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907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3、创新创业氛围逐步形成。

长沙正积极打造“创业之都”,努力营造“创新发展、创业富民”的城市创新氛围。

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业、留学人员创业、学生创业等创业富民项目;

设立了“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

每年定期举办系列科技创业活动。

目前,由高校师生创办的科技企业达200余家,归国留学人员创办、领办或作为技术核心的企业达160家。

  

(二)科技强力支撑经济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壮大。

“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5.7%。

全市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612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286.3亿元,同比增长40.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68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71%。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核心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2、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注重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烟花、食品、烟草、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烟花产品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个品种、近万个规格,生产、燃放实行了电子控制。

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产业综合竞争力有了极大提高。

  3、科技助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强劲,现代传媒产业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原创动漫技术及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软件产业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首位。

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呈现现代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趋势。

  4、科技惠农兴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优良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立了优质稻、生猪、花卉苗木、中药材等25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星火科技“12396”科技助农“直通车”信息工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百村百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科技有效提升城市品质

  1、技术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功能日益凸显。

启动了“两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资源集约、生态修复、疾病防治、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等重大专项工程。

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持续改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11.08%和22.16%。

  2、科技促进城乡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科技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在城市公共管理、规划建设、减灾防灾、人口健康、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长沙三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加,科技支撑宜居城市建设作用不断显现。

  3、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全市科普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类科普教育基地达到85个;

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百万市民学科学等各类科普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

  (四)科技不断优化自身发展环境

  1、科技政策不断完善。

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目标,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加快长沙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暂行规定》等20余项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投融资、人才、财税、高新技术产业等系列科技政策体系,为全市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2、科技发展投入全面加大。

采取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的方式,全面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投入。

2010年市本级科技发展专项经费达2.49亿元,通过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项目立项获得经费7亿多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700亿元。

全市R&

D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从2006年的1.73%上升到2010年的2.0%,企业已逐渐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3、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不断完善,集聚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和一流科研仪器设备。

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立了数字媒体、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汽车及零部件等15个产业技术联盟。

留学人员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了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

  4、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加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体制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长沙“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成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与进步摆在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把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把面向国内外引进和整合创新资源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而推动了科技引领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

  与此同时,与先进发达城市和全市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相比,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制约瓶颈:

一是科技人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掌握核心技术、有重大科技成果、能带领形成创新型团队的高层次科技领军型人才所占比例不高;

二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的部分核心技术有待突破,能够支撑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储备不足;

三是科技创新的配套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企业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

  1、世界科技发展呈现速度加快、融合加速等新的趋势。

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

科技转化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

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科技国际化速度加快,各国在大规模、跨学科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合作,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研发机构。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2、抢占科技制高点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发展的焦点。

从国际环境看,后金融危机时代正在酝酿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环境与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问题的科技瓶颈日益凸显,大力发展与新兴科技紧密结合的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各国新的发展动力,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第一资源。

  3、科技创新突破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支撑点。

从国内环境看,由于我国产业发展在世界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中低端层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剧,制约了我国经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赢得发展先机的关键途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低碳发展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支撑。

  4、区域激烈竞争日益集中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域。

随着我国进入内需主导的发展阶段,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不断加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劣、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高端人才队伍的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日益成为区域和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湖南省委省政府“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思路的提出,以及“四化两型”新目标的制定,作为担负着率先发展、引领全省重任的省会城市长沙,更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为湖南实现中部崛起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基础

  1、加速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我市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位。

GDP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占全省的1/3左右,已经具备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经济实力。

  2、加速科技发展的创新实力比较雄厚。

我市科技人才荟萃、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研发实力列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三位。

全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6.4万人,两院院士47名;

共有高等院校55所,科研院所97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6个。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获得国家级各类科技奖励100多项,获奖数居国内省会城市前列;

申请专利3万多件,年均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在中部地区城市名列前茅。

  3、加速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为我市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底蕴。

科技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长沙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地位迅速提升,信息汇聚能力不断增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创新型城市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重大工程不断深化,“创新发展、创业富民”的城市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城市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

创新环境竞争力在全国5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八位。

  (三)“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需求

  “十二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两型化”,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优势,对加快长沙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1、“调结构转方式”要靠科技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我市产业优化升级面临着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形势,如支撑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工程机械和汽车产业均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后发优势不明显。

经济发展需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寻找突破口,推动产业高端化和规模化,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

  2、“两型社会”建设要靠科技发展给予强大支撑。

我市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突破能源和资源的制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解决人居环境和公共安全等问题,必须加强民生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倡导绿色消费、健康生活,必须依靠全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3、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科技发展提供有效引领。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长沙推进国际化城市战略需要在国际视野下配置科技资源,即统筹配置科技人才、资金、技术、产业、体制机制等要素,统筹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实现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我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有效引领。

  三、“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大力实施“1256”发展战略,即: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一条主线,力争在“技术瓶颈和要素制约”两大关键环节上有重大突破,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科技引领支撑、民生科技发展提升、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创业五大工程,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提升长沙、科技再造长沙”,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中部崛起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为重大战略任务,持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

  2、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力争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平台建设、重点产业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制约瓶颈,通过重点突破带动自主创新整体能力的提升。

  3、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也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长效发展机制,推进创新要素的集聚。

  4、前瞻部署和层次推进相结合。

以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基础,对长沙科技发展进行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和布局,统筹兼顾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成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多环节的技术创新链,实现科技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

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重点科技资源利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依靠科技解决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全市科技实力居于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主要指标为:

  1、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一五”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

  3、每千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件;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

  6、全社会R&

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

  7、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0万人以上。

  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程度达到我国先进城市水平,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创新工程,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成规划目标。

  

(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园区的创新集成能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培育500家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新建国家、省和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00家,新增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县(市)2个。

  1、知识创新能力建设。

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工程,在新能源材料、创新药物、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重点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和园区联合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攻克有望引领未来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我市科技持续创新提供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并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物、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龙头核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

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设计与研发平台,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智能工程机械、汽车等先进制造研制与设计平台,提高整机研发与设计创新能力。

支持创新能力突出、服务长沙经济与社会能力强的省级技术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3、创新服务能力建设。

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完善和组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动漫技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传媒咨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等平台,推动工业设计、产品检测、技术评价、试验试制、中试孵化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建设新药发现中心,以及蛋白质药物、干细胞、中药6类以上新药的中试、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新药创制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4、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通过省市联动,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础数据及公共研发设备的集聚和共享中心。

重点建设优势产业专利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与研发试验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实验动物与安全评价中心,水稻、生猪、油茶等大宗农(林)产品种质资源库,人类重大疾病遗传资源库、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等科技创新公共基础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5、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通过科技创新基地的布局,引导各区、县(市)、园区构建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大河西先导区以全方位科技创新为重点、城区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产业园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区县(市)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

优化“两区八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形成创新引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

  

(二)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工程

  突出前沿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以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为重点,突破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瓶颈,构建支撑产业的技术体系,形成技术的制高点、经济的增长极和未来的竞争力。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1)实施新材料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特种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成为经济发展制高点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2)实施信息网络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电子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开发、数字化整机产品、集成电路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现产业二次振兴。

  (3)实施生物与新医药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新药创制、新型医疗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4)实施航天航空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大型飞机起落架及制动系统、先进无人飞行器、近空间飞行器、通用飞机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融入国家大飞机产业链。

  (5)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太阳能电池及设备、新型储能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太阳能发电建筑幕墙、智能电网主要设备、烟气循环烧结工艺及配套装备制造、中高温SCR法烟气脱硝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传统产业提升。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大幅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制造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支柱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1)实施汽车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建设整车车身性能验证平台和汽车碰撞实验平台,突破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推动乘用车整车、商用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产业价值链。

  

(2)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智能型工程机械及其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施工关键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端节能泵阀、工业微波高温装备关键设备、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和高端化。

  (3)加快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再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再制造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3、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加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快现代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1)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广播电视创意设计、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2)推动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咨询服务、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三网融合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的技术现代化、服务网络化、产业高端化,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

  4、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巩固生物育种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加快农业重大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升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1)实施现代农业与健康科技重大专项,推动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农产品加工、秸杆综合利用、有机肥开发、新型兽药研制、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应用。

  

(2)继续建设优质稻、生猪、水产、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3)继续实施科技助农“直通车”、农村人才培养与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三)民生科技发展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科学素养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促发展,以发展缓解社会各类矛盾。

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10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构建完整的民生科技支撑体系。

  1、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实施节能减排、绿色生态住宅、垃圾焚烧发电、余热利用等科技示范工程,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改造技术、城市生态修复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废旧物资高值化利用、生态恢复药剂、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促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适应城市需求的资源与环境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2、人口健康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健康科技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健康科技产业,大范围运用健康科技的研究成果,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在疾病防治、药品安全、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科技示范、公众健康知识普及、人口安全、全民健身等方面,加大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力度,全民掌握健康科技知识与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

  3、公共管理与安全科技创新。

在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减灾防灾等领域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加强城市规划、智能与绿色交通、食品安全、信息及网络安全、灾害预警及抢险救援等领域的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