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8891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的经济学家;

就像在赌场中一个个旁观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的理论,凭个人临时的感觉,谈输、谈赢、谈均衡。

  不知输赢的马仔经济学家,围绕着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

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

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

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

  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

众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个词出现一次,最多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信息,这不是经济学思想,更不是理论,亚当·

斯密也就没有定性解释过它的本质特性。

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

今日我们用《博弈圣经》实体与性质的观点解释“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博弈实体法则的威力。

博弈实体法则的瘾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内在逻辑是道德与博弈的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一套“博弈法则”使资源配置通过道德协同与博弈协同得到调整,亚当·

斯密的“自发秩序”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在观察博弈实体时得到的感觉。

他宣称市场经济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为了维系两个假设,一是效率,二是穷人的生活。

亚当·

斯密的“比较优势”只有对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们才格外地积极,这会带来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掠夺。

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专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质的博弈对局不是博弈实体就不存在“看不见的手”,对个体疯狂的掠夺就无法干预。

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亚当·

斯密已经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博弈实体的威力,可惜他还没有认识到博弈实体的本质特性,他感觉到,“人类行为的结果是非存心出现的”,好像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见的手”给予的,这是一个赌徒,对赌博结果的无奈,对博弈实体的无知才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们从逻辑的哲学出发,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博弈实体战略,发现它的文化结构复杂而宏大,人们难以理解,语言也很难表达,它比《国富论》描写的“看不见的手”复杂得多。

“看不见的手”只有简单的几个逻辑步骤就可以告成,特别对哲学素养准备不足的经济学家他首先感觉到“看不见的手”语言流畅,琅琅上口,还有一个“手”以稳固的形象在场景中的表现,它还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场运行机制恰是“看不见的手”,人们就深信不疑,学者也相信它,传播它,把它神话了。

  马克思、恩格斯也讽刺过“看不见的手”,“这种关系就像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环球之上”。

  “看不见的手”没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观调控对市场干预产生的社会效应,没有谈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为追逐国家利益的外交动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没有表述官员的行为是代表国家实体战略的手,这是亚当·

斯密理论的缺失。

斯密“看不见的手”不会演绎出正理均赢论,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的通用名词,不谈正理均赢论,人们就会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对博弈实体社会的凝聚力。

经济学的理论忽略博弈实体政治的社会特性也只能称为个体经济学和穷人经济学。

如果不谈正理均赢论,一切追求最大化,它会逐步地使经济资本不断的扩张、掠夺、侵略,一定会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没有具体阐明博弈实体法则的重要性,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

  忽略博弈实体政治,单一的追求主体效率最大化,有权有钱的人不知道自己与博弈实体的关系,就会藐视博弈实体法则,使人的利益透支,权益透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形成巨贪罪恶,一切追求经济最大化的经济衍生物,像道德与诚信将会消失,一切浪费、污染、错误都包藏起来,表现虚拟的实体假象,最后造成经济危机,物价膨胀和市场经济大萧条。

我们看《博弈圣经》二人对局的取胜原理,再看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可知,以人为本的行为才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

《博弈圣经》在开篇中有一句话:

“博弈并不关注目的的本身,而关注达到目的的行为,达到目的的行为才是经济研究的内容。

  概述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在其所著《经济学——入门与创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中

 

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并根据其个人研究成果,作了相当的补充和完善,构成了一个有一定独创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奥妙在于,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相似,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从而经济过程的可重复性比较大。

  在观察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调查统计技术,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由于经济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常常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瞒甚至假造数据和事实,因而为了获得确切的事实材料,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访谈技巧,一般的原则是拉近感情、隐蔽企图、旁敲侧击、催人入眠、多方印证。

此外,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主要是一些与众不同或违反常理的奇异现象。

如一个村经济发展很快,或很慢,与周边村庄形成显著的对照,就值得研究一下,这个村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或这么慢?

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其中,最主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轻信他人,不迷信权威。

个人探索与文献研究

  ]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问题之后,下一步就是分析和探讨问题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

从根本上来说,这只

能靠个人探索,并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但是,强调个人探索,并不等于将自己封闭起来单干独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这使得后人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有效率地开展研究。

因此,在开始分析某一个现象或问题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下工夫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研究成果,这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理论模型

  科学研究从形式来看,就是对通过观察与实验得到的经验数据材料,加以概括和抽象,建立相应理论模型(Theoreticalmodel)的过程,也就是要抓住现实对象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忽略其它非本质的细枝末节,将现实对象予以简单化、理想化。

例如,“市场经济”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模型,它包括一系列假设:

如假设厂商和居民都是有理性的,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市场上具有众多的厂商和居民户,从而每一个厂商和个人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都不能操纵市场价格;

假设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假设厂商和个人能够及时、方便、轻易地获得所有各种市场信息等等。

  在研究中建立理论模型,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提高研究效率。

但同时也会导致理论常常与现实脱节。

因此,经济学研究结论一般不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直接套用。

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就与现实不完全相符。

  理论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公式(Mathematicsformula)表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倾向于应用数学公式,其基本做法是:

将所有研究对象都称为“变量”(Variables),然后先做出一定的假设(Hypothesis),通常假定除所要研究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外,其它所有变量和外部条件都不变(Otherthingsconstant,或Ceterisparibus),在此假设前提下,再以有关数据材料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统计检

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建立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合理假设”。

原则上只有无关紧要的因素,才可以忽略不计,或假设为不变。

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因素不能忽略?

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研究一块石头的下落运动,可以将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但如果研究羽毛的下落,就不能将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了。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

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

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博弈圣经》(新加坡)。

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是一部影响人类的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理论,单方占优理论,引起世界经济学、军事科学、自然哲学、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

李嘉图(英国)。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

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

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

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

在我看来,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

张五常认为本书驳倒了《资本论》。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我看来,尽管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8、熊彼特(美国)《经济发展理论》。

此书关于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之源的理论,已经预见到我们这个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兴起。

熊彼特也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人,读他的《经济分析史》足可印证。

  9、萨缪尔逊(美国)《经济学》。

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

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10、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

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为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

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

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

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

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

认为:

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

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inedeMontchré

tien,1575-1622,又译“蒙克莱田”,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柯尔培尔(JeanBaptiste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国的托马斯·

孟(ThomasMun,1571-1641,又译托马斯·

曼,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Bourgeoisclassicaleconomics)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配第(William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斯密(Adam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ofinvisible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是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

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

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

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新古典经济学

  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

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

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

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早期还有英国的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杰文斯(WilliamStanleyJevons,1835-1882),法国的萨伊(JeanBaptisteSay,1767-1832)等,晚期则有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罗伯逊(DennisHolme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GeorgeHawtrey,1879-1975)等;

属于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Walras,1834-1910)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adoPareto,1848-1923);

属于奥国学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Menger,1840-1921)、维塞尔(FreidrichvonWieser,1851-1926)、庞巴维克(EugenvonB?

hm-Bawerk,1851-1914)等;

属于瑞典学派的威克塞尔(KnutWicksell,1851-1926)、卡塞尔(GustavCassel,1866-1945)等;

属于美国学派的克拉克(JohnBatesClark,1847-1938)、费雪(Irving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W.Cobb)、道格拉斯(PaulH.Douglas,1892-1976)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股市暴跌为起点,爆发了持续7年之久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Roosevelt,1882-1945)在1933年3月4日就职后,立刻大规模干预经济,史称“罗斯福新政”(RooseveltNewDeal)。

在此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一书,严厉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主张由政府干预来拯救资本主义,人称“凯恩斯革命”(Keynesianrevolution),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弥合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分歧,遂形成所谓“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synthesis),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适用于经济繁荣状态,属于微观经济学;

凯恩斯理论适用于经济萧条状态,属于宏观经济学。

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经济学》(第1版)是这一学派形成的标志,1961年《经济学》第5版开始使用“新古典综合”一词。

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波尔丁1948年版《经济分析》一书第2版中。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因此政府应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干预,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

该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37年在《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一文中最早提出,后来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1953年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中推广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汉森模型”(Hicks-Hansenmodel)。

  直到1980年代以前,新古典综合派一直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

但由于不能解释1960年代通货膨胀和1970年代“滞胀”(Stagflation),受到了许多非凯恩斯主义流派的激烈指责,催生了“新凯恩斯主义”(NewKeynesianschool)。

非凯恩斯主义流派基本情况如下:

  

(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

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等。

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of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policyof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

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school)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F.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ExpectationandtheTheoryofPriceMovements'

)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J.Sargent,1943-)、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