反思箴言等

陶冶:

指教育者创设情境和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

奖惩

制度

19、美育

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

意义:

使教育走向完善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

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2)有助于完善教育自身

(3)有助于协调德智体各育的功能:

美育培养人不计功利,使人高尚;美育可以提高人的学习兴趣;美育促进人的生理健康。

20、体育

①定义:

广义的体育是身体文化、身体教育、身体锻炼。

狭义上是学校体育。

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巧。

②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

(2)与智育、美育、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健康的身体是学习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感受的物质基础)

(3)普及体育锻炼,发展运动事业

21、教师

①教师劳动的特点(浏览一下)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育内容;教育言行;教育手段。

学生的向师性来决定的。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因为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

教育内容,方法也需要创造性。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培养人。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A、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B、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C、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D、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E、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F、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③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1)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

(2)教学能力强:

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职业道德素养: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4)良好的身心素质

④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22、现代学生观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2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加强自身修养

(4)发扬教育民主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人际沟通艺术。

24、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①内容领域:

1.信息技术教育

2.劳动与技术教育

3.研究性学习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②内容选择的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