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603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

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二)

——诗词鉴赏的术语及运用

类别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三)

——答题思路及步骤

考点一:

形象鉴赏

考点阐释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即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

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

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切入点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案组织范式

①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①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答案组织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考点二:

古代诗歌语言

一、炼字型鉴赏题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语言鉴赏题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其答题思路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

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三、关键字词赏析题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

设题方式: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考点三:

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

古人云:

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词》、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词头·

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 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词头·

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A.描写了什么形象

B.构成了什么意境

C.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人格)

考点四: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

赋、比、兴;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

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