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3754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

(13)田集街道办事处提供的,与本项目有关的其它基础资料。

(14)田集街道办事处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签定的编制委托书。

1.3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以试点示范为先导,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主要的编制原则如下:

(1)突出污染防治,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针对项目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生态示范创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重点保障项目区开展污染防治必需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

(3)坚持科技先行,多方筹措资金

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重点选择低成本、高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选择满足要求并适合当地条件、管理简单、运行可靠、节约能耗、运行费用低的工艺方案,建立保障“行动计划”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

1.4编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述了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并对拟建项目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建设规模、工艺方案选择、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和实施进度安排、项目效益、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项目进行了方案设计。

1.5项目所在地概况及自然条件

1.5.1地理位置:

潘集区地处黄淮平原南端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与淮南市区隔河相望,北依茨淮新河,北部和东部与蒙城、怀远两县比邻,西与凤台县相连。

项目所在地位于潘集区的田集街道,田集街道是潘集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政府区划调整工作会议精神,于2004年9月由田集乡和袁庄街道撤销合并而成。

是潘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

田集街道南濒架河乡,北依泥河,合阜铁路擦肩而过,225省道和淮潘、潘凤公路横贯东西。

境内有国家大型煤矿潘一矿;

有国家重点工程在建项目田集电厂;

有年创汇50万美元的出口民营企业淮南第二毛巾厂;

有1.6万亩塌陷区水面。

1.5.2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潘集区境内属华北地层区,经长期地质作用发育的古老地层,其上被1201-564m的第四系沉积层覆盖,土层深厚,且夹有多层流沙,含水丰富,并具有古地理沉积的丰富资源。

潘集区属河流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坡降为五千分之一,全区海拔高程多在18-22m之间,最高点古路岗为海拔23.86m,最低点汤渔湖海拔16.9m,因处河谷平原与滨河岗地之间,多有不规则土阜岗头;

由于河道变迁、犷湖沉积,加之历次黄淮泛滥淤积,河湖沿岸多为沃土良田。

2.气候

潘集区处于我国大陆的东部暖温气候带最南部边缘,淮河中游,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夏冬季长。

春秋季短,光照充足,受季风影响明显。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无霜期较长,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风力一般2-3级。

年平均气温15.2℃

极端最高气温41.6℃

极端最低气温-22.2℃

年平均相对湿度72%

3.降水量

年平均降雨量880mm

4.风速及风向

全年平均风速2.3米/秒

全年主导风向偏东风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

5.无霜期

全年无霜期215.5天

6.日照时数

年平均日照时数2298小时

7.水文

潘集区境内浅层地下水静水位埋深1.5-3m,雨季明显抬深,局部不到1m。

除淮河外,尚有泥河、黑河、伊河、架河、柳河及建国后开挖的顾高新河、利民新河、茨淮新河,均属淮河水系。

九水分流,沟渠纵横,将平原切割成一块快绿洲,同时调节自然来水丰缺,蓄纳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境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最终排入淮河。

根据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淮河潘集区段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是重点保护水域,作为“三河三湖”之首-淮河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是敏感中的敏感区域。

根据《2006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2006年淮河干流安徽省辖断面为轻度污染,Ⅲ类水质占18.2%,Ⅳ类水质占81.8%;

主要支流省辖断面为重度污染,Ⅲ类占22.4%,Ⅳ类占16.4%,Ⅴ类占10.4%,劣Ⅴ类占50.8%。

根据《2006年淮南市环境状况公报》,2006年淮南市辖淮河干流五个监测断面水质总体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Ⅳ类之间,其中Ⅲ类水质占40.7%,比上年下降9.3个百分点;

Ⅳ类水质占35.2%,比上年增加25.9百分点;

Ⅴ类及Ⅴ类以上水质占24.1%,比上年下降16.6个百分点。

全年1~4月份(枯水期)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5~12月份(丰水期、平水期)水质以Ⅲ类为主,Ⅳ类为辅。

主要污染指标:

氨氮,年均值1.16毫克/升,比上年下降28.4百分点。

8.生态环境状况

潘集区整体上是沿淮平原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1%;

工矿及居民用地占13.5%;

形成了以农田为主,伴有工矿和人口承载较重的生态局面。

由于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有机肥施用量较低,土壤有机质不高,造成部分土地板结和肥力下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加上工矿生产,野生植被严重破坏,目前残存的自然植被以华北植物系为主,喜湿草本植物主要出现在狭小的河滩湿地,路旁与沟壑散见的草本以耐旱杂草为主。

野生动物十分稀少,食物链极不完整。

畜禽养殖规模正在扩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50%,“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链接处于时断时续状态。

全区已验收的省级百佳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5个,区级生态村18个。

1.5.3社会经济状况

潘集区是安徽省首批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

潘集区全区总面积590.1km2,辖高皇、平圩、泥河、潘集、罗集5镇和夹沟、祁集、架河、贺瞳、古沟回族乡5乡及田集街道办事处。

近年来,区内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保持在10%左右,农村经济全面回升,粮食产量小幅增长,养殖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壮大了平牧公司、晶晶米业公司,“祁老大”豆制品公司等一批具有强辐射功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项目所在地田集街道是于2004年9月由田集乡和袁庄街道撤销合并而成。

1.6建设内容

南圩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排水管网建设:

通过现有管网改造,实行雨污分流,建设独立的雨水及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2)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建立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服务整个村庄,服务人口2.2人,日处理量22吨。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运用生态农业理念,对养殖业中产生的污染物,合理循环利用,建立养殖-种植业生态循环系统。

(4)村内环境综合整治:

将农户厕所改造成沼气厕所、村庄共厕改造为沼气厕所;

村庄绿化工程。

1.7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计划为1778.2万元,拟地方政府自筹278.2万元,申请环保专项扶持资金1500万元。

1.8效益分析

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国家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造福社会的环境保护工程,主要效益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田集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项目区内村(居)建设成安徽省生态村,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项目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在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当前较为突出的农村环境污染可以归结为以下3类: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

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600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

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是产值的20%左右。

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

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

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每年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

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平方公里。

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中国农村有近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

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

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2.2村庄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田集街道地处潘集区中部,是潘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

田集街道东与古沟回族乡毗邻,南与架河乡相望,北与潘集镇搭界,西与卢集镇接壤。

合阜铁路擦肩而过,225省道和淮潘、潘凤公路横贯东西。

淮潘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全境辖51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2万人,耕地面积2.2万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水利设施配套较为齐全。

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其中大部分农田以稻麦轮作方式为主,同时发展甘蔗、蘑菇、西瓜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06元。

目前,乡村基础设施较好,房屋布局较为合理,村庄道路整齐划一,生产条件较好。

但由于环保基础设施的缺乏,环保管理能力的欠缺,村民环境意识较差,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

不仅影响了美观的形象,还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改善人居环境,田集街道政府将积极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街道建设成示范点,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2-1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现状

图2-2公共厕所治理现状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项目的建设是治理泥河污染和发展地区农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村镇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的污水量不断增多,由于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泥河,已给泥河带来严重的污染,泥河是两岸农民的灌溉水源,其污染状况不仅给两岸农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

根据潘集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泥河被定位为无公害和绿色粮食生产基地、绿色水产养殖基地,泥河流域污染若不尽快治理,污染将愈加严重,最终将给流域经济、生活均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证流域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治理泥河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3.2项目的建设是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田集街道聚集人口相对集中,农民新村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多,“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的习惯尚未改变,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卫生和村民身体健康。

为有效地控制生活垃圾及其它生产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尽量使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质量,必须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

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从而较为彻底地解决垃圾的消纳出路问题。

2.3.3项目建设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以全面、协调、持续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全适性的生活条件。

项目建设将完善村镇环保基础设施,净化美化环境,为村民创造了洁净优美、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2.3.4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国家环保总局经过认真筹备和组织,编制完成了“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坚持以土壤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以试点示范为先导,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008年7月2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要求,不断加快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会议指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计,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2.3.4项目建设是潘集生态区建设的需要

潘集区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生态区,加快实现现代化阶段,因此农村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农村不加快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区的发展;

农村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就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阻碍潘集区现代化进程,因此要重视农村问题,要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切实改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现状,要想方设法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营造经济发达、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模式。

而目前农村面临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

为此,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生态效益,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即生态经济效益最佳目标,对广大农村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潘集区环保局和田集街道办事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的文件精神,创造条件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希望通过项目的建设改善村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全区的农村环保工作带来示范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3.1项目的基础条件

3.1.1田集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

几年来,田集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为原则,以“树形象、办实事、保稳定、谋发展”为工作思路,在城区以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设为重点,在农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04年底,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水系治理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也基本完成,改水改厕和老村庄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推广,使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是推动了精神文明创建的进程,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被省农委2005年首批认证,优质粮、大棚蔬菜、酥瓜、食用菌的规模生产标志着田集街道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同时本项目已被列为潘集区"

生态区"

建设的重点项目。

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项目建设重要的因素。

3.1.2“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建设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条件

在省环保局等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潘集区被批准为全省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

该区紧紧抓住契机,认真编制了示范区的总体建设规划,并积极开展相关内容的生态项目建设,为本项目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条件。

3.1.3有较好的创建基础

该村领导班子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重视生态建设,从2006年开始,积极创建区市级文明生态村,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环保宣传工作,民众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已有较好的创建基础,同时,村民们积极支持并参与创建的各项工作,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将本村建设成新农村的示范点。

3.2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

(1)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本项目已经完成项目的立项,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将进一步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核、论证、评估。

(2)设计委托

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后,将按照定点及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要求,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设计单位进行初步方案设计。

(3)初步设计论证报批

初步方案做好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审定后报建管部门审批,并按建管部门要求征求消防、市政、环保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

(4)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将建管部门及各行业部门审查意见通知设计单位调整、修改方案后照图申办、报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招投标

规划许可证批准后,通知设计单位做施工图,并根据工程要求编写招标文件。

按照安徽省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

揭标后通知中标单位,双方签订施工合同。

(6)签订施工合同

按照单位工程要求及中标通知书,由中标单位草拟施工合同,经审查、各有关部门会签后,报有关领导审定无误,签订施工合同。

(7)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签订施工合同后,办理质监站等有关部门手续后,到市建委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8)放线、验线、开工

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约请地质勘察部门按建设规划批准的方案放线,经规划管理人员现场验线后开工。

3.2项目的技术情况

目前,小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技术已有成熟的应用和经验,本可研将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根据南圩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工艺方案和治理技术。

①污水处理设施:

根据潘集区田集街道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潘集区田集街道将投资4500万元,在2013年前建设日处理能力6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并在城区进行排水管网建设,实行雨污分流,建设独立的雨水及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因此,南圩村目前较为紧迫的事情是完成排水管网建设,以保证未来村农户产生的污水与能够与城区的排水管网相连通,顺利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②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

按照“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的模式进行规划。

采用“户收集-村集中-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运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将种植、养殖业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各项生产技术的优势,对粪便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消除环境污染,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1建设内容

表4-1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

项目分类

主要内容

1

排水管道整修

通过现有管道改造,完善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2

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服务整个村庄,服务人口2.2万人。

建立垃圾收集和转运

系统。

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运用生态农业理念,对养殖业中产生的污染物,合理循环利用,建立养殖-种植-渔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