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550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剖宫产手术部位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

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

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

①从器官/腔隙部位引流出脓液②从器官/腔隙的组织或引流液中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出病原体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腔隙的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腔隙感染。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与深部均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的器官/腔隙的感染无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针眼处的小脓点(微小炎症,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的感染中。

4、植入物的定义

放置于外科 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日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四)相关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

调查者:

登记日期:

年月日

续表:

外科切口调查表

(二)

切口调查数据*

[妇科]

姓名住院号床号性别年龄联系电话:

入院日期年月日手术日期年月日

体重(kg):

[]回访日期:

年月日

基础疾病1.[]2.[]3.[]

手术类型[急诊/择期/损伤]手术持续时间[](分钟)切口个数[]

手术医生[]职称:

高级/中级/初级切口等级[]

第一助手[]职称:

高级/中级/初级术前外周血白细胞:

预防性抗菌药物(术前):

抗菌药物(术中):

术后抗菌药物:

[I/O/N/T]*[是/否][N/P/w/T]*

抗菌药物1.[]量*次[][]量*次[][]量*次[]

途径:

静脉/口服/其他途径:

静脉/口服/其他

抗菌药物2.[]量*次[][]量*次[][]量*次[]

抗菌药物3.[]量*次[][]量*次[][]量*次[]

术前有无口服抗菌药物肠道准备[有/无]

转归:

出院/死亡/转科/转院归转日期:

年月日

感染:

是/否感染日期:

脓液:

是/否致病菌1.[]致病菌2.[]

手术记录诊断:

[]手术名称:

手术编码:

[]ASA评分:

[IⅡⅢⅣV]

失血:

有/无量(mL):

[]输血:

[]

送检日期

涂片结果

病原菌/编号

G染色

白细胞0++++++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

腔隙/器官感染(是/否)穿孔(是/否)瘘管(是/否)外科引流(是/否)

*切口调查数据是卫生部与亚太感染控制协会的一个合作培训项目所使用的调查表,表中各项目均代码表示。

*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I:

在手术室切皮前30~60分钟用药。

0:

手术前在病房用药。

N:

手术前未用药。

T:

手术前治疗用药。

*术后抗菌药物N:

手术后未用药。

P:

手术后用药〈24小时。

w:

手术后错误用药。

治疗用药。

(六)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操作流程:

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涂片白细胞-

涂片白细胞+

备注: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正确掌握美国CDC的SSI定义标准。

(七)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有下列手术部位感染症状或体征之一:

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表浅切口。

外科医生或主治医师已经诊断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时,应严密随访,搜集更多的相关证据资料并与微生物专家、感染控制人员及外科医生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室。

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进行培养。

3、采样注意事项

采样时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蘸湿棉签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送检标本进要注明采集标本的解剖部位,必须区分表浅切口还是深部切口。

如革兰染色出现上皮细胞提示标本已受皮肤菌娇群污染,其结果毫无意义。

(八)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设计与填表说明

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

见附表2;

NNIS评分表见表3

2.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蓝蜻蜓医院感染专业软件。

3.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填写说明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是根据目前医院感染直报系统监测软件的要求设计的。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择的所有的手术病例,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病人的基本特征。

4.手术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黏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手术部分主要用于外科医生感染专率的监测与反馈,对于手术病例需填写:

1)手术日期:

即进行手术的日期。

提供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

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以代码表示。

3)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4)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以手术操作代码表示。

常用的手术操作代码见表4。

5)切口类型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

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污染切口:

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污秽(感染)切口:

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6)麻醉类型指病人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手术类型指病人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可以计算:

入院到发生感染的间隔;

手术到发生感染的间隔;

用以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

(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2)当感染与ICU有关但是在出ICU后24小时内发病时,出ICU的日期即为感染日期。

10.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1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

手术前用药:

I:

表示在手术室切皮前30-60分钟用药。

O:

表示手术前在病房用药。

N表示手术前未用药。

T:

表示手术前治疗用药。

手术后用药:

N:

表示手术后未用药。

P:

表示手术后用药<24小时。

W:

表示手术后错误用药。

表示治疗用药。

手术后用药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

联合用药手术期间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数目。

登记时注明药物名称、用药途径、日剂量、使用天数及更改情况。

12.病原学检查指感染病人所进行的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1)送检日期指采集送检标本的日期。

(2)标本名称指作实验室诊断的标本,手术病人常见的有切口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3)检查方法指进行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分为镜检、培养、血清学三种。

(4)病原体一般可以填三个,将最主要的填在第一栏。

(5)药物敏感结果:

按敏感与耐药进行统计。

六、手术病人感染统计方法:

外手术部位感染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定时期应及时将监测资料进行总结,资料统计主要得出如下数据。

  1、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

100%

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病人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计算公式: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

100%

Ⅱ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计算方法同上。

3、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某医生施行的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的频率。

某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七、危险因素校正

(一)外科切口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1、与手术病人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肥胖、病情的严重程度、鼻腔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手术前住院时间等;

很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等。

2、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手术前的去毛方式、手术类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手术时间长短等;

很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多部位手术,组织损失的程度、异物、输血等;

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术前洗澡、急诊手术、术后引流等。

(二)危险指数

由于影响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医生甲与乙之间的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必须进行调正。

NNIS的外科手术切口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手术部位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即切口的清洁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状态。

1、手术时间

某一统计时间段内根据某类手术从切开皮肤至缝合所需时间(以分钟计算)的75百分位来确定。

手术时间大于报告的类手术时间的75百分位的时间计1分。

如在某一时间段内单纯阑尾切除手术时间在15~125分钟不等,75%的手术在60分钟内完成,那么60分钟应是单纯手术后是否发生感染主要取决于三个环节,即手术病人、污染的微生物和手术操作环境相关因素。

进行切口部位感染阑尾手术的75百分位。

但一个外科医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施行各类手术,每类手术时间的75百分位都不同。

故手术时间75百分位是根据手术类别分别进行统计的。

2、切口清洁度

根据手术操作进入组织部位的不同,将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秽切口。

根据手术切口污染的程度,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计0分,污染或污秽手术切口计1分。

3、病人状态

根据ASA(美国麻醉学会)病情分级(表1).手术病人手术前的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为Ⅰ、Ⅱ级者计0分,评分为Ⅲ、Ⅳ、Ⅴ级者计1分。

表1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准

1

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

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II级

2

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

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III级

3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如重症糖尿病。

IV级

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V级

5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

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三)调整方法

为方便处理,只选用有较普遍意义的3项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伤口清洁度、ASA评分。

利用打分方法反映这些危险因素所起的综合作用。

1、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见表2.

将这些分数相加就可计算出每1台手术的危险指数,最低危险指数为0,最高为3,共4个等级。

2、不同危险指数登记的手术后感染情况见表3

表2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

≤75百分位

>75百分位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的或脏/感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V

表3各不同危险指数登记的手术后感染情况

危险指数

医生甲(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医生乙(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0/10

1/20

1/30

1/40

2/40

5/50

(四)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医生手术部位感染专率的计算方法

1、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

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

×

例:

危险指数为3的感染专率,医生甲5.00%(2/40),医生乙10.00%(5/50)

2、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医生甲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

=1.50

以同样方法计算得出医生乙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2.63

3、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医生甲的调正感染专率(%)=

=2.67%

医生乙的调正感染专率(%)=

=2.07%

八、信息反馈:

每季度报科主任,科主任报临床医生,原则上不向全院通报。

院感科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