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他小孩的束手无策。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从“搬起大石头”、“使劲砸”知道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沉着、机智、聪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
(2)拓展思维:
如果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如:
在超市里和亲人走散了;
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里,而大人不在家……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象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式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25、《掌声》说课稿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
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
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
“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
”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
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
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
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
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
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
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
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
”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
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
“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
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
细读重点段,品字词;
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
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
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
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
“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
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
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
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掌声
忧郁-----爱------开朗
小英
26、《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组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
这一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从内容上展示的不是这些名人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从表达上来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典型事例的描写,主要对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而本组单元习作就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所以,学好本组每篇课文,对于单元习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本文篇幅较长,有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
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
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一)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要求识记的14个词语
2、读准字音:
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散”在文中读四声[sà
n],散步,知道另一种读音散[sǎn]。
3、记忆字形:
形近字:
捕、哺、铺—脯;
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
指导“渣、者、惜”时,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有“日”,但其具体形状不一致;
学习“散”时,还要联系“胸、脯”,指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不一样;
学习“或、者”时,要注意具体笔顺。
(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婉转、仰望、自言自语、肯定”等词语在课文句子中所写的意思——写谁在干什么怎么做,一边读一边发现男孩回答列宁的话语中的不正常,并结合上下文,来解决提出的疑问——鸟儿是在哪里;
理解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
2.用“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内容:
第一步,引导学生: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
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形成对全文的复述。
(三)表达学习:
在表达学习上,本课有两个目标:
一是体会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课标中的语言表达目标。
具体方法是:
1.回读课文第一段,联系列宁的行为动作,体会“每次、都要、经常”这些词所强调
表达出来的“列宁喜欢这两只鸟”的态度,通过删改对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体会“写进这几个词所强调表达出来的态度”,练习朗读。
2.读课文4-9段,抓住三个“一定”,体会列宁说“一定”与男孩说“一定”语气上的不同,体会男孩说“一定”的时候语气和心理的变化并朗读。
本课还有一个目标是:
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体会“每次、都要、经常、一定”等词语在文中所强调表达的作用。
3、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第一环节、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图片:
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
同学们看,这就是灰雀,简要介绍:
灰雀是一种小形鸣禽,体形像麻雀,羽毛颜色多样,鸣叫悦耳,可以在笼养观赏。
群居在河谷、溪流、树林中。
食物为桦树、榆树、柳树的嫩叶和种子。
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还发生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呢。
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
设计意图:
使学生借助图片了解灰雀,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直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关注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看学生的字音能否读准确。
2.出示课文中带有生字词和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
(1)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2)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指名先读句子,再读词语,读准字音,并随机理解相关字义、词义的意思。
教师随机对重点字的字音进行指导:
强调字音:
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婉(wǎn)转,“散”在文中读四声[sà
n],知道另一种读音散[sǎn]。
这一环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及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在语境中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体现了随文识字。
第三环节、读懂内容,整体把握。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
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课文内容这一目标是一个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呢?
我设计了“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
“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引导学生找出“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1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然后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
(一)读懂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对于“婉转”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婉转”指的是歌唱,又“惹人喜爱”可见是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的,可以结合孩子听到的鸟叫,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
再如“仰望”可结合“公园里有一颗高大的白桦树”,灰雀是在“高大”白桦树上,所以应该抬头看,“仰望”的意思就清楚了。
2、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段的意思(实际上也是简要地复述。
):
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
(二)读懂2-10自然段。
1、自由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灰雀哪去了?
读懂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具体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对话,重点通过以下句子读懂列宁和小男孩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列宁的内心情感变化: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
列宁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担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难过、婉惜)
列宁问:
“会飞回来?
”(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
小男孩内心情感的变化:
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支支吾吾,不好意思。
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认识到自己错了,想放回灰雀。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肯定把灰雀放回来。
读懂了以上句子,也就在读懂了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2、在学生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放回灰雀。
(三)读懂11-13自然段。
1.默读第11——13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联系前面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理解“果然、诚实”的意思。
“果然”表明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诚实”的字面意思是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这里的男孩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同样是诚实的。
2.在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整个第二部分力图在扎扎实实的读懂词、句、段的意思。
3、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
一天,列宁发现那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课文内容复述清楚了。
通过教给学生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复述这一目标,先读懂每一段,学会简单复述,再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既交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
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有使孩子们的复述有了抓手,减轻了难度。
《灰雀》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体会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并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一、回忆复习,整体感知。
1、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谁能简单地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如达不到目标,教师再找两名,直到说清楚为止。
2、师:
学了这个故事,你了解到列宁、小男孩是怎样的人了吗?
谁来说说?
预设:
列宁喜欢鸟,尊重小男孩;
小男孩知错就改。
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些重点词句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词句的作用。
通过复述课文,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表达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学习表达。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以词句为关键,品读。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回忆并交流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师:
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哪些词句的描写让你体会到的?
学生会说出体会到列宁很喜欢三只灰雀,会从以下词句体会到:
1描写灰雀的词句。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老师出示句子: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具体交流作者描写灰雀的词语:
灰雀的颜色“粉红”、“深红”,声音“婉转地歌唱”(“粉红、深红”、“来回跳动”、“婉转”等词语随机变红色)。
现在我们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灰雀的?
预设学生回答:
颜色、动作和叫声。
是啊,胸脯粉红、深红,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还会婉转地歌唱,灰雀真是“惹人喜爱”啊!
现在谁来把你对灰雀的喜爱读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2)“每次、都要、经常”三个词语。
教师出示带有三个词语的句子: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词语随机变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每次、都要、经常”等词语在文中所强调表达的态度。
比较一下,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
“经常”是常常的意思,说明有很多次,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
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列宁对三只灰雀的喜爱就表现不出来了。
(3)感情朗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设计意图:
采用增删的方法体会“每次、都要、经常”几个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落实课标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师过渡:
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可有一天,列宁发现走到白桦树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二)学习第2——10自然段,以对话为重点,品读。
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学生可能会说出体会到列宁很喜欢三只灰雀。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词句体会到:
“找遍”
出示课文第2段: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他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找遍(变红色)
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找遍”说明列宁把树林里每个地方都找了,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列宁那么着急、担心的心情了。
好,谁来读出列宁的这种心情?
2.学习3-10自然段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含有“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
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
用波浪线划下来。
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课件出示: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你注意到哪些关键词呢?
“一定”、“自言自语”(变红色)。
“一定”说明列宁喜爱灰雀,为灰雀的下落而担心,指导朗读。
体会“自言自语”的意思,本义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在这里是列宁自己对自己说话吗?
这里列宁是说给男孩听的,表现出了列宁的难过,惋惜。
指导朗读。
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
”来体会列宁的心情。
“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
①男孩(
)说:
“没……我没看见”。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男孩在想什么?
如果让你添加提示语,你会填上什么词语?
(吞吞吐吐、犹犹豫豫)为什么?
②男孩看看列宁,(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此时此刻,男孩在想什么?
提示语部分添加什么词语合适呢?
(肯定)指导朗读
③“一定会飞回来!
这时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语气要比上一次更加肯定)
总结:
小男孩的心理在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矛盾和犹豫,变得肯定和坚定,我们是从男孩说的话中一点一点体会到微妙的变化,列宁也感受到了,来看看列宁是怎样说的?
2、读一读列宁的话(出示),想一想,从列宁的话语中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