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孙权劝学Word格式.docx
《101孙权劝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孙权劝学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涂:
同“途”。
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
当涂:
地名)。
7、辞:
推托。
8、多务:
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
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
只,仅。
13、涉猎:
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
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5、乃:
于是,就。
16、及:
到了…的时候。
17、过:
到;
到达。
18、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
不再是。
21、大兄:
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
23、孰若:
谁比的上;
谁像(我)。
孰:
谁,若:
像。
24、就:
从事。
25、遂:
26、士别三日:
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
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
为什么。
28、吕蒙:
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
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
开始。
31、与:
和。
32、论议:
谈论,商议。
33、大:
非常,十分。
34、惊:
惊奇。
35、今:
36、者:
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
再。
38、即:
就。
39、拜:
拜见。
40、待:
等待。
41、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
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
擦擦眼睛。
43、更:
重新。
44、阿蒙:
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
):
通“耶”,语气词。
46、乎:
啊。
表感叹语气。
47、以:
用
48、见事:
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
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
推脱。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
美好的词语。
治
研究
治理
及
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以及。
过
到。
经过。
更
古义:
(即更刮目相待)
更加。
但
只。
(但当涉猎)
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学位名称。
往事
历史
过去的事
大
很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独自,孤独
就
从事(文中)
就
司马光是猪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
孰(
遂(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4、但当涉猎
涉猎
5、见往事耳
见:
。
6、蒙乃使就学
乃: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但当涉猎
(
{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3、《孙权劝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资治通鉴》
宋(朝代)
司马光
编年
战国
五代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惊讶、敬佩
学有所获
文末的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卿(qīng
涉猎(shè
孰(shú
suì
当权
推辞
粗略地阅读
了解
于是,就
才干和谋略
擦
D
应当
{门当户对
相当
好处
{多多益善
更加
您
{卿今当涂掌事
C
A
√
√)
__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______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__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_________
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我的启示是:
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
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扫一室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薜勤来候之,谓蕃曰: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蕃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请世志,甚奇之。
译文位: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
“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
“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
”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东汉的时候,有个青年叫陈蕃,他虽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看望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只有陈蕃在家。
陈蕃见来了客人,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告诉客人父亲暂不在家。
没料到薛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
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
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
他对陈蕃说:
“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
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
“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
”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
里暗想:
此人年少而有大志!
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
“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1.在文中找出具有下列意思的词语。
(1)一点都不在意,不以为然。
( )
(2)形容气势雄伟,不同凡响。
(3)理由很充分,言行有气势。
2.用“____”画出描写陈蕃书房情形的句子。
3.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扫一室”的意思是( )
A.打扫一个房间,指小事情。
B.打扫所有的房间。
(2)“扫天下”的意思是( )
A.打扫天下的房间。
B.打扫天下的马路。
C.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指大事情。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打“√”。
A.想要做大事就必须先从小事做起。
B.想要做大事就不能做小事。
答案
1.
(1)满不在乎
(2)轰轰烈烈 (3)理直气壮
2.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
3.
(1)A
(2)C
4.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更不会去扫天下。
5.A.√
《黄琬巧对》
【原文】
黄琬早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几何。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
①建和:
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③诏:
皇帝的命令
④以:
凭借。
⑤奇:
特别。
⑥如:
像
⑦为:
担任
⑧爱:
喜爱
⑨应:
回答
⑩奇:
认为与众不同
【翻译】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黄琬7岁,在旁边,说: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
”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赏析】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选自《后汉书·
黄琬传》)
【思考练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诏:
②而深奇爱之
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琼以状闻”有以下三种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结合选文说说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①皇帝命令 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参考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
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启示: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卧薪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勾践古作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汝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
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比较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
①句践:
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
焦虑思考。
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行拂乱其所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越王句践反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词的翻译。
(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说法?
请你再举一则事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8.
(1)经常(1分)
(2)违背(3)明白,了解(4)通“返”,返回(共4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3分)
20.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
21.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例如:
隋炀帝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最终败国。
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