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804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IWord文档格式.docx

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

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

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

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

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釂”。

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

《史记·

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

寿,即上酒。

这是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

《汉书·

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釂,尽爵也。

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

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

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也多借杯烘托,如欢杯、酣杯、残杯等,并且在诗词之中最为丰富。

中国酒文化中“情”的表达,应该说,文人笔下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所反映的闲情和苦意,其逸致凄楚,尽在杯中。

恐怕只有通过诗词的诵吟,才能领会到诗人的意境。

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

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句“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

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

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杯”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

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

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

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

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

其中两韵是: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

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相结合,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C.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

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以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它们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情趣各异。

C.《史记·

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福,而《汉书·

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

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D.杜甫用“残杯”写出了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比历代诗人都要深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

“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

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

“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从之。

除户部侍郎。

时盐课大亏,衡奏:

“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

起复,除枢密都承旨。

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

“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

”乃赐垕制科出身。

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

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即日罢相。

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①常平:

常平仓。

②亭户:

古代的盐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火之起伏 司:

观察。

B.时盐课大亏 课:

赋税。

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委:

聚积。

D.讫事赴阙 讫:

完毕。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

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

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

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

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

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

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

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5分)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8~9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8.《从军行》和《渔家傲》在题材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反抗精神、斗争意志,极端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

(2)《虞美人》中表现诗人苦大愁深,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诗句是

“,”。

(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语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

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

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

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

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

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

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

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

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

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

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

”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

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

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

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

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

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

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

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

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

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

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

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

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

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

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B.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

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老菊头人物形象。

(2).名贵菊花“绿荷”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胡秋原:

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

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

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

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

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

他特别强调:

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

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

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

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

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

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

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

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

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①胡秋原(1910-2004),著名史学、政论家和文学家。

生平著作等身。

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

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

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

郑学稼先生曾说:

“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谢远笋《胡秋原一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

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

小说《丰乳肥臀》,运用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实至名归B、出类拔萃出神入化名副其实

C、鹤立鸡群出神入化名副其实D、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实至名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公安部最近通报,我国已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缉捕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180名顺利回国,其中涉案金额千万元以上的有44名。

B.香港交通运输业团体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颁令禁止示威者占领旺角和金钟路段,法院随后颁布了临时禁令。

C.美国财政部造币和印钞局2日即将发布了发行的2015中国农历羊年1美元“吉利钱”和龙凤呈祥100美元纪念钞。

D.各国领导人均表示要促进对组织内成员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亚太经济体的优势,扩大联动效应,实现共同发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

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静谧深远,________。

________,或许到了该为诗歌说点什么的时候了。

________。

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①另一方面则是远离人间四月的引吭高歌

②另一方面则是直面世俗诱惑的喧哗短浅

③两难的境地使诗歌面临进退维谷的状态

④诗歌就在这两难的境地中进退维谷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

⑥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说:

“诗饱含丰富的思想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