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327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docx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诗文

教学反思:

4.天净沙·

秋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

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

2、理解《天净沙·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

朋友们,有信心吗?

)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

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

(学生谈感受。

)引:

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

(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

真聪明!

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

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

一1321?

):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

师:

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

提示:

怎样的景、怎样的人?

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

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

“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

)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

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

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朗读)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

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

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

秋思》相同的一幅:

(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

美是具有启示性的。

《天净沙·

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

(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

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

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

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

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

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

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

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

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

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

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

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

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

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

如徐志摩的诗作:

《匆匆匆!

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

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

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六、探究问题:

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文

教学反思:

秋词(其一)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导入

  同学们: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

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朗读。

四、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五、课文赏析

  小组讨论:

1.《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

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4.本单元中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教师明确: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

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②“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充满生机,让人振奋,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③.《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天净沙·

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六、背诵活动:

  当堂背诵本诗 

七、作业:

1.默写本诗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

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

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

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

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

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

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

“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

“黄花”指野菊花。

“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

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

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

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

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

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

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

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

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

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

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

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

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

《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

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

“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