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7233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师附中单元十九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精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Word格式.docx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于1984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故选C;

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进行卫星回收实验和发射神州五号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排除ABD。

故选C。

4.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

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袁隆平科技理论影响巨大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D.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一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袁隆平先生提供的培育水稻方法和思路。

而他的理论和方法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本题选A。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排除。

点睛:

在本题的选项中,CD两项都是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把中国的情况和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到这个结论,但是在材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比较,所以也就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一类型的试题在平时的考试中经常出现,我们要把握这种试题的特征,注意分析和辨别。

5.下表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时期

特点

状况

1950—1959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几乎呈零增长

1976年以后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A.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缓慢

C.“左”倾错误的发展

D.中苏关系恶化

【解析】根据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时间“1959~1962年”“1966~1975年”可知,分别是我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科技发展出现“呈困难的饱和增长”“几乎呈零增长”和两个时期“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故选C;

AB是由“左”倾错误造成的,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中国科技发展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原因,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找出出现两个非常时期对应的时间“1959~1962年”“1966~1975年”,结合所学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史实分析解答。

6.1967年,在关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问题上,中央明确提出了下表所述的四个目标。

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航天事业

目标

含义

解决方案

“上得去”

火箭能达到第一字宙速度

减轻卫星的重量;

选用长征一号火箭

“抓得住”

卫星能成功进入既定轨道

精选火箭的发射角度

“看得见”

地表可以肉眼观察到卫星

将卫星设计为72面球体,增加反光;

添加“观测裙”,在卫星上天后撑开,以大面积增加阳光反射

“听得到”

向全世界播放音乐信号

选用歌曲《东方红》,并采用可靠性高、乐音嘹亮的电子音乐

A.向世界展示了大国实力B.开创了世界航天史的奇迹

C.带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D.服务于现实的军事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看得见”是指要求人们通过肉眼能观看到卫星的运行情况,“听得见”是指人们在地球上能听到卫星发出的《东方红》电子音乐声音,依据题干时间“1967年”,结合所学可知,强调卫星“听得见”“看得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西方人看到中国独立自主研究出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增强制造卫星的政治影响,说明当时中共中央在人造卫星的发射上带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故选C;

当时卫星还没有发射成功,不能说展示了大国实力,A错误;

苏联在1957年发射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卫星,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服务于军事,D错误。

7.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

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解析】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说法绝对,排除;

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双百”方针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它同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8.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

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

“我是自投罗网。

”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解析】由材料““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

””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故选D。

A是1958年才开始;

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故C错误。

9.1961年,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说:

“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

得罪了四川人。

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

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很好!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这表明

A.现代中国的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解析】由材料“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知周恩来认为文艺应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选D;

A与材料的信息无关,排除;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

“大跃进”出现于1958年,且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

10.1956年4月,改编后的《十五贯》进京演出,一个多月公演47场,观众达7万人次,轰动全国。

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观看演出,大为赞赏并作了三点指示:

“第一,祝贺《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都非常成功;

第二,要推广,凡适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据各剧种的特点演出……”19日,周恩来也观看了演出并鼓励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组。

”上述文字材料主要明了

①新中国“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②艺术作品需坚持艺术性和人民性

③艺术作品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④领导人的喜好影响艺术作品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十五贯》演出体现“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

材料体现了艺术作品需要坚持艺术性和人民性,以及艺术作品需要不断推陈出新,①②③正确。

根据材料“毛泽东在中南海观看演出,大为赞赏并作了三点指示”“周恩来也观看了演出并鼓励”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是演出成功原因之一,但不能说出领导人的喜好影响艺术作品发展,④错误。

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

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解析】材料“专科性高等学院……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石油……农业机械化”反映了工业经济建设的特点,1952年我国处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前夕,集中建立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是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

专科性高等学院的教育对象并不是全体国民,这与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无关,故A项错误;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C项错误;

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是外部因素,不属于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2.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

这表明新中国

A.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教育大会,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方针,故B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C;

材料只涉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能说明是优先发展教育,排除D。

13.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药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院校

B.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C.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D.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后综合类学校数量下降,理工农医学校数目增多,师范类也有了一些增多,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此时期理工农医学校的增多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科学的各个门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于民国时期;

C选项错误,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目标;

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院校调整侧重于建立理工农医院校,不是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中国大科学体制是在共和国前30年中形成的,在大科学体制中,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统筹规划,提高了科技投资的综合效益。

下列项中对“中国大科学体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大科学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大科学体制形成

③体现了前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伴随着大科学体制的形成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在大学体制中,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①正确;

原子弹、氢弹是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其中我国的大学科研体制作出了巨大贡献,④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②错误;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间不符,③错误;

因此BCD排除。

故选A。

15.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解析】文革时期导致各行各业的混乱,“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说明重视科技和知识,显然有利于推动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故B项正确;

材料中是对知识分子重视,不是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故A项错误;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D是1954年提出,不符合时间。

16.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答案】

(1)变化:

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步衰落)。

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

(2)措施: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背景:

德国完成统一;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3)改革开放;

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表格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件数与百分比的数值来看数据是越来越少的,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则是越来越多的,由此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科技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步衰落)。

由表格可知在公元1501~1840年这个阶段中中国的科技是处于落后状态的,结合所学这正直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强化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可以概括出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从“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可以概括出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

第二问从时间19世纪70年代这个时间入手,然后结合所学从德国的统一和资本主义发展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几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三可知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条件等角度来回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材料二

(一)驱逐鞑虏。

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三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

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四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1)材料一反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说明其具体含义。

(2)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

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识?

(3)据材料三到材料四,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问题:

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

含义:

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

(2)宗旨:

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

局限:

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对帝国主义。

(3)态度变化: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例;

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出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

根据所学可知,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

根据“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得出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

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只是反对满清专制统治,还没有明确提到反对帝国主义。

根据“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得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例;

根据“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得出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