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645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比较 2Word文档格式.docx

卫生填埋技术比较成熟,也相对简单,一般的县级环保局即可进行有效监管。

卫生填埋场容纳的垃圾量可大可小,弹性大,也能适应季节的变化。

山东省邹平、临清、临邑等县利用亚行贷款建设了卫生填埋场;

安徽省霍山县利用国债和日元低息贷款建立了日处理能力150吨、可使用20年的卫生填埋场。

这些县城通过建设卫生填埋场,均有效地解决了县域垃圾处理问题。

  西部地区应以填埋为主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西部地区一些人口并不密集的城市也在计划建设焚烧发电厂。

这些地区目前不应急于采用焚烧发电方式,而应采用适宜的卫生填埋技术以改进目前的垃圾处理情况。

  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人口密度均低于100人/平方公里;

另有一些省区虽然人口密度稍高,但从实际情况看,这部分省区城市化率不高,如云南、贵州等;

还有一些省区虽然全省的人口密度比较高,但省内也存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

地广人稀的地区通常会有比较丰裕的荒山、荒地、戈壁沙漠等可用作填埋场的土地资源,除省会城市和少部分大城市外,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都可采用垃圾填埋方式。

  例如,从内蒙古目前的垃圾状况和人口分布来看,除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可以考虑使用焚烧技术外,其他城市并不存在土地资源紧张、垃圾量过大等问题。

又如2009年末,呼伦贝尔市全市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两个中心城市——市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及口岸城市满洲里——人口分别为30万和26万,都适合采用填埋处理方式。

  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应重视填埋作用

  在以焚烧为主的地区,也不能完全摒弃卫生填埋,应注重发挥填埋处理方式的辅助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多将焚烧发电作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技术选择。

这些地区采用焚烧工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口多,垃圾量大,填埋用地量大,如北京新增填埋场选址、征地等很困难;

二是焚烧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城市垃圾减量的要求,通过焚烧,可以减少垃圾总重量的90%,避免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虽然如此,垃圾填埋仍然具有焚烧处理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焚烧产生的残余物需要填埋处置,如焚烧产生的炉渣、飞灰等。

虽然国内焚烧厂的炉渣多被当做制造建筑材料的辅料,但是其中也有少部分运往填埋场处理。

如广州市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湖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将焚烧发电的飞灰用水泥固化后存入填埋场。

其次,填埋场可以调剂焚烧厂停产检修期间的余缺。

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焚烧厂都要进行周期性的检修,其间,可以发挥填埋场的配套作用。

再次,处理部分不适宜焚烧的建筑垃圾。

生活垃圾中经常夹杂着少部分的建筑垃圾,像大石块、砖块等,这部分垃圾可直接送往填埋场处理。

最后,填埋场也是城市应急所需。

当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以发挥填埋场的预险作用,如自然灾害,垃圾焚烧企业停产、倒闭等。

填埋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保底”作用,决定了填埋场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城镇化过程中的垃圾处理技术路线与组织方式研究”(2010JYXC-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核心提示】城市垃圾分类形式上是物质分类技术问题,但垃圾由千差万别的人生产,其分类、收集、处置涉及人的意识、行为及与此关联的社会规范、社会控制和社会制度等。

  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外在形式,异于传统社会学,往往以“环境”、“生态”等话题呈现,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无非是社会中的人和社会系统。

城市垃圾分类形式上是物质分类技术问题,但垃圾由千差万别的人生产,其分类、收集、处置在现代社会大系统中进行,所以垃圾分类一旦纳入社会学视角,就不再是简单的问题。

垃圾分类涉及人的意识、行为及与此关联的社会规范、社会控制和社会制度等,如强调居民的“环境意识”并呼吁政府制定法规政策等。

但城市生活垃圾从产生到处置或转化利用的整个流程,是在由相异的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大系统的结构—过程中进行的——这一点常常被管理层忽视。

  2000年中国有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0多年之后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为什么垃圾分类推行如此艰难?

一般认为是由居民素质差、政府工作不力、财政不到位等因素造成。

笔者近年的调查发现,深层原因并非通常所理解的那样。

  尊重地方实践

  未受工业化影响时的中国农村,废弃物的分类、资源化利用非常有效,可称之为“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

由于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城市垃圾处理较少汲取传统社会的生态遗产,而一味学习工业化国家做法。

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处置方面确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但直接将这些做法套用到中国,则很难成功。

当前,中国城市普遍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这是模仿而来的“中国模式”。

在街头、公园,我们经常看到“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漂亮垃圾桶,甚至写上外语,让人感觉“先进”,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

多数人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视而不见;

一些守规则的人想“科学”分类,结果左右为难,因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模棱两可;

少数认真的人,发现分类后的垃圾最终被混合起来收集——这是普遍状况,因此,积极性备受打击。

事实上,真正可以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法,一定是“此地”的办法,无论是传统农村还是国外成功的垃圾分类,都是建立在当地具体情况基础上。

  或许我们可从城市粪便系统处理思路反思今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抽水马桶—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模式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众所周知,人粪尿是非常好的肥料,完全以化肥代替传统农家肥,对农作物生长及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均有不良影响。

而上述处理模式对肥源的“一弃一替”,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

据估算,中国水体污染一半来自生活污染,而人粪尿又是其中最重要的“肥源”。

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水系导致湖泊富营养化,进而出现严重水问题,太湖、巢湖等地蓝藻爆发就是典型例子。

化肥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环境问题,农田使用中的化肥流失也给环境增加新负担。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尚未完全定型,有可能在结合国情方面,探索出减少污染、增加回收利用的处置办法。

从笔者调查情况看,一些地区正在探索新的方法,如无锡某公司利用新安街道分离出来的厨余垃圾生产液态肥。

中国目前在使用化肥农药方面没有严格约束,因此食品安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人们提出从“餐桌到餐桌”的理念,即把厨房餐桌上产生的废弃物,分类收集后通过生物工艺处理,生产出生态、高效液态肥,再施用于农作物,实现循环利用。

这一探索如能成功推广,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有可能走出简单的模仿方式而实现创新。

  重视末端畅通

  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某部分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整体功能必受影响。

垃圾分类投放属于前端环节,处置属于末端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末端处置设施,垃圾分类处置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多年前,笔者带着研究生在校园里观察过垃圾收集全过程。

学校师生相对而言比较了解环保也遵守规则,尽量按垃圾桶上的指示分类投放。

但最终清洁工却把不同垃圾桶里的垃圾倒进垃圾车混合后送填埋场。

原因很简单:

该市还未建立起垃圾分类处置系统。

废电池处置也如此,一些热心人士单独收集电池,但国内还没有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除部分电池暂时存放,大部分干电池最终还是进入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

  从过去的分类实践看,多数从事垃圾分类宣传的个人、团体、机构并不清楚或考虑垃圾末端处理流程,甚至一些专业部门在具体设置分类垃圾桶时,也没有考虑最终垃圾的去向。

最近我们协助某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发现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一方面,市政府下达指标要求居民垃圾分类率在某年某月达到多少;

另一方面,分类以后垃圾怎么处置,连一个明确方案都没有。

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已进行半年,分出来的厨余垃圾基本可满足堆肥要求,但该市并未安装适宜的设备进行处置,垃圾分类普及后的处置困难,难以想象。

总之,目前国内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往往就分类谈分类,缺乏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置的系统整合。

  从经济角度看,如果没有适宜的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就不需要进行前端分类,否则劳民伤财。

从社会动员角度看,做一件费时费力却没有意义的事,很容易挫伤居民的积极性、增加居民不信任感。

末端不通畅,即使花九牛二虎之力推动,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

若末端能打通,即使垃圾分类有困难,也能逐渐有效推进,且末端的信息反馈会强化前端分类工作。

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从末端处置反映出来,再反馈到前端分类,由问题来推动分类正确率,更可使居民充分理解分类的意义。

可见,垃圾分类的实践逻辑是以末端可行的垃圾处置办法推动前端垃圾分类,而不是目前所通行的由政府或某个机构按照某种意愿,从前端进行宣传推动。

  推进“干湿”两分法

  从近几年探索看,“干湿”两分法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向。

“湿”垃圾主要指与饮食相关、产自厨房餐桌的垃圾,或称厨余垃圾。

“湿”垃圾量因地域、季节、社会阶层而异,约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3到1/2。

除厨余垃圾外,其余的就是“干”垃圾。

“干湿”两分是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则因地而异。

  为什么说“干湿”两分法是垃圾分类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干湿”两分法思路有望解决中国城市垃圾分类中的核心问题。

首先,垃圾减量效果好,资源化利用率高。

约一半的“湿”垃圾被分离出来,最终以肥料的形式返回土地,同时纸类、塑料类因为没有“湿”垃圾而方便捡出、回收与利用。

其次,减少了二次环境污染。

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其余垃圾则可相对干净地收集、中转、运输和堆放。

最后,节约垃圾处理总成本。

“湿”垃圾就近处理,减少运输成本,且可减少填埋场渗沥液,降低垃圾填埋场污水运行成本。

垃圾总量减少,也会延长垃圾填埋场寿命。

对垃圾焚烧厂而言,不仅降低渗沥液处理成本,而且优化了焚烧垃圾的组分,提高垃圾的焚烧热值。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有效推进垃圾分类?

从技术角度看,分离厨余垃圾是推进垃圾分类的突破点。

“易操作”是成败之关键,“干湿”两分法简单易操作。

“湿”的概念与饮食相联系,菜叶果皮、剩余饭菜的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厨房、餐桌等,这与普通家庭厨房必备垃圾桶的习惯一致。

  从组织方式看,垃圾分类试点应该率先在经济发达的地、县级城市进行。

这些城市的管理层级比较少,内部差异性小,政府的协调能力强。

“湿”垃圾终端产品与农业的结合也相对容易。

特大城市的垃圾处置虽然最为急迫,但城市管理层级多,社区内部差异性很大,要达成理想效果,难度很大。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垃圾填埋的最大优势是它的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它要占据很大的土地资源,同时,垃圾填埋处理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恶臭、排放甲烷气和垃圾渗滤液的问题,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剧毒的物质,所以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

如果防渗措施不好,或者是垃圾渗滤液出来以后,治理不好,都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但是,张力军同时表示,垃圾处理的方式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中国都有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只要严格地按照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哪种处理方式都是可行的,具体来说,每个城市选择何种方式,还应是因地制宜。

1.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填埋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2005年底全国共有35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

根据工程措施是否齐全、环保标准能否满足来判断,可分为简易填埋场、受控填埋场和卫生填埋场三个等级。

(1)简易填埋场(IV级填埋场)

这是我国传统沿用的填埋方式,其特征是:

基本上没有什么工程措施,或仅有部分工程措施,也谈不上执行什么环保标准。

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属于IV级填埋场。

IV级填埋场为衰减型填埋场,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受控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III级填埋场目前在我国约占30%,其特征是:

虽有部分工程措施,但不齐全;

或者是虽有比较齐全的工程措施,但不能满足环保标准或技术规范。

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场底防渗、渗滤液处理、日常覆盖等不达标。

III级填埋场为半封闭型填埋场,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现有的III、IV级填埋场,各地应尽快列入隔离、封场、搬迁或改造计划。

(3)卫生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这是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采用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其特征是:

既有比较完善的环保措施,又能满足或大部分满足环保标准,I、II级填埋场为封闭型或生态型填埋场。

其中II级填埋场(基本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15%,I级填埋场(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5%,深圳下坪、广州丰兴、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其代表。

中国社科院专家潘家华痛批政府追求利益至上

◎垃圾处理从来没有说不重视,关键是口头重视、文件重视跟实际重视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少地方政府是利益导向型政府,完全从眼前利益出发,而经营城市、经营土地实际上就是利益导向。

◎除了垃圾分类不到位,垃圾监管不到位也是个大问题。

比如垃圾焚烧温度能够保证800度以上的话,二恶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焚烧中间应该添加一点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业为了省电或者省经费就不添加。

◎我在江浙看过几个垃圾焚烧厂,规模都很小。

一些城市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而大规模燃烧垃圾的运输成本是比较高的。

但从长远来看,垃圾焚烧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一种必然选择,没有地方再来建填埋场。

前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会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要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存量垃圾治理。

有数据显示,我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现在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垃圾1.5亿吨,存量已达70亿吨。

如何有效地处理垃圾围城之困,已经成了很多大城市共同遇到的难题。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对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进行了专访。

他表示,垃圾处理应该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地方政府应从利益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

县城也面临垃圾围城

南方日报:

应该如何理解垃圾围城之困,其严重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潘家华:

垃圾围城是既成事实,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

我曾多次随环保部调研过垃圾填埋场,发现现在的垃圾生产量远远高于处置能力。

一些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寿命是20年,结果不到10年就填满了。

而扩建新的垃圾处理厂要占用土地,涉及到征地搬迁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垃圾围城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和周边环境卫生污染简直是触目惊心。

县城的情况会不会比大城市稍好一些?

对于大城市,目前可能有争议。

也有不少人认为县城不会存在垃圾围城的情况,因为地方比较偏僻,有足够多的土地扔垃圾,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县城现在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大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人口可能相对少一些,但周边乡镇的垃圾实际上也是垃圾围县城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垃圾围城是一个全国性的事实,只是程度轻和重的问题。

垃圾围城现象会愈演愈烈吗?

我们要正视一个现实,中国就是被垃圾包围着,而且包围的态势、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密度会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

以前很多垃圾是就地消化,就地转换,量不大,大自然可以吸收。

可现在大自然吸收不了,必须要堆起来,存放起来。

而且现在垃圾的种类变得更为复杂。

以前多是有机的、可以自然消化的垃圾,现在的垃圾有电子、机械产品等东西,不能自然吸收消化,成分变得更为复杂。

此外在垃圾管理方面,还存在缺乏规划、随意、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出现垃圾围城范围不断扩大、密度不断提高、风险不断加大的总体态势。

说垃圾围城不如说是垃圾填埋场围城,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垃圾焚烧将是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超过80%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处理,各地反对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焚烧产生的二恶英排放会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

该不该抵制垃圾焚烧?

现在在城市密集区采取垃圾焚烧的办法是必然的,因为已经没有条件来搞垃圾填埋。

而且垃圾填埋对地下水等的污染,比二恶英好不到哪里去。

人们之所以恐惧二恶英,是因为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这是事实。

而地下水只要水源有保证,稍微远离一点垃圾填埋场就行,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在填埋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相关标准不到位。

我也看过一些垃圾填埋场,一般来讲必须要建立甲烷的释放和收集体系,必须使用相应的化学溶剂。

因为涉及到成本问题,很多填埋场不愿去做这样的工作。

为什么中国城市垃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现在我们的垃圾收集体系不是特别有效。

很多企业在不收集的情况下,随意倾倒,或是中转的程序太多。

用户到居民小区、垃圾处理站、中转站,最后到垃圾填埋场。

在填埋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城市原来也有垃圾分类的处理箱,但分类之后环卫工人还是把垃圾倒在一起。

垃圾分类和垃圾监管哪个是症结所在呢?

究其本质都是管理的问题,应该从源头到清运都有相应的设施。

垃圾分类后,就应该分类清运,分类处置,现在没有相应的体系和管理规则。

机制、管理、设施方方面面都不到位。

除了垃圾分类不到位,垃圾监管不到位更是个大问题。

我在江浙看过几个垃圾焚烧厂,规模都很小。

一些城市的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大规模燃烧垃圾的运输成本是比较高的。

垃圾处理是个大产业

我国在垃圾处理这块缺乏资金吗?

不是资金问题。

现在用于垃圾清理的钱不少,每家每户都缴垃圾清运费,企业也缴城市建设税,地方政府掌握的资金也是相当大的,关键是资金的使用和分配问题。

一是分配不到位,该多投入的却没有投入。

二是没有好的成本收益匡算。

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收集体系,需要多少土地、多少资金,资金结构中居民分担多少、税收分担多少、补贴多少,这些都要仔细考虑核算。

目前在资金的使用上要么是一笔糊涂账,要么就是有钱就给一点,没钱就不给,随意性太大。

现在垃圾处理受到应有的重视没?

我们从来没有说不重视,关键是口头重视、文件重视跟实际重视是有很大差距的。

如果是服务导向的话,政府就要很明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整个城市的管理发展思路要发生变化。

您是否同意市民素质影响垃圾分类这个观点?

我觉得动不动拿市民素质说事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说法。

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没有素质,到美国到欧洲就有素质了?

绝对是管理的问题。

垃圾处理是个很大的产业,清扫、搬运也能带动很大的就业面。

现在清洁工待遇这么低,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

另外,公园里、马路上垃圾桶很少,一些还是坏了不能用的,在这个基础上指责市民素质就很不负责。

垃圾处理能否走市场化的道路?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应该通过立法来解决?

潘家华:

垃圾处理这个产业被政府的低品质服务垄断着,企业现在没有机会来经营。

如果进行一次真正的成本核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产业,也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服务。

比如处理生活垃圾,绝对有利可图,只是要把思路理顺,把分摊的一些要素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

在惩治管理方面,立法不执行也没有用。

现在都是政府大包大揽在管理,他自己不能监管自己,也就造成监管不到位或者说不易于监管的局面。

记者昨日从市城管局获悉,为改变市固废处理场生活垃圾单一填埋处理功能,实现生活垃圾深度处理,充分回收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一个生活垃圾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工作正着手实施。

预计2016年底左右,长沙首个垃圾焚烧厂将投产使用,一天可焚烧垃圾5000吨左右,届时长沙垃圾填埋将减量80%。

现在的垃圾回收模式日产电能15万度

或许很多市民想不到,每天扔出去的垃圾将来很有可能“返回”到家中再次为你服务。

在黑麋峰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填埋气发电厂,因厌氧反应所产生的填埋气被送入到这里,7台机组24小时不断运转,所产生的沼气通过发电变成电能并入国家电网,每日能产生15万度电,解决4万至5万人一天的用电需求。

“长沙每天垃圾量在5000吨左右,焚烧项目拟采用‘好氧发酵+清洁焚烧’工艺,生活垃圾经好氧发酵后,有用的废弃物将回收利用。

焚烧过程中,大量的热能也能转化成电能。

据估算,一吨垃圾可以产生300度至350度的电能,剩下20%的渣除了填埋,还可以做室外地板砖。

”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管理处主任彭勇介绍,其设计标准将采用国家最新环保标准,将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经过多年发展,彻底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走进黑麋峰垃圾填埋处理场,仿佛一个大工地。

远远望去,只见“工地”表面被一层厚厚的膜覆盖着,一些管道从土里的各个方向“钻”出来,蜿蜒分布在垃圾堆里,运载垃圾的环卫车正来来往往地忙碌着。

记者注意到,现场的工作人员除了对整体填埋堆体进行全面膜覆盖,还对当日作业面也进行了临时膜覆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