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521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docx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411寻觅社会的真谛必修4

第四十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展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核心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内容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图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提醒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广东高考·35

2012浙江高考·30

2012新课标全国卷·23

2012大纲全国卷·38

(2)

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命题点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典例1 (2012·浙江高考)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面对房价上涨这一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作出了不同的反映,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正确;“涨和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②错误;无论是涨还是跌,都是基于自身实际的反映,说明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均源于社会存在,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命题点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

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 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

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

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 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

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的认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先进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1.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的物质生活较为贫困,解决温饱尚是问题,休闲服务消费近无。

改革开放后,出现多种生活生产方式,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手段,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更丰富,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也有了质的飞跃。

娱乐休闲、精神享受方面的支出逐渐占据人们消费的更大比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引发了人们消费观念、财富观念的变化,体现了D。

A、C与材料无关;B不具体。

2.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苏文忠认为,中国企业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当世界一流企业的自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思想。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答案 A

解析 中国企业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符合题意。

B与题意不符;C、D错误。

核心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醒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提醒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图示 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1山东高考·24

2011浙江高考·29

2011江苏高考·32

2009安徽高考·11

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考查,尤其后者,在理解上难度很大。

命题点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典例3 (2009·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①;农村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③。

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故②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故④错误。

命题点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典例4 (2011·山东高考)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答案 C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故C项正确。

A项观点混淆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是错误的;政治制度属于认识的范畴,应该是社会实践决定认识,故B项观点错误;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2012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法律制度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矛盾的

答案 A

解析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修改民事诉讼法的行为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都说明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故选A。

4.“……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