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讲义(邢福义版).doc
《《现代汉语》讲义(邢福义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讲义(邢福义版).doc(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邢福义
《现代汉语》讲义
第一章现代汉语和现行汉字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一.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的含义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而现代汉语方言是现代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属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只在一定的方言区流行,为方言区人民所使用。
如沙市区有沙市话,就是沙市这个地域的方言,像有《有么子说么子》、《小城故事》就是用这种地点方言(直到一个个地点,如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点方言”)所做的节目,各地都有用自己的方言做的节目,如《经市故事会》(武汉话)、《雾都夜话》(四川话)、《弯管子电影院》(荆州各县市如沙市、公安、松滋、洪湖等地的方言)、粤语台,但方言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容易被别的地区的人听得懂,所以大型的节目像春节联欢会、还有绝大多数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是用普通话的,这些都是现代汉语的构成部分。
(二)现代汉语的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易于周密、严谨。
(三)现代汉语的划分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口头语和书面语自古以来就有,今天所讲的现代汉语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汉语的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先秦前有口语无书面语原始汉语阶段
先秦上古汉语阶段
两汉至隋唐中古汉语阶段
晚唐开始出现了口语和文言相杂的通俗文学作品近代汉语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言文统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现代汉语阶段
从时空线索来看,汉语经历了五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分析,不够发达,不够丰富。
第二个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
由于书面语言的出现,语言出现整合、规范的可能,如诗歌的由经书面语言的传诵过程,就是一个规范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社会生活相当发达,交流交际的频繁化,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字的应用十分广泛,字书(字典)、辞书(词典)对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文化影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汉语的发展、整合十分迅速。
第四个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由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尤其是与口语结合十分紧密的白话文小说的出现和普及,这时期的汉语的书面语言的发展十分的繁荣,因此,书面语言的模范作用,对语言的规范、整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个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
(四)现代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现代汉语是最主要的语言之一。
在国内,是占我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人民相互交际的工具,也是兄弟民族中满族、回族等使用的语言,并且是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最主要的交际语言。
在国际上,现代汉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联合国正式确定的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之一。
高科技领域,汉语电脑及其自动化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世界电子世界的主攻方向之一。
汉化电脑系统的运用,如游戏、QQ上网、WORD软件、汉字输入法运用等。
二.现代汉语共同语
(一)现代汉语共同语
现代汉语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基于各民族间频繁交往的需要,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按照国际惯例,从立法上确定以主体民族的共同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共同语。
(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1.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总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形成的。
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可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在很长时间里,仍可以与共同语同时存在。
(现在做为一种文化特色,大有分庭抗礼之势。
如《猫和老鼠》的各地方言版。
)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称为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这就是为什么北方同学觉得学普通话容易,而南方的同学就觉得困难得多)原因:
Ⅰ、北方方言(官话方言)的代表城市北京,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国都所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使得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很早以来就处在同汉语其他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社会背景中。
Ⅱ、北方方言成为汉语诸方言中通行面积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
(从后面的方言分区所统计的使用人数可以看到。
)Ⅲ、从晚唐五代以来直到明清,有许多重要的白话文学著作是用北方方言或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
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特别是《红楼梦》、《儒林外史》,说的都是南方金陵城的事情,用的也是官话进行创作的。
而晚清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小说成就其实不低,就是里面吴语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太过明显,很多读者读不懂,从而大大影响了其传播的地域。
第一,从文献资料提供的依据来看
北京语音的标准音的地位,早在元代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公认。
我们从元代的周德清所编写的《中原音韵》(大约在1324年期间成书)中找到证据。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作曲用的“曲韵”的韵书,当时是为了北曲的发展需要,统一戏曲的词汇和语音的标准而著作。
从“中原音韵的音系”来看,与今天的北京语音的音系几乎相同,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今天的北京音系所反映的语音事实,早在600多年前就具备了共同语的资格。
北京作为元朝的大都,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名称“中原”(和现代的中原的范围不一样)的语音的代表的地方。
而中原之音是当时人们认定的共同语言的标准。
文献资料告诉我们,周德清的“中原之音”的语音依据是在北京取样的。
“以余观京师之目,闻雅乐之耳,而公议曰:
德清之韵,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
”见《中原音韵》序。
从周德清的“自序”中还可以看到,中原之音在当时就具备了共同语的标准地位:
“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韵共写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
由此可见,早在元代时期,北京语音的标准音的地位,就已经得到了公认。
第二,从北京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来看
北京这个地方的城市的历史发展,把中原之音的代表话——北京语音,推到了“标准音”的地位。
北京的历史的机缘是从公元1272年来到的。
由于蒙古族的忽必烈定都北京,从此,北京这个城市几乎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早期,北京的话自然成了封建官僚的语言,随着封建的权力中心的影响力,北京的话以“官话”的优越性,辐射到其他的方言地区,所以,北京话在封建官僚的交流、交际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威的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被人民适应、认同。
成了仿效的标准。
在十四世纪期间,一种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开始形成,后来称之为“官话”,即当官的人或者说官吏阶层的口语形式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说“官话”是时尚。
随着政治力量的推动,“官话”被封建官吏作为一种特权的象征,在全国“示范”;在全国张扬。
所以,官话的传播十分广泛,学说官话也十分普遍。
雍正皇帝(掌权从1723年―1735年)曾经令其官吏必须学会“官话”。
由于南方方言区的人无法与北方方言区的人进行直接的交流,甚至在南方方言之间以及他们方言内部之间也无法交流的问题,雍正皇帝还责令福建(闽南、闽北话地区)和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专门教官话。
所以,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清朝“官话”成了全国通行的语言了。
“五四”时期的国民的民主意识的增强,于是把全国通行的“官话”的名称改为“国语”,为了人们学习国语当时的教育部还颁布了《注音字母》来拼注国语。
于是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使得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有了迅猛的发展,趋向于成熟。
“五四”运动后,随着“国语统一运动”的推动;随着话剧、电影、曲艺、广播(都使用了北京语音)的迅猛传播,使得全国上下人民都喜欢听北京话、听得懂,并且都喜欢说。
于是北京语音就具备了标准音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有效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将“国语”改为“普通话”。
所以说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的“典范的白话文”是指可以供我们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经典的白话文著作和文章。
如:
毛泽东、鲁迅、郭沫诺、茅盾、老舍、巴金等人的著作和文章,还有中小学的教材的课文中的文章,都是典范的白话文。
是语法规范的榜样。
2.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Ⅰ、书面语。
中国古代是一个言文不一的国家,文言文一直是统一的书面语言,与口语脱节。
从晚唐五代开始兴起的“白语”逐渐走进文学创作之中,直至明清,特别集中在小说领域,许多章回小说都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写的,但只限于通俗文学作品范围。
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文体改革运动反对文言文,提但是白话文。
20世纪30年代开展大众语运动是五四以来白话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直至新中国成立,白话文在政府公文、法律条文、报刊社论、新闻等各领域取得取得合法地位。
Ⅱ、口语。
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明清时代“官话”,清末“国语”,1949“普通话”。
3、共同语标准的确立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
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是就北京话的语音系统讲的,但是一些土音成分要舍弃,一些分歧的读音也要审订。
语汇,以北方方言语汇为基础,并不是要兼收并蓄北方所有的语汇,北京话“忒好”,“忒”字就没入普通话。
也还可以从其它方言里吸取富有表现力的语汇,如在普通话中的常用词如“尴尬”,成语如“煞有介事”,佳句如“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都来自江浙一带的吴语。
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典范,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指一般的并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三.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特点
(一)与印欧语比较显示的特点(以英语为代表)
1.语音方面
Ⅰ、有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词的语音从而区别意义的作用。
Ⅱ、没有复辅音。
即音节里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相连的结合体。
汉语拼音辅音字母有:
b、p、m、f、d、t、n、l、g、k、ng、h、j、q、x、z、c、s、r、zh、ch、sh(22个)
英语辅音字母有:
[p]、[b]、[t]、[d]、[k]、[g]、[f]、[v]、[s]、[z]、[θ]、[ð]
[tr]、[dr]、[ts]、[dz]、[m]、[n]、[ŋ]、[h]、[l]、[r]、[j]、[w](28个)如单词strict[strikt]—严格(yánggé)sky[skai]—天空(tiānkōng)
Ⅲ、元音占优势。
一个音节至少有一个元音,还可以有二合元音、三合元音。
不止一个元音的音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相反,不是每个音节都得有辅音啊(a);英语元音音素有20个,1)、单元音:
[i:
]、[i]、[ɔ:
]、[ɔ]、[u:
]、[u]、[ə:
]、[ə]、[ɑ:
]、[ʌ]、[e]、[æ]2)、双元音:
[ei]、[ai]、[ɔi]、[ɛə]、[uə]、[iə]、[au]、[əu]
2.语汇方面:
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双音节占优势,构词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法。
通常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的功能就是构词。
)
3.语法方面。
Ⅰ、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例如:
“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而意义也不一样。
“我的弟弟”和“我和弟弟”因虚词不同,一表偏正关系,一表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