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424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学生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

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

课本注音“yú

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

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

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

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⑧武父子亡功德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

通“襟”,衣襟。

决:

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

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抵押。

今义:

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提拔。

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老人,长辈。

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趁这时。

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妹妹。

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年纪。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确实存在。

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渐渐。

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

送给。

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

正当、适逢。

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5)何久自苦如此 

苦:

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

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

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

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课堂应该严谨有活泼,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

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

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

我看不出一点分别!

为什么?

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

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

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

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

我爱这样的灯光。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

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

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一个朋友说: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

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

“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

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

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

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叙写寒夜的漆黑,以及“我”在黑夜里渐渐分辨清楚各种物象的感觉,经验真实,笔触细致,并为下文铺垫,引出“灯”这一写作对象。

B.文章选材丰富,而且角度各异,分别写了平房灯、雪夜灯、姐姐灯、穷人灯、恩人灯等五种灯光,现实与回忆交织,联想广远,跨度极大。

C.引用朋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一语,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

D.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灯”除有像中的普遍意外,也应有时代意义,文章不仅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也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

2、作者赋予了“灯光”哪些特质?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散文忌散。

这一写作原则在本文的谋篇布局上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家

蔡楠

在白洋淀,陈福友绝对是捕鱼的老手,老到九十岁了,还在捕鱼。

早年间,白洋淀是水泽之国,淀水汪洋浩渺,滋养得鱼肥蟹壮。

水势大的时候,不适合撒网捕鱼,陈福友就下卡捕鱼。

他跟着父亲将船划过纵横交错的港汉沟壕,来到一片茂密的芦苇荡,然后开始下卡。

下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浸过猪血的长长的线上,拴上类似于牙签状的小竹片,把它弯成U形,在口上套上用芦苇秆做成的套,中间塞上饵食。

鱼是一种贪吃的东西,把饵吞下的同时,竹签就紧紧地撑住了鱼的嘴,想再吐出来已经不可能了。

父亲摇船,福友下卡,卡线在他的小手中一抖一抖地跳跃着,他就看到了今后的抖动的美好生活。

可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白洋淀。

陈福友就不下卡了,改用鱼钩捕鱼。

福友小小年纪不用小钩,却喜大钩。

大钩治鱼,多在有水溜的宽阔水面。

鱼常喜在水中逆流游动,当触到鱼钩时,便被挂住,挂住的鱼越挣扎,越深,直到动不了为止。

那年夏天,有一艘日军的快艇载着五个鬼子,开到陈福友下钩的地方来洗澡。

他偷偷地潜水过去,将一串大钩,围绕着洗澡的鬼子们悄悄下好,然后爬上汽艇,将枪支和衣物敛到自己的船上,开到了抗日雁翎队的驻地。

等到雁翎队员赶来的时候,五个鬼子已经血肉模糊了。

水浅鱼多的季节,陈福友就用大罩捕鱼。

193年白洋淀发大水,水都淹了村子,房子有的也被泡塌了。

全村人都被安置在村子里最高的采蒲台上,等待政府救援的直升机来扔大饼。

有时候,直升机扔不准,将大饼和饼干扔到了水里,都泡得成了面糊糊。

陈福友觉得这面糊糊真不如他逮的鱼好吃。

他就拽着自制的大罩,腰问系着鱼篓,凫水来到未被淹没的苇地里罩鱼。

苇地里水浅他光着膀子在苇地里中蹚水,还一边叫喊着。

鱼受了惊吓向水底躲避,触及河底,浑水上翻,陈福友用力将大罩按了下去,鱼就成了罩中之鳘了。

鱼送到了一村灾民的手上,就等于把村民的性命从龙王的手上夺了回来。

陈福友的大罩捕鱼就一直持续到大水退去。

后来,有专家说地球变暖,天旱少雨,白洋淀上游九条河的水位像花一样枯萎。

白洋淀没了水,干了。

甭说鱼了,就连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袅袅婷婷的莲花都无影无踪了。

陈福友将船反扣在千里堤上,裸了背坐在船上晒太阳。

老伴儿胡小仙走过来,递给他一支烟说,你看你,背上都晒得脱起鱼鳞了,我怎么越看你越像一条鱼呢!

陈福友说,我是鱼,可我是一条行走在岸上的鱼。

胡小仙笑了,这种鱼我可是头一次见过。

可咱不在岸上晒成鱼干行吗?

胡小仙又说,咱走,咱去渤海湾捕鱼行吗?

村里置办了几条轮船,嚷嚷着让人报名呢?

咱去不?

不去!

为啥?

我要在大淀里掘坑寻水,我不离开白洋淀。

陈福友说着,站了起来,把烟揉揉放在嘴上叼着。

胡小仙连忙去给他找火柴,还没火柴找来,陈福友手里的烟腾的一下就被太阳晒着了。

陈福友开始了在白洋淀掘坑寻水的漫长之旅。

他的铁锹用烂了三百六十把,他把白洋淀九十九个湖泊掘了个遍,终于他掘出了一条白洋淀通往黄河的水路。

在陈福友掘淀寻水的日子里,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

水乡修了桥,水乡修了柏油路,水乡建了工厂,水乡建了高层建筑,捕鱼的事情人们逐渐淡忘了。

可陈福友又回到了水里,回到了淀上。

已经有了儿子的儿子对陈福友说,你这把年纪了,就别去捕鱼了,歇了吧!

陈福友说,我不能歇,歇了会死的!

那我给你买个机器船吧,省力气。

不用,机器船有污染,老船家还是使老船好!

陈福友告别了儿子,告别了岸。

把那条千里来堤上的木船修补好,刷了漆,船顶上支起了塑料布,船上准备好了小柴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然后带着胡小仙,披上蓑衣,振臂摇桨,小船像一条梭子鱼一样蹦进了大淀。

老头子,你这劲头怎么看也不像是九十岁的船家呀!

胡小仙说。

你这豪气也不像八十四岁的船家婆呀!

陈福友说。

咱们去哪里?

去采蒲台下面下粘网,傍晚到雄安新区集上卖鱼!

老船家这样说着,船就飞过了一片苇地。

苇尖上独立的一只红嘴水鸡就飞离芦苇,鸣叫着逐船而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的身份,引出全文主要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以调侃式的语言写出了陈福友对水的渴望,表现了他性格中幽默可亲的一面。

C.小说中胡小仙这一形象,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主人公的老船家形象,使其更鲜明、更生动。

D.小说有对老船家水乡生活的回顾,也有对他现实经历的描述,质朴的语言中透着深意,耐人寻味。

2、小说先后写下卡、鱼钩、大罩三种捕鱼方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在世界已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陈福友坚持掘淀寻水、老船捕鱼的行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你如何理解他的行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为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重一时,刘大櫆继之”,桐城派三驾马车,以谁为首,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

“论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质,恒以理圣,海峰(刘大櫆)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姚鼐),则文与理兼至。

”方苞不曾包首,刘大櫆不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②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

这个指定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贫未必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贵。

姚鼐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

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祀,不过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

富贵出文章,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出好文章,由富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文章。

③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

姚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更是从读书里出的。

“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衣食或不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

自少及耄,未尝废学。

”这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读书人之杂种相;

学术与之异趣者,见之必亲,读书人之标准像。

④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

姚公作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乞终养故里”。

不有积学,安有真传?

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传得卓见。

姚公老归故里,“翁覃溪学士来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

“时贤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耳。

⑤文章多从常书来。

奇书当然可读,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收藏异珍,然则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秘籍奥卷而不读,也是走偏了。

源律师①问:

“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②曰:

“用功。

”曰:

“如何用功?

”师曰: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吃饭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读平常书写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⑥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今世说》等;

梁启超给人开列书单,计有《诗经》《楚辞》《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四书》《易经》《书经》《诗经》,还有胡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叫人读书,没打诳语,偶或有一本两本“人间未见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⑦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力,或可觅得一部“六十四卦”,多成书蠹,难成书家;

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语;

《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

《三国》与《水浒》,便是存在过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

《西游记》有点怪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神话者,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⑧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发掘尽了,其实不然。

这个不是深山开煤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尽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

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尽,忽然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寻常之书有非常。

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

然程朱或有失,吾岂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哉?

”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理发掘尽了。

尽了吗?

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是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不霸道,不准你正之;

程朱掘儒学,单只有错?

也定有没发掘的,正是阁下显身手之时;

读《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

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微”与其中之“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⑩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今上海市)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

“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彼好多能,见人一长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

”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

读书之乐趣便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刘诚龙2019年01月05日《人民日报》)

注:

①源律师:

事迹不详。

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律部讲授的僧人。

②师:

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邑方苞名重一时名重:

zhò

B.与人言终日不忤不忤:

C.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张牙舞爪:

形容猛兽凶恶可怕。

D.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别有洞天:

形容书的内容引人入胜。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文理兼至,中国古文第一的姚鼐起笔,用意之一是肯定其在清代文坛上的成就。

B.第⑤段“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意为以平常自在心对待一切事物,修佛如此,读书亦然。

C.第⑥段中鲁迅、梁启超、胡适等人都给读者开过书单,作者意在倡导读大家所开的奇书。

D.作者认为书是富矿,没有读尽的时候,要有一颗敢思善思之心,“常读书,读常书”。

3、第③段中“这就是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