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3514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综合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A.“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与“他给了我一本书”解说

这两个句子中的“给”都是介词。

B.《人民的名义》已刷新近十年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

解说:

“《人民的名义》刷新纪录”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雾霾”“客串”“吐槽”“氛围”解说:

这四个词词性相同。

D.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在白桦树上,把叶子变成了亮闪闪的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运河》等。

B.《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的、真实的鲁迅先生,让我们直面他伟大的人格。

D.《孙权劝学》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元勋(xūn)  选聘(pì

ng)挚友(zhì

)鞠躬尽瘁(cuì

B.殷红(yǐn)澎湃(pà

i)伫立(zhù

)锲而不舍(qiè

C.小楷(kǎi)秩序(chì

)校对(jià

o)深恶痛绝(wù

D.疙瘩(gē)抹杀(mǒ)迭起(dié

)妇孺皆知(rú

7.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昼夜 家喻户晓 至死不懈 气冲斗牛

B.云霄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马革裹尸

C.草率 目不窥园 锋芒必露 不以为然

D.卓越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B.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自身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他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C.相同的文学主张,共同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两人常常不以为然;

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相互理解的愉快。

D.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翟志刚因此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9.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0.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③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③⑤②①④

二.语言基础积累—填空题

11.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徜徉在七下的语文书中,我们认识了“两弹”元xūn()邓稼先,学习他为了事业鞠躬尽cuì

(),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们还从《土地的誓言》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zhì

()痛的热爱,他将用他的泪水,洗去家乡的一切污huì

()和耻辱。

12.默写。

(9分)

(1),惟解漫天作雪飞。

(2),明月来相照。

(3)独坐幽篁里,。

(4)故园东望路漫漫,。

(5)草树知春不久归,。

(6)谁家玉笛暗飞声,。

(7),何人不起故园情。

(8)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分)

【答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答出两个,得1分;

答出四个,得2分。

)_

14.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

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

【答案】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

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

这体现了诗人一种豪爽向上的精神。

(每问2分,共4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19题。

(14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中年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②行③乎?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一样,相同。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1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2分)

17.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点:

____。

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填空)。

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填空)。

18.孙权和师旷分别是怎样劝说他人学习的?

19.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什么时期?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5分)

苔(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

白日:

指阳光。

20.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

21.“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本诗借“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四)阅读《使人索回书》一文,完成题目。

(13分)

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①,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②,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呵逐亦不去,曰:

“宁得罪;

不得书,不敢回邑。

”左右曰:

“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蒋曰:

“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遂为之延誉③,后卒为名臣。

【注释】①蒋堂:

人名。

淮南转运使,官职。

②使人:

使者,即下文的"

皂隶"

衙门中的听差)。

③延誉:

播扬声誉,传播好名声。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①独不肯去()②遂为之延誉()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即更刮目相待()

2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左右呵逐亦不去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5.“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表现是什

么?

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四.名著阅读(7分)

26.下面三幅图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插图,请将对应的选项写在相应位置。

A.祥子成亲B.雨中拉车C.买羊肉包D.大兵抢车

 

甲()乙()丙()

27.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的作品,学校邀请了老舍研究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您被学校选为活动主持人,准备一个开场白。

五、现代文阅读(44分)

(一)阅读《说和做》选段,完成28—31题。

(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8.分别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说”字的含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29.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0.理解画线的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

31.结合全文,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32—35题。

(10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 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

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

“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④“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⑤“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⑥“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⑦“那怎么——”

⑧“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⑨“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⑩“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1“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12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3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14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15“怎么了?

”爸爸问他。

○16“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

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17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8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

“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

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19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

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

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0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

“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1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2.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请做简要概括。

33.结合原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4.第○19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35.第○20段写阿三的述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阅读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完成题目。

(15分)

①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

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

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

②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

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③高中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

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

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

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

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④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

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⑤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

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

他们在找座位。

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

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⑥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

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受到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⑦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

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

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

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⑧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

大亮。

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

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

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⑨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

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

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

“起立!

”“坐下。

”赶快,再背一个。

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⑩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

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

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扛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⑪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

113分(基础题100分,附加题20分,满分共120分)!

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

虽然

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地揪住了。

⑫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⑬慢!

⑭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夸一通,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

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

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

47分。

⑮放学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⑯她先说:

“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

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

”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

她又说:

“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

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17)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

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

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中。

哦,我的林老师。

36.本文记述了作者读书时的一件小事,情节设计很巧妙,一波三折。

请你写出三个意外之处。

(6分)

37.结尾段划线句,“纤细”与“沉甸甸”看似矛盾实则含有深意,结合句义说说你的理解。

38.第①段景物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别写出来。

39.舒婷女士《在那颗星子下》中的林老师和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老师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舒婷女士对林老师和鲁迅先生对寿老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分别概括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阅读《怒从黄河来》,完成题目。

(11分)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

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止在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

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

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

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

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

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

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

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是一场徒劳。

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

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

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

这充满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