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新课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谏逐客书》新课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新课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厩(jiù
)
珥(ěr)窈窕(yǎotiǎo)缟(ɡǎo)
瓮(wè
nɡ)缶(fǒu)赍(jī)
三、作者介绍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史记》
1.师从荀子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2.名利人生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
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四、解题
题目:
“谏……书”
谏:
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
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
作为一篇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流传2000余年,实在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说理文字。
五、文体知识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如“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上……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答……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六、写作背景
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
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
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七、新知讲解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
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理文言现象。
(制作文言基础知识卡片,讨论合作完成)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卡片一:
通假字
昔缪公求士。
“缪”通“穆”
遂散六国之从。
“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
“说”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同“彩”
卡片二:
词类活用
(1)至今治强形容词,安定
(2)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向西
(3)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
(4)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
(5)使之西面事秦名作动,侍奉
(6)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7)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
(8)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动,使……愉快
(9)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
(10)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
(11)强公室使动,使……强大
卡片三:
重点字词的含义
(1)窃以为过矣私下
(2)窃以为过矣过错
(3)移风易俗改变
(4)举地千里占领
(5)拔三川之地攻取
(6)包九夷吞并
(7)制鄢、郢控制
(8)遂散六国之从瓦解
(9)功施到今延续
(10)杜私门贵族豪门
(1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假设
(1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
(1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14)服太阿之剑佩戴
(15)树灵鼍鼓陈设
(16)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
(17)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
(18)非秦者去离开
(1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
(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
(21)故能成其大形成
(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
(2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
(24)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25)不可得也实现
卡片四:
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东于宛得百里奚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于”“遂霸于西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之”“国以之富强”
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险之成皋”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不被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定语后置,“西于戎取由余”
八、合作探究
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点拨:
向使,倘若,假如;
却,拒绝;
内,通假字,接纳;
疏,疏远。
翻译: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②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然则,既然这样;
所重者、所轻者,所看重的、所轻视的方面;
所以,用来……的;
海内,天下;
术,方法。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
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③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资,资助;
益,增加、充实;
内、外,作状语;
“于”,状语后置标志,“于诸侯树怨”。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九、课堂练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答案:
(1)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
(2)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
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
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十、拓展提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汉贾谊《过秦论》: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十一、课堂总结
司马迁对李斯的评价
太史公曰: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十二、板书设计
文言知识小卡片
一、通假字
谏逐客书二、词类活用
三、重点字词
四、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新知讲解
(一)学生活动设计一:
1.大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同学间交流,解决疑难字词,强化记忆。
3.结合课下注释熟练地翻译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
总观全文,李斯是如何一步步做到使秦王政放弃逐客令的?
梳理文章的论辩思路。
1.谏书观点:
逐客为过
2.史实论证:
客卿有功
3.类比论证:
重物轻人
4.归纳论证:
逐客利害
5.总结分析,逐客亡国
(三)学生活动设计三:
分析李斯的论辩思路及论证技巧,体会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的论辩之风。
学生标画出有关论点、论据、提示作者态度、语气的字词或句子。
具体分析:
1.第一段:
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2.李斯是如何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的史实的?
结果如何?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态度:
“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论证方法:
史实论证,感叹强调与反面假设。
3.朗读思考,第二段的结论句是什么?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分析:
用重物与轻人作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4.李斯是如何论述秦王政重物轻人的?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②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必出于秦然后可……
③弃秦乐取郑卫之乐……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小结论证思路: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应为。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5.第三段理论概括,归纳论证:
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正面:
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正:
秦国目前的做法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6.第四段,李斯是如何得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结论的?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士愿忠秦国
反面:
逐客秦危
二、合作探究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利:
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时时处处始终针对秦王意欲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心理,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句句都可使秦王怦然心动。
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学完这篇奏疏,你有哪些收获?
和同学交流一下。
①一是善于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如文中写到:
“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三、课堂练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不少于6处。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面不内/疏士面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四、拓展提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五、课堂总结
秦代文学谈不上什么发展,比较值得提一提的只有李斯……它的所作主要就是《谏逐客书》,这是一篇他向秦始皇申述他政治主张的奏议。
……这篇文章的特色是排句多,善于用比喻,使语言富有形象性,音节也很铿锵,这显然是受了《战国策》中一些文章的影响,和汉初贾谊、邹阳等人的文风是很相近的。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六、板书设计
谏逐客书
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