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420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力文档格式.docx

《能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力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力文档格式.docx

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被称为天才。

天才是高度发展的才能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但是,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能力的种类

人的能力很多,可以从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与否分为: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也就是认识能力。

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种成分。

思维力是其支柱和核心成分,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我们学习、工作、创造发明、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

(一般能力的综合也称为智力)。

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2、特殊能力:

是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活动是必需具备的。

每一种特殊能力都是由该活动性质所制约的几种基本的心理品质构成。

例如,构成音乐能力的基本组成成分有:

(1)曲调感,即区分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

(2)听觉表象,即能随意地使用反映音高关系的听觉能力;

(3)音乐的节奏感,即感受音乐的节奏并能准确地再现它的能力。

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和该种活动的持殊能力。

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

例如,观察力是一般能力,但在农业技术工作中,除了需要一般的观察力外,还需要区别各种作物的形态、结构的细节,察看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类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观察能力。

这就是对农作物的特殊观察力。

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因为农技师在培育过程中的精细观察能力,有可能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表现出他的一般观察能力的发展。

按活动中的创造程度分:

(二)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1、再造能力。

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别人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如临摹、学习中“套公式”、写作“套路”等等。

还包括模仿,也称模仿能力。

模仿就是仿效。

模仿能力就是仿照他人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已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的能力。

模仿中主要包括两种成份:

观察和仿效。

个人“看到”或“听到”别人怎样行动,自己也跟着怎样做。

模仿实际上就是一种较复杂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

模仿能力的大小,表现为个人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的行为方式的相似性上;

两者愈相似,表明模仿能力愈强。

2、创造能力。

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总是与创造产物相联系的。

创造产物通常是指“首创”加“适宜”的产物。

如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以及有创见性的谈话和奇特的建筑等。

创造力是指产生既是首创又是适宜的产物的能力。

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通常是先模仿,然后进入创造;

在创造中也是有借鉴的。

人们的再造(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个别差异。

按照能力涉及的领域分:

(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认知能力:

简单地说,认知能力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

是人们完成活动最基本的主要条件。

2、操作能力:

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作用于外界环境的能力。

如体育运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生产劳动能力等。

3、社交能力:

指。

这三种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的,人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认识客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同时又是一靠他对客观世界的人失去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

按不同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分:

(四)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一个人往往有多种能力,形成一个能力系统。

通常有一种能力占优势,其他的能力从属于它。

占优势的是优势能力,处于从属地位的就是非优势能力。

例如,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具有卓越的数学才能,同时他又具有物理学和史学方面的才能。

赵丹具有卓越的戏剧和演电影的表演才能,同时他又具有绘画和作诗的才能。

优势能力在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占主导地位,其他能力起增强优势能力的作用。

不少人都能顺利地完成同样的活动,但是完成这种活动的能力组成因素所处的地位也可能不同,有的因素在一些人身上是优势能力,但在另一些人身上是非优势能力。

例如,音乐能力的基本成分是曲调感、听觉表象和音乐节奏感。

但是对于每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来说,这三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音乐成绩良好的学前儿童中,一些儿童具有强烈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能力,但节奏感不足;

另一些儿童具有很好的听觉表象和节奏感,但曲调感较弱;

还有一种儿童有强烈的曲调感和节奏感,但听觉表象能力较弱。

又如,数学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占优势,而逻辑推理能力可能差一些;

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逻辑推理能力占优势,而空间想象能力稍差一些,但他们都能达到正确、迅速地运算。

再如,在运动竞技中,两个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一个主要依靠动作的稳健和准确,另一个主要依靠动作的强度和灵活,他们同样可以表现出乒乓球运动的卓越才干。

在这种情况下,优势能力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可以补偿非优势能力的不足。

区分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发挥优势能力的作用,对于因材施教、加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都是保证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关系

能力

知识

技能

顺利完成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

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练习而自动化的动作方式

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掌握知识技能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条件之一

(一)区别:

首先,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社会性。

(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

)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

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技能、能力具有个体性。

技能是外显的,能力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外在的东西体现。

就一个人来说能力的形成远比获得知识来得慢,来的复杂。

例如证明一道几何题,人在推证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等属于知识;

而在推证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则属于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仅在证明这道几何题时思维分析是严密的、简练的、迅速的,而且这种简捷的思维操作还能经常迁移到不同的运算场合,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数学运算思维敏捷的能力。

又如,在学骑自行车时,操作自行车的一套动作方式是技能,而支配此动作方式的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则属于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仅在学自行车时表现出动作敏捷。

而且在掌握其他技能时也经常表现出这一特点,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动作敏捷的能力。

(二)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思维操作,从而发展了智力;

学生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绘画能力。

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发生,促进能力的发展。

虽然,能力离不开知识、技能,但能力和知识、技能毕竟不是一回事。

一个学生靠死记硬背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能力可能是差的。

另一个学生尽管考试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他能灵活地思考,甚至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说明他的能力比较强。

因此,能力不表现为知识、技能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掌握知识技能时所出现的快慢、深浅、难易以及巩固的程度。

正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教师单凭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能力的大小是不妥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行创造,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人。

第二节能力的差异分析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水平、表现的早晚等方面。

一、能力类型差异

能力类型上的差异是指能力中的各种成分的构成方式上的不同。

例如,在智力活动中,有的人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强,而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弱;

有的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强,而观察能力和记忆力较差。

有的人模仿能力强,但却缺乏创造能力;

而有的人既富于模仿能力又富于创造能力。

有的人智力发展水平高,但元认知能力弱;

有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中常,但元认知能力强。

(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人们的元认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

专家和新手的明显区别不仅在于前者对本行知识知道得较多,而且还在于善于应用和组织所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元认知能力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

(一)知觉活动

1、分析型:

感知清晰细致,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有些人长于分析,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弱

2、综合型:

知觉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

另一些人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较弱

3、分析综合型:

兼有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

还有一些人既善于分析又善于综合。

(二)记忆活动

1、视觉型:

视觉记忆效果好

2、听觉型:

听觉记忆效果好

3、运动型:

有运动参与时记忆效果好

4、混合型:

兼有以上三种类型的记忆特点

(三)思维与想象

巴甫洛夫依据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以那种信号系统占优势区分出三种人类的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艺术型:

属这一类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具有知觉印象鲜明性,记忆的形象性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想象的丰富性等特点。

因此较容易发展起艺术活动的能力。

2、思维型:

属这一类型的人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具有倾向于抽象、分析、系统化、逻辑构思、推理论证活动等特点。

因此较有利于发展起数学、哲学、物理、语言学等要求高度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

3、中间型:

这种类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相对平衡,绝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类型,这些神经类型特点与人的特殊能力形成着密切关系。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如果说类型差异是质的差异,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就是量的差异。

我们通常讲的人的能力有大小: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而大多数人属于中常。

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就全人类来说呈正态分布。

如果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来测量一个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商,那么,智商在100±

16范围内的占全部人口的68.2%;

智商在100±

32范围内的占全部人口的95.4%;

智商高于132和低于68的人只占极少数。

也就是说智商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我国的研究表明低常和超常儿童各占千分之三。

(一)超常儿童

智力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一般把智商高于130以上的儿童叫超常儿童,(140以上叫“天才儿童”约占1%)(特点见P205)

(二)低常儿童

智力水平远远低于同龄儿童中等水平叫“智力落后”或“低常儿童”。

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叫弱智儿童,约占全人口的3%。

可分为三级:

50——69迟钝;

25——49愚笨;

25以下白痴。

低常儿童生活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但并不是学习有障碍的儿童都是智力低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

需要强调的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唯一决定因素,高智商低成就和智商较低成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是除智力水平这一条件之外,机遇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也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很难设想一个懦弱的人会有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胜利的毅力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上的差异:

有些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优异的能力、聪慧超群,这叫“人才早熟”;

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晚,甚至到了晚年,能力才充分发挥出来,这叫“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可能与早期没有良好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也可能因为早期生活道路比较坎坷,还可能因为某些领域的成果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儿童早慧则一方面先天素质优异,另外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早期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ay)用贝利婴儿量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等为工具,对同一群被试从其出生开始做了长达36年的追踪测量,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是:

智力在11—12岁以前是直线发展的,其后发展较缓慢,到20岁前后达到了顶峰,大致到26岁前后即保持水平状态直至36岁,而不再增长。

其他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的智力在35岁左右发展到顶峰,以后缓慢衰退,到60岁以后衰退速度极快。

这是一般人智力发展的趋势,但是个别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智力优异者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延续发展的时间也长;

而智力落后者不仅发展缓慢,并且有提前停止发展的倾向。

创造力的表现与智力不同。

创造力的发挥主要在30—40岁这段年龄。

它因从事的领域而有差异,化学是26—30岁,诗歌是25—28岁即30岁前,数学、物理学是30—40岁,心理学是30—39岁,技术发明是30—40岁,管弦乐、歌剧的作曲是35—39岁,绘画是35一39岁,至于创作长篇小说是40—44岁。

因为创作长篇小说,不仅需要足够的才能,还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

有人统计了1901一1965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的年龄,物理学奖集中在45—49岁,化学奖集中在50—54岁,大部分人在40—50岁得奖。

佩尔兹和安德鲁斯的研究认为,科学家创造力的发挥有两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在30岁至40岁,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55岁左右。

成人中期(35—50岁)是从事科学创造最旺盛的时期。

这时既具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又具有创新能力(灵活性、独创性)。

二、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在心理学史上遗传和环境在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哪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历过长期的争论。

这里列出的是来自许多研究者对不同遗传关系的人IQ的相关研究结果。

这些结果表明,遗传关系愈相近,测得的智力愈相近,父母的IQ和亲生子女的IQ相关为0.50,养父母和养子女IQ的相关为0.25。

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遗传的关系很密切,IQ之间的相关很高,为0.90。

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其遗传的相似性类似于同胞兄弟妹妹,他们在IQ之间的相关为0.55。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其IQ的相关等于0.75,比在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地的相关为高。

这些研究一方面说明遗传对智力的重要影响,但同时也说明环境对智力的重要影响。

像在图16-11中看到的那样,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环境相同的条件下IQ之间有很高的相关。

抚养在一起的孩子,即使两者无血缘关系,其IQ的相似性也会提高。

智力是心理特质,它本身是不能遗传的。

遗传对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发音器官的特征,四肢和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等。

身体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没有这个自然前提,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

例如,双目失明的人无法形成绘画能力,生来聋哑的人无法形成音乐能力。

身体素质对能力发展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但身体素质却不等同于能力本身。

具有相同身体素质的人,可以发展出几种不同的能力;

而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如果得不到应有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形成。

这说明在能力形成问题上,遗传决定论是不对的,但良好的遗传素质却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

环境因素对能力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现代科学业已证明,胎儿的产前环境(即在母体内的环境)对胎儿的生产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狼孩等一些极端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知道人生初期的环境剥夺对正常智力的发育会造成极其显著的障碍,而丰富的环境刺激则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即主导作用。

它不仅使受教育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形成和发展着能力。

良好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环境、良好的教育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条件。

总之,遗传素质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有可能把这种可能性变为能力发展的现实性。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遗传限制的概念(见专栏12—1),这对于解释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在决定个体智力高低时的作用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即使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他说:

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

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

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王充还提出“科用累能’,即从事不同职业的活动就积累了不同的能力。

谈论种田,农夫的能力高于一般人;

谈论做买卖,商人的能力强于一般人。

(《论衡·

程材》)大量的事实资料表明,音乐能力只有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科研能力也只有在科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不参加实践活动,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优良的个性品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像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能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早期教育

(二)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健康的兴趣爱好和勤奋的性格特征

(五)教师、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四节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测量的必备条件

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年)说: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认为用数量来权衡心理特征是理所当然的。

人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确实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

然而,测量人的心理特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不能直接观察,而且经常变化不定。

为了测量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作了许多努力。

从比纳(Binet,1905)设计的第一个智力量表起,已设计出上千种测验工具,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气质测验、性格测验、态度测验等等。

当我们选用某种测量工具来测定心理特征时,一定会想到:

我们所测得的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信度)?

它是否能有效地测出我们想要测的特征(效度)?

其他人在同样测验上的得分(常模)又是如何?

信度、效度和常模是任何一种心理测量必备的条件,在选用和编制心理测验时都必须要考虑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被试的心理特征作客观的测量,并对结果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测量属于心理测验,在讨论能力测量之前有必要先讨论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

(一)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一个测验测量某种东西,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是可靠的。

我们之所以相信尺子,是因为它能给出同样的测量,无论是今天用或是明天用,无论是木匠用或是裁缝用。

同尺子一样,心理测量技术只有当它反复测量并能给出相同的结果时才是可靠的。

当一个测验具有信度时,用它去测量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所测得的分数几乎是相同的。

不同的测验要求不同的测量信度。

经常用来估计测验信度的有三种:

第一种叫折半信度。

如果测量某种特征的测验是由许多小题目构成的,那么测验内部的一致性就很重要。

在编制这种测验时可用折半法求其信度,即以一份测验施测于一群人,将测验的题目随机地分为两半,分别计算分数,用这两组分数求出相关系数。

这种相关系数称为折半信度系数。

折半信度是估计测验信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份经过精心编制的能力测验,其信度系数在0.90以上。

第二种叫再测信度,就是用同一种测验在不同的时间里先后施测于同一群被试,以测得的分数求相关,即得到再测信度系数。

用再测法估计测验信度,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要适当。

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过短,第二次施测成绩往往会受第一次施测的影响,从而造成再测信度的假性高相关。

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过长,第二次施测成绩会因受心理发展和练习的影响,而使测验信度降低。

由于测验信度受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测验都可有不止一个的再测信度系数。

再测信度对于估计测量某种相对稳定的特质(如能力)是特别有用的。

第三种叫评分者信度。

当测验要求评分者解释一个人的答案时,评分者信度是很重要的。

例如创造力测验和测量性格的投射测验,在评分时都容易掺杂有主观判断的成分。

因此在评分前,评分者必须经过相当专门的训练,这样评定的分数才不至于波动太大。

考察评分者信度的方法是,随机抽取相当份数的试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记分规则分别给分;

然后根据每份试卷的两个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得评分者信度。

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一致性达0.90以上,才被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二)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一个有效度的测验,测量的结果必然是该测验要测得的东西。

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有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