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全国通用.docx
《届二轮复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全国通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全国通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考考点
考查内容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人体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
1.通过列表比较反射类型、反射的种类,理解反射弧的组成与反射完成的关系;
2.以反射弧的组成为模板,掌握神经调节的全过程
2018全国Ⅲ卷·3
2018江苏卷·11
2018天津卷·1
2018浙江卷·20
2018海南卷·27
2017北京卷·29
2016全国卷Ⅱ·31
2016全国卷Ⅰ·4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
1.反射弧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兴奋
传导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神经冲动)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胞体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应答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损伤)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学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椎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易混易错】
(1)产生反应≠反射:
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
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破坏,无法传导兴奋;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分析综合兴奋和向大脑传导兴奋。
(3)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位,低级中枢都受大脑皮层的调控;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
调研1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答案】C
调研2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A
【解析】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C错误;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考点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分析
(1)双向传导: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如下图)
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生理完整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是神经纤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在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击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作用下,使其结构和局部功能改变,都会中断冲动的传导。
3.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曲线表示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情况。
(2)a点:
静息电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3)b点:
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4)bc段:
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
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
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静息水平。
4.电位测量与电流计偏转原理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指针偏转原理图
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易混易错】
(1)细胞内外K+、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
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调研1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A
调研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常会受到机体或细胞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图甲表示某种反射弧中的部分调节过程,图乙表示突触后膜上A、B、C三处受到某种刺激后的相关电位变化。
请分析回答:
(1)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传导,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2)图乙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
图甲中,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符合图乙中的________(填“A”或“B”或“C”)处;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可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此时膜外为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膜内外两侧电位差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出现图乙中C处的现象可能引起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液中阳离子浓度减小。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肌细胞收缩。
“肉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肉毒素美容”后的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局部电流单
(2)静息A阴正增大外
(3)面部肌肉松弛
【名师点睛】“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
考点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一、兴奋的传递
1.传递结构:
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
2.突触的类型(甲图)
(1)甲图中A突触为轴突—胞体型,简画为。
(2)甲图中B突触为轴突—树突型,简画为。
3.突触的形成与结构(乙图)
(1)形成:
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乙图中g),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2)结构:
由d、e、f组成(填字母),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4.兴奋传递过程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分析
(1)单向传递: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ms),这段时间就叫突触延搁。
因此,一个反射需要的神经元越多,突触就越多,消耗的时间就越长。
(3)对某些药物敏感: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这可以应用于医学麻醉。
6.神经递质
(1)种类
(2)释放方式:
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3)受体化学本质:
糖蛋白。
(4)作用:
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5)去向:
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7.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1: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异常情况2:
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易混易错】
(1)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过程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未兴奋部位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速度
快
慢(有突触延搁)
方向
可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调研1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乙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①→②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答案】C
调研2如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和ⓑ为电压计。
用适宜刺激皮肤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且肌肉收缩。
(1)图中表示效应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反射弧为某同学的缩手反射弧。
该同学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尖,会立即缩回,但是当医生用针刺其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
此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