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994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docx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古代经典解读之论语DOC

儒家、孔丘与《论语》名句

大纲

一、《论语》的特殊地位

1.《论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国外对《论语》的观察

二、历代对《论语》的研究

1.历代研究回顾

2.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三、阅读《论语》的方法

1.熟读《论语》的重要性

2.易读和难读之处

3.难点的攻克方法

四、选段赏评

1.学习之乐

2.交友之乐

3.自得之乐

 

知识点汇总

T01:

《论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T02:

国外对《论语》的观察

T03:

历代研究回顾

T04:

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T05:

熟读《论语》的重要性

T06:

易读和难读之处

T07:

难点的攻克方法

T08:

学习之乐

T09:

交友之乐

T10:

自得之乐

 

 

正文

本单元介绍了《论语》的基本常识,包括《论语》的特殊地位、历代研究、阅读方法等。

一、《论语》的特殊地位

1. 《论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文化由儒、道、佛三教合流组成。

儒家是不是教?

这个是有争议的。

但是,就它的实际影响来说,说是教也不为过。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在三教中占有主导地位。

因为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科举考试结束,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

而儒家文化主要是由《十三经》来体现的。

而在这十三部经书当中,《论语》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部。

它是《十三经》当中唯一一部以记录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著作。

《十三经》当中的也有一些典籍记载到了孔子的情况,但第一,不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第二,它们的时间相对稍晚,不象《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那么可信。

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论语》是非常具有特殊地位的一部书。

英国诗人奥登曾说过:

“世界上有很多好书莫名其妙的被人遗忘了实在可惜,但是没有一本书是被莫名其妙流传下来的。

”一本书被流传下来肯定有它的道理,更不要说一本书被流传两千多年了。

《论语》从汉代开始就是一本中学的教科书。

王国维根据汉书的记载,指出汉代人入小学时主要学习的是文字学;到了中学,则都必须要读《论语》、《孝经》两部书;至大学,方研究五经。

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举,构成“四书”,并进行注释。

这部书到了元代以后就变成科举考试的一个主要读本,所有参加考试的试子都要熟诵四书连带集注。

这样它的语言就变成中国读书人的共同语言,它的思想就变成中国读书人的指导思想。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考试的废止。

而科举考试废止之后,在很多地方私塾里面,仍以四书作为主要的基础读本。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开设课程《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时称:

“六七百年来,数岁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书》为主要读本,其书遂形成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

2.国外对《论语》的观察

世界名校剑桥大学以出版世界史为主要品牌,曾撰写了《剑桥中国史》。

后又请美国的伊佩霞撰写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写道:

“《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它成为后世的圣书,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因此它的许多段落成为格言,甚至没有文化的农民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

”这是一个当代美国人对《论语》的观察,这种观察并不过分。

很多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都是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处而来,只是我们往往习焉不察。

我们现在所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等词,即是从孔子自述生平之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来,沿用两千多年而不衰。

二、历代对《论语》的研究

1.历代研究回顾

(1)子学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都与《论语》密切相关。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被成为“子学时代”,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家便是儒家,战国时儒家有两个代表人物:

孟子与荀子。

他二人在表述自己思想时,便对《论语》有颇多引用;

(2)经学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入“经学时代”,注《论语》的学者更多,大经学家郑玄便有专门的《论语注》;

(3)玄学

  至魏晋,玄学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二位,二人都有关于《论语》的论述,要读懂他们的书,了解魏晋玄学,则必须首先读懂《论语》;

(4)佛学

隋唐佛学大盛,佛学在传入中国之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陈寅恪语),历代翻译家在翻译佛经时往往并不十分忠实,常有去取或改造,依据的主要标准即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5)理学

  宋明理学兴起,代表人物朱熹的《论语集注》,更是一部影响了中国历代科举考试与众多读书人的经典;

(6)朴学

清代以降,内为革除明代心学末流的弊端,外为避免文字狱,学者们大多埋头于文献考订工作,其学术主流被称作“朴学”,朴学家们对《论语》的研究比前代更为丰富。

2.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陶渊明诗“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先师即指孔子。

《陋室铭》结句“何陋之有”,也是出自《论语》。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力主抗金不果,反而两遭弹劾,多年被迫赋闲,一年年老去,壮志未酬,其名作《贺新郎》词起首几句云:

“甚矣吾衰矣。

恨平生、交游零落,

只今余几!

孔子心仪周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他一心只想维护与恢复周公之道,为此带着学生在十四年间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却并未能达成这一理想。

孔子可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常常“不知老之将至”,但正是这样的孔子,却终于在某一天清晨醒来之时沉痛慨叹: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径观辛词,我们会觉得起句十分平常,只有读过《论语》,明其出典,理解孔子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倏忽已届身心俱衰的暮年的无奈与沉痛,才有可能充分体会出辛词劈面而来的这一声慨叹的感情容量。

三、阅读《论语》的方法

1.熟读《论语》的重要性

思想上,立身处事的教诲;文学上,增加文章的文学性、说服力和启发。

2.易读和难读之处

(1)所谓易读,是指其文字不多,且历代有很多名家加以注释;

(2)所谓难读,则在于它没有语境,容易产生歧义。

有些话语可以从相对抽象的层面去理解,但另外一些话语在脱离了语境之后,便成为了“千古之谜”。

(3)两个基本概念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论语》也不是哪一个人写的;而是孔子的学生乃至于学生的学生很多人记录下来的;

正确理解:

《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4)具体语境举例

《论语》中有一佳例,既体现了孔子因人施教的风范,又反映了《论语》的难读: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论语》中难得的记录了语境的例子,如果不是有第三个学生将孔子两次截然不同的回答向孔子加以请教,我们便很难确切明白孔子的用意。

3.难点的攻克方法

我们在读《论语》时,一可以借助历代的注释,二可以借助关于孔子的较为可靠的传记,如《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

四、选段赏评

下面我们就《论语》中一些原文,来体会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当时的教学情景,以及孔子的一些主要思想。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习之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篇,历代注家都有颇多阐释。

其中解释得最好的是日本汉学大家贝塚茂树,他在散文《阅读古典的心情》中,特别谈到了对“中国古典中的古典——《论语》”开卷的这句名言的体会。

但他同时也担心,像《论语》本句这样直指学问的本质,这样直率地表现真理,反而不容易被世俗所理解,正如代表中国精神另一方面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说的:

“上士闻道,

勤于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拿《论语》来作老子观点的例证,恰到好处,好上加好。

2.交友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系统表述的《礼记•学记》篇明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翩然而至,既可以寄托情感,免我于孤独寂寞;又可以砥砺学业,免我于孤陋寡闻。

现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就此有专门阐述:

“人情喜群居而恶离索,故内则有家室,而外则有朋友。

“方今文化大开,各科学术无不理论精微,范围博大,有非一人之精力所能周者;且分科至繁,而其间乃互有至密之关系。

现代孔子之称的伟大教育家,在这一点上与孔子是心心相印的。

3.自得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为人所知、为世所知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是不为人所知、不为世所知的平和。

孔子的态度是在没有知遇者的时候也不怨天尤人,用后世诗人的话说,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用后世哲人的话说,是“有得于中,无待乎外”(程颐)。

孔子的这种态度,对后代的学者有莫大的吸引力。

有“最后一个儒家”之称的梁漱溟特别指出:

“乐”是“孔子生活当中最显著之态度”,也是“他生活中最昭著的色彩”,梁氏说:

“单从这几句话,可见他的态度非常显明,可以想见他心里自得的样子。

”孔子的这种“自得”,可以用王蒙先生《喜悦》一文中的几句话来加以概括,王先生认为这种“自得”,是“一种带有形而上色彩的修养和境界,与其说它是一种情绪,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觉“乐在其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教育学生要能学会发现孔颜所乐之处,这乃成为儒者的重要标志。

 

链接信息

链接信息1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名著,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

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

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返回

 

 

链接信息2

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

“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返回

返回顶端

从《论语一百句》解读儒家思想

大纲

一、做人篇

1.三省吾身

2.讷言敏行

3.见贤思齐

4.老来增年是减年

二、学习篇

1.温故知新

2.学思并重

3.求知之道

4.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治国篇

1.礼之用,和为贵

2.任人唯贤

3.君君臣臣

知识点汇总

T01:

三省吾身

T02:

讷言敏行

T03:

见贤思齐

T04:

老来增年是减年

T05:

温故知新

T06:

学思并重

T07:

求知之道

T08:

朝闻道 夕死可矣

T09:

礼之用,和为贵

T10:

任人唯贤

T11:

君君臣臣

正文

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它对后世的影响,它所给我们提供的社会的、政治的、伦理的、心理的种种有教益的东西。

一、做人篇

1.三省吾身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竭诚尽忠了没有?

跟朋友交往讲究信用了没有?

老师传授的东西温习了没有?

曾子名参,是孔子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平生心慕君子,注重修身。

他这种对自我严格要求、不懈反省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