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保健Word下载.docx
《中医养生与保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与保健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血压病和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
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
“劳动可以健身,”他还说: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根据这个道理,他创造了“五禽戏”(距今有1800余年)。
“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动作,来锻炼身体。
他的徒弟吴普按“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就活到90多岁。
后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即从此演变而来。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
按西医来讲,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过程,活跃氧化过程,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按中医来讲,体力锻炼可以培养正气。
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亦就是说体力锻炼可以增加抵抗力、免疫力,不得病或少得病。
古人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这个意思。
外国也很重视体力锻炼。
如新西兰的一些俱乐部的名字就叫做“为生命而跑步”,“为预防梗塞而跑步”。
他们国家很多城市里都铺筑了供越野赛跑用的道路,傍晚在市内的街道上、公园的小路上,都可以看到一群跑步的人们。
法国还建立了“要为健康而跑”的专门委员会。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医学家蒂索所说的:
“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二)散步健身法
散步是许多人所喜爱的一种最简便的体育运动,经常散步,对健康确实大有好处,尤其对于常在室内坐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和中老年人。
古往今来,曾有不少伟人、学者以散步作为保健的良友。
用散步来锻炼身体,调节精神。
如马克思、列宁,以及我国的朱德同志,直至晚年,仍坚持每天步行三次,每次走三里路。
革命老人徐特立年近90岁时,仍坚持日行五百步。
他认为走路,即可锻炼身体,又能增强意志。
又如邓小平同志70多岁时,每天坚持行军式快步走10公里。
到晚年,在他住的院子还仍然坚持每天走八圈。
所以他们都活到90多岁。
步行为什么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呢?
因为,步行时,由于下肢大肌肉群的收缩,不停的向前移动身体,给心脏增加额外的负担。
步行速度越快,时间越长,路面坡度越大,则负担越重。
心脏的反映表现为心肌加强收缩,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加速,以适应运动的需要,这对心脏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根据测定,以每小时5公里(每分钟84米)的速度步行,脉搏可增加每分钟约100次;
每小时6公里(或每分钟100米),则脉搏增至每分钟约110次。
这对肥胖症、慢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力减弱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
步行,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
据报道,用心电图对两组中年人进行检查和观察。
一组坐汽车上班,另一组步行上班(20分钟以上),结果发现步行的一组心电图“缺血性异常”的发生率比坐车一组约少三分之一。
步行锻炼还有助于促进代谢的正常化,所以有些糖尿病可以通过散步而得到防止。
散步的时间:
饭前、饭后均可。
早在隋唐时代,我国医学家已认识到防治消渴病(包括糖尿病),需要“先行120步,多至千步,然后食之。
”(《诸病源候论》)“食毕即需行步,令稍畅而坐卧。
”(《外台秘要》)
邓颖超同志在介绍她战胜糖尿病的经验时着重指出,他的方法就是:
体育锻炼。
在每顿饭前走一千步,饭后走200步,每顿饭吃八、九分饱。
现代医学证实,步行能提高机体代谢率,中老年人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散步1.5-2小时,代谢率增高48%。
糖的代谢也随之改善,糖尿病患者经一天的徒步旅行后血糖可降低60%。
长时间和快速的步行,还可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利用。
对那些多做少动而出现肥胖倾向的中年人,如果能坚持每天锻炼,通过运动多消耗300卡热量,并适当控制饮食,就可避免发胖。
运动时间要求是每天步行4-5公里,或慢跑20-30分钟或骑自行车45分钟即可。
精神官能症、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都可以用散步来治疗。
散步可分为五种形式。
(念卡片)
总之,运动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①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作用。
能改善和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协调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对脑力劳动者,运动既是“安眠药”,又是“兴奋剂”,可以使兴奋转入抑制,促进休息,消除疲劳。
经常运动亦可以使人的工作充满朝气,富有活力。
②运动可以健全和加强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增加心脏收缩及排血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血脂。
③运动可以增强呼吸,改善肺活量,使全身氧气供应能力加强。
④运动能加强胃肠分泌蠕动,促进食欲,加快消化吸收。
⑤经常运动锻炼,可使肌力增强,骨质坚固,增强关节韧性和弹性。
⑥运动能使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增加,白细胞活力增强。
⑦运动能改善“先天之本”肾的功能,促进各种排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所以运动是“健康之本,延年益寿之源”。
二、心理保健
“健康”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新飞跃,对人体的“健康”标准也有了不同的标准。
现在,人们所指的“健康”,不光是没有器质性病变和虚弱,而是包括:
1.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无畸形、无缺陷、体质强健;
2.对各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能担负起各种繁重的任务,能接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
3.精神充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工作和学习都有较高的效率;
4.意志健全,坚定,人际关系适应,对事物反应适度,行动协调,情绪正常,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愉快。
总之,即应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先开展心身医学研究的是美国。
他们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部的报道曾说:
“在门诊病人中属情绪不佳,心理—社会因素不良刺激而患病者竟占67%。
”我国也有资料统计。
医学临床发现的身体疾患,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终日多愁善感,悲思交加,尽管荣华富贵享不尽,山珍海味吃不完,其结果弱不禁风,致使早早夭折。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它虽然是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庸人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遇到好事、喜事而过度兴奋,乐极生悲而致病,甚至伤命的也有例可举。
一位著名医学家曾说过:
“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折的,就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
例如:
一年一度的高考,由于传统意识和现代价值观交织产生对考生的精神压力,使一些考生在考完后身体状况很差,因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因其与高考有关,故定名为“高考综合征”;
再如,一些退休、离休的老人,因社会地位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事业责任的脱卸,“习惯定型”的破坏,一时失去精神上的寄托,而使心理生理特征发生转折,由于心理上的“空虚感”、“衰老感”,甚至是“死亡感”等,使这些老人的身体很快由生理方面向病理方面转变,出现各种各样的症候群,因这些病症常与退休有关,故定名为“退休综合征”。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自己的心脏怦怦跳动,愤怒、焦虑时则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如果这种情绪继续下去,就可能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进而会导致脑栓塞或心肌梗塞。
在临床上遇到因受刺激、在盛怒之下引起的心脏病而猝死的已是屡见不鲜。
如(《岳飞传》中的“气死金兀术,笑死老牛皋”,东吴主帅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就是例子。
相反,如果情绪愉快、心情舒畅、心理活动正常,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起到积极良好作用。
实验证明,高兴、喜悦、欢乐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可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及耐久力,可使人的食欲增加、睡得香甜,还可使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和化学物质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对人体的躯体健康会起到良好的影响。
如张学良将军,活到101岁,他的经验是三条:
1.脱光睡觉,2.饮食调整,3.心情宽松(36岁被囚禁)。
英国一位名医说得好:
“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宋代诗人陆游写道:
“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本来心地宽”。
俗话说: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因此,要求大家保持乐观的、愉快的精神状态,维护正常的和良好的心理活动,可使人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使心身健康。
精神与健康有密切关系,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就会延年益寿,否则将影响健康,加快衰老。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著作《素问·
上古天真论》就指出: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等等精神养生法。
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下边还要讲“情志与健康”,还要涉及这些因素。
三、饮食保健
倘若认为世界上有一半人营养不足,那么根据对立规律可以说,另一半人则营养过分,要知道营养过分会造成很多疾病,这是各地医生、生物学家、营养学家和饮食学家共识的看法。
营养过分和营养失去平衡会造成哪些疾病呢?
如心律失常、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
因此应当学会饮食。
为了延年益寿,身体健康,下面我想提些忠告,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争取延年益寿
大家经常讲延年益寿,还想延年益寿。
那么怎样才能延年益寿呢?
两位美国研究学家比罗克和布莱斯洛博士最近提出,最直接起到延年益寿作用的有六要素:
1.每日适量三餐,2.每天坚持用早餐(下面我还要讲用早餐的好处),3.每周进行二、三次适度的体育运动,4.每夜七、八小时的睡眠,5.避免增加体重,6.少喝酒、少吸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我国准备自2011年1月起,我国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譬如一个45岁的人,若能遵从三条忠告,一般可以延长寿命22年(即活到67岁);
若能遵从六条忠告,能多活33年(即活到78岁)。
(二)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食物纤维素是植物的组成部分,肉眼看不见,小肠吸收不了,丝毫不变地进入大肠(美国科学家揭示的),所以它的作用是:
能加速肠的蠕动,消灭胆固醇和某些胆盐,减少血沉中的葡萄糖和脂酸,消灭某些致癌物质。
富含纤维素的主要食物有:
麦麸、荞麦面包、卷心菜、马铃薯、胡萝卜、苹果、莴苣、干果等。
最好每天以各种形式食用6-8克(相当于12片荞麦面包或者30克麦麸)。
(三)少吃糖
人体每天至多吸收35克糖,相当于7块方糖。
但糖往往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出现,如饮料、冰淇淋、果子酱、饼干、馅饼,再如面包、水果等。
糖吃多了会引起功能紊乱,多患肥胖症、糖尿病,消耗胰细胞。
结论是:
尽量少往食物里放糖,特别整天坐卧不动的人,否则会引起大的危险。
(四)少吃肉
食肉过多会引起营养失去平衡和新陈代谢紊乱,因为肉类食品含有大量的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多,此物质可促使动脉硬化,血脂增多,人体发胖,对心血管和脑血管病的影响是无可辩驳的。
那么吃什么肉最好呢?
目前有“红肉”和“白肉”之分,猪肉、牛肉、羊肉颜色发红,叫“红肉”;
而鱼肉、禽肉颜色发白,叫“白肉”。
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因此吃白肉比吃红肉好。
(五)多吃蔬菜
因为蔬菜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本身又有很多的营养价值,它还能帮助机体吸收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不管是凉菜或配菜,也不管生菜、熟菜、干果、酸菜或罐头菜都能刺激消化胰腺的分泌,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蔬菜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减肥,还对心血管病大有好处。
那么,一天需要吃多少蔬菜呢?
《中国营养健康白皮书》建议一个身体健康、食量正常的人,每天有300克土豆,400克白菜、甜菜、胡萝卜、葱、南瓜、香菜或其它菜就够了,至少每天吃500克,但越新鲜越好。
吃菜也要科学的吃:
洗菜、切菜或捣碎要紧挨做菜或上桌之前。
热菜最好不要热第二次,更不要热许多次,吃多少,热多少,这样才能保留蔬菜的营养价值。
吃白菜,外面的绿叶不要扔掉,因为它含的维生素最多。
做菜也有学问,一定要把菜放入滚开水中,冷冻鲜菜要直接放进开水锅中,无需预先化开。
蔬菜保留的营养价值最多,而文火炖菜保留的最少。
炒蔬菜要用旺火炒,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维生素损失59%,并要趁热吃,否则维生素随时间延长会流失。
每天最好吃三种以上蔬菜,每日最好有绿叶类蔬菜、茄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豆类蔬菜等。
吃多种蔬菜,不但可以调解口味,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要求买回家的菜三天内吃完。
因为蔬菜是一种富含硝酸盐的植物食品,硝酸盐经微生物作用,极易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身体是一种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胺类物质结合,可形成亚硝胺,医学已经证明,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
不同种类的蔬菜含硝酸盐差别很大,不新鲜的蔬菜其硝酸盐的含量要高于新鲜的蔬菜,其维生素C的含量也在下降。
所以,要买新鲜的蔬菜,买回家后尽快吃完,如吃不了,应尽量在4℃以下保存,其时间不要超过3天。
茄果类、瓜类的蔬菜,最后削皮后吃,不能削皮的蔬菜,可用流动水,反复冲洗,或者加少量食碱,浸泡5-10分钟,再冲洗。
另外,下馆子时,三种蔬菜要少吃:
即地三鲜(土豆、茄子、青椒)、干煸豆角、过油茄子。
因为这几种蔬菜的做法都是用油炸出来的。
洗过“油锅澡”的菜,再健康的蔬菜也变的不健康了。
土豆油炸会生成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茄子最吸油,炸过后,去掉了降血脂的作用;
青椒经过油锅“洗礼”,维生素C差不多也消耗殆尽了。
干煸豆角油炸后,不仅热量超标,有时可致食物中毒。
下馆子点素菜,最好掌握“两少”、“两多”原则。
两少,少放点盐,少加点油。
两多,多选当季菜,多选凉拌菜。
比如眼下,韭菜、菠菜,都是营养非常好的时令菜。
(六)坚持用早餐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早餐应该以质量为主。
大家都知道: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早餐的营养应占全天营养的1/3以上才对。
如果不习惯吃早餐,容易患反流性食管炎或慢性胃炎。
(七)饭菜不要单调,要注意食物配合
这样营养更全面,食物中的营养价值可以相互补充,能达到增加营养的目的。
配合后,植物蛋白可以使营养价值高于肉。
(八)老年人要多吃素食
因为老年人的病多,大部分患的都是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梗、心律紊乱、中风、肾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这些病都是与血脂、胆固醇的含量有关。
肉类都含有极高的胆固醇,经常吃肉,血中的胆固醇的浓度就会增多,达到一定程度时,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壁弹性下降,官腔狭窄,就会引起以上病变。
因此,少吃荤,多吃素。
由于老年人基础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比较低,体力活动消耗热量少,因此膳食中的热量应当减少。
一般老年人50-59岁可减少10%的热量;
60-69岁可减少20%左右,岁数越大,减得越多。
四、药物保健
在药物防病方面,早在《素问·
遗篇.刺法论》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疾病传染的记载。
我国于十六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发明的人痘接种法,用来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此外,还有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的方法等等。
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茵陈、栀子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再如前些年“非典”、“甲流”流行时,用中药,二花、连翘之类的药物来预防等等,都能说明中药在保健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般不要吃药。
大家知道“是药三分毒”,否则,它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有害健康。
西药副作用更大,有人这样说,有些病人死亡:
“1/3是吓死的,1/3是药死的,1/3才是病死的。
当然有病必须要吃药的,每天也不能超过三种以上。
按时按量去服。
老年人的药量要按成年人的1/4或1/3的药量去服。
健胃药饭前服,消化药饭后服,降压药早晨服、下午3点左右服。
中药汤剂空腹服。
煎药要再泡一个小时左右,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煎40分钟左右,花叶类发汗药轻煎。
矿石类、补益剂重煎。
发汗药服药量多些,止痛药服药量少些。
过期药不要服。
预防药、补益剂不要听广告去买药,要到医院根据医生意见去购置服用。
有人说:
中医大多都会保健,其窍门在哪?
前些时国家评了30个国医大师,最小的77岁,最大的90多岁,他们的保健经验共性是“吃的少,运动好,不生气,多用脑”。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根据以上所谈,坚持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才是正确的选择。
既而得病,不要害怕,不要着急,慢慢治疗。
毛主席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既来之,则安之。
自己完全不着急,让身体慢慢增强抵抗力”。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很多疑难病慢慢的都会攻破的,如心肌梗死(梗塞),现在手术搭桥效果极好。
如果是十年前,一般是治不好的。
再如很多脏器都可以换。
所以说,再等3-5年以后,五脏:
心肝脾肺肾,六腑:
胆胃大小肠与膀胱,说不定都可以换掉。
甚至人造脏器就可以维持生命。
五、情志与健康
众所周知,影响人体健康、致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医学认为有药物、机械、体质、遗传、感染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祖国医学认为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疫疬、金刃、虫兽、跌扑损伤等。
但以上因素,而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影响健康最大。
所以,其它因素不谈,今天准备给大家重点座谈一下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要了解情志(即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致病特点,首先要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医学中的一门新学科,又是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
人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就是喜怒忧思等情绪失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造成心理创伤。
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可能发展为精神领域的疾病,而且能够导致五脏、六腑各个脏器的功能失调,影响到身体健康。
如高血压、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过敏性肠炎、梅核气、肝胃不和,以及妇科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往往与情绪不好有密切关系。
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有心理创伤和精神情志不舒的病史。
有人调查过几百例中风患者的情况,其中有20%以上的人,曾有过忧愁、愤怒,或者特别兴奋的情况。
这说明七情过极是诱发“中风”的重要因素之一。
又如情志变化对心脏病人的影响。
有人统计,丧失妻子的男性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达40%。
现在有人把情志异常所导致和诱发的疾病,称之为“心身症”。
据初步统计,在普通门诊的病人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病人属于“心身症”患者,分布在临床各科。
现在大医院,大都建有心理疗法门诊、心身医学门诊。
其疗法很多,从谈心疗法到精神分析疗法,从行为疗法到生物反馈疗法等,都很引人注目,并且疗效颇好。
所以,现代许多医学家们,也不得不越来越注意人的精神世界与躯体疾患之间的本质联系。
并且指出了现代医学忽视病人心理因素的偏向,于是产生了“心身医学”、“综合医学”、“人类医学”等新的医学思想和内容。
(一)七情为什么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人体发病
1.何谓七情:
七情,即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随着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七种情绪反应。
比如,当我们看了喜剧、小品,或者听了相声,容易使人喜笑;
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又容易发怒;
反复考虑问题则多思;
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容易忧愁;
当不痛快时,愈感发悲;
遇到恶劣险境时易惊;
若干些违法乱纪事情后而易恐。
2.情志为什么会致人于病:
情志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无碍健康,不会致人于病。
但若过度的悲伤、暴怒、狂喜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处于长期持久的、无法摆脱的抑郁忧虑及惊恐不安等心理状态下,均可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经脉阻塞而导致疾病,或者促使某些疾病发展、恶化。
所以,中医有“内伤七情”之说。
《金匮》上又把六淫致病称为“大邪”,七情致病成为“小邪”。
这也说明七情过极可以伤内,致人于病。
(二)七情与内脏的关系
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主要在于五脏精气是七情的物质基础,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神”讲起。
“神”,即是神志,亦即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表现于外的七种不同反映。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而生命活动是五脏六腑等各个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总和。
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之精气,五脏精气能濡养五脏,产生生理活动,脏腑生理活动的总体现是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情志,而精神情志变化的形式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上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此所指的“五气”即脏腑机能之气,亦即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活动而言。
“喜怒悲忧恐”,即是所说的“五志”,如张景岳说:
“五气者,五脏之气也,有五气以生五志。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这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即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思为脾之志,忧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
《素问·
宣明五气篇》也说: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所谓“心藏神”的道理:
其一,祖国医学认为心是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的脏器,为生命活动的中枢,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对外来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思维,主要以心来主持和体现;
其二,是因为心主宰血液运行,血液是神志的物质基础。
《内经》上说:
“心藏脉,脉舍神”,“血气者,人之神”,“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所以任性物者,谓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等等,均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的涵义。
所谓“肝藏魂”,魂,属于精神活动。
肝主谋虑,主疏泄。
“疏泄”的一个内容即是疏泄气机,调节精神。
气机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畅通与否,不仅影响着脏腑功能,而且也关系到精神情志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